内蒙古旅游:磴口冯玉祥粮仓掠影(图)
行程天数
2天
和谁出行
和朋友
如果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三盛公水利公园是以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区的话,那么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文景观了。
冯玉祥雕像(资料图片)
如今这个位于磴口县城内,主体建筑3栋8间,均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9千平方米的所在,是内蒙古首座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冯玉祥粮仓门首(摄影:冯赣勇)
1926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位于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地区举行五原誓师大会,加速了旧军阀覆灭的进程。当时,冯玉祥西北军屯粮的地方就位于内蒙古磴口县,当时粮库存储粮食达36万公斤。冯玉祥西北军粮仓,集聚西北地区仓储智慧精华,保证了西北军战略的实施,是磴口人民奉献给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冯玉祥粮仓岗楼(摄影:冯赣勇)
说起冯玉祥粮仓的建立,还有一段故事。1926年春,冯玉祥西北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在北平南口被直系(张作霖)和奉系(吴佩孚)军阀击溃,在中共党员李大钊的影响下,冯玉祥去苏联游历,同年9月回国。
记者粮仓留影(摄影:全成亮)
当时,他接受了李大钊的建议,果断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在五原召集旧部,收拢整编部队,编为13个师,驻扎在河套地区,重新打起国民革命军旗号,举行了中外闻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决心投入北伐,以求中华民族之解放。
展室情景造型(摄影:冯赣勇)
冯玉祥将军率40万大军西进时,源于左宗棠设置粮台的渊源,又在此设粮站,建粮仓,给大部队运粮。当时三盛公是磴口县最富裕的地方,有各种买卖字号、作坊,天主教堂又是河套地区的大教堂,所以磴口县在这里设三盛公区,开始组织运粮,运的粮食主要是糜子和小麦。从1926年7月开始经磴口西进,到1927年11月才全部走出磴口,共运粮达72万斤(2400石(每石300斤) )。
粮仓内土圆仓(摄影:冯赣勇)
当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他先派修路勘察部队在前面修路搭桥,以便大军顺利西进。勘察的进军路线经过磴口时,磴口还未设立政府机构,正是冯玉祥到磴口后,根据该地的实际发展,给南京国民政府打报告,申请在此设县,1929年正式批复。县府设立在三盛公,首任县长由冯玉祥委派吴奇峰担任。
粮仓庭院景观(摄影:冯赣勇)
冯玉祥将军驻足磴口,高屋建瓴,从国家大局出发,建立县治,加强兵站粮仓建设,不仅保证了西北军参加北伐的需求,同时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严于治军,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爱国精神。
粮仓院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新中国成立后,该粮仓又为国家粮食储运保障民生支持重点工程做出重要贡献。它记录了磴口清朝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00余年仓储的历史,承载了磴口粮食仓储历史民俗文化,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仓储制度和粮仓建筑的宝贵实物。
粮仓展室一角(摄影:冯赣勇)
如今走进这座粮库的院中,人们会看到由粮仓、岗楼、门楼、粮库、食堂等组成景致,以及历史场景的再现、粮食作物在河套地区的种植演变过程展示、三盛公地区历史沿革文史资料、近现代农耕文化展示等等。
粮仓博物馆展室(摄影:冯赣勇)
粮库共分三个展区,第一展区设三层警卫岗楼,传统粮仓模型:土圆仓、草圆仓、地窖仓,第二展区交运粮的经过及与粮食有关的实物展,第三展区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粮仓的作用。
粮仓展室造型(摄影:冯赣勇)
南院的展区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岗楼是根据三盛公粮仓岗楼遗迹,复建西北军粮仓岗楼 展示主要内容,展示在一、二、三层。其中底层和二层展示西北军2—3名哨兵生活坐卧休息场景,有枪支大刀等武器及生活用品和睡铺。三层设一名站岗哨兵模型,全副武装。西北军士兵按照1:1比例用硅胶材料制作。
粮仓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参观冯玉祥粮仓,记者深感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文化传承、文物研究、旅游体验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意义。是一处极好地了解历史进程从而得到精神升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之旅虽然时间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美好印象。
冯玉祥粮仓庭院(摄影:冯赣勇)
如果问记者磴口怎么样?那么借用磴口县第一任县长吴奇峰的一句话较为贴切,那就是:“磴口位于黄河之边……中国地大物博,真是随处都有宝物……”(图文:冯赣勇)
推荐阅读
冯赣勇6.2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