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2023五一偏关、右玉三日游——与黄河、长城相伴相随DAY3
右玉

2023五一偏关、右玉三日游——与黄河、长城相伴相随DAY3

出发时间

4

行程天数

3

人均花费

850

和谁出行

亲子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早7点去一层自助餐厅吃早餐,早餐挺丰盛。退房后先去城内滨河苑小区旁的中国石油加油站加满油,然后驱车沿昨晚的呼北线再次奔赴三十二长城。 昨晚又胡乱吐诗一首     

                             游长城感怀

        为解胸中好汉情 , 千里奔波到边城。

        料峭春风吹不怕,   崎岖弯路险何妨。

        喜见塔墩林林立 , 悲思塞堡座座伤。

        期盼遗迹世代存 ,  莫忘祖先血泪功。

        经过右卫古城时,惊喜看见了善无城遗址,善无城为赵武灵王所建,雁门郡治所,李牧曾长期驻守善无城抵御匈奴,多次出杀虎口进击。考古发现表明,善无城掩埋在现存明代建设的右卫古城之下,比右卫古城还要大,根据遗迹推测原城呈正方形,占地约400万平方米,曾出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和陶器等。

        善无是无善的意思,就是善到此没有了, 北方游牧民族常南下劫掠,被中原人视为“害”和“恶”,赵武灵王设善无县,是想将“害”拒之于外。西汉时,雁门郡治所仍在善无,“雁门宁、天下安”,汉景帝时,李广、冯敬、郅都先后任雁门郡守,守卫善无,均未善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作过包括雁门郡在内的7个郡守,名震边陲,功高却未封侯,年迈出征,迷路失期,被少壮统帅卫青责问,愤而自杀。冯敬是名门之后,曾任御史大夫。任雁门郡守时,匈奴攻入杀虎口,冯敬力战被杀。郅都以实行酷法不避权贵闻名,被称为“苍鹰”,办理景帝之子临江王刘荣一案时毫不徇情,致使刘荣自尽,触怒权倾天下的窦太后。景帝安排他出守雁门郡,到任后治军有方,威名远扬,匈奴不敢靠近,但窦太后仍不放过郅都,找了个名义将其斩杀。        

       9点已赶到昨天傍晚来的地方,又往前行驶不到1km,前方修路,不让通过。交涉无果,无奈怅然掉头,奔向铁山堡。

        千年的边塞历史给右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右玉县是全国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堡之乡”,堡堡相连,烽台相望,环环紧扣,像一把把“连环锁”。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军堡17座,民堡78座,全县近300个村庄三分之一以上现存或存在过古堡,现保存较好的仍有14座,其中杀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残虎堡最为著名。平时敌楼和边墩只有少量人马驻守,军队都驻扎在军堡中。

        快到铁山堡时在路的左边有个铁山村,话说这铁山村是由铁山堡而来。清代军堡变民堡后,很多人在堡墙上凿窑洞居住,据传每至风雨夜响雷的时候,堡内便传来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人们害怕所以迁到距堡约二里处另修房屋居住。

        铁山堡位于右玉县西北扬千河乡,扼守在苍头河崖的古道边上,西高东低,南北东均有河沟,成为天然的护堡之壕,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军堡。西距边墙十里,原叫松树堡,后改名绝胡堡,又改名铁山堡。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万历二年(1574)砖包。      

        我们由北面进入堡内,堡墙仅剩土坯断垣,卷地风刮来,尘土漫天,灰头土脸。

        铁山堡堡城周长一里二分,为700多米,有女墙相连,高三丈六尺。整个铁山堡分城堡、关厢两堡,从上面看像个日字,由两个堡并排修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城墙上的马面仍然清晰可见。

        城堡关厢之间不仅有高大的隔墙,还修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墩台,下筑军马墙,据《朔平府志》说,当时专职守台士兵多为五到六人,1人为燧长,其余为戍卒。这些戍卒的任务是,一人专事瞭望,一人做饭,其余打杂,如修补、打柴,收集狼粪牛粪等。

        据考证当时城堡为驻军,关厢为存储草料和城堡外百姓趋避之所,两堡只在关厢东开一门,门外原有关城,关门上石匾额题“保障镇虏”,关外有一石碑上题“铁塞金汤"。

        明朝边境屡屡遭受侵扰,无一刻消停。嘉靖时边患最艰时,也是修边最累之时,嘉靖三十一年虏由此入犯,攻毁城堡,后加修葺遂以铁山名之。万历十四年改设守备所,增设关厢,旗军五百三十四名,马四十八匹。

        清朝,这里早已不属边防,仅派少数兵丁,维持地方秩序而已。

        现今的铁山堡破败不堪,变为耕地。堡墙上修凿的窑洞很多,里面是白墙,有的还残留有炕,可以想象百余年前人们曾在这里生活。

     高高的瞭望台。几百年过去了,只留下几个土柱子,旁边还长了几株榆树。

        风很大,时不时地尘土扑面,停留半个小时后向杀虎口奔去。

        

       杀虎口,也称西口,最初的名字是“参合陉”,位于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就是中原政权与草原势力相争相融之地。时至今日,由山西通往内蒙古的S241公路,仍经由此地。杀虎口也是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指杀虎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

         这里原来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两边的城墙也是夯土堆。也许是旅游需要,整个杀虎口城门被重修,推倒了原来的旧城门,旧址原貌荡然无存。新城门由两座城楼组合而成;城门东南面,还新矗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建了一座博物馆。传言文物专家对此深感不满,认为历史原貌遭破坏。

        

        杀虎口是雁北外长城最为重要的关隘之一,《诗经·风》中的《出车》,就是描述杀虎口一带抗击外敌的诗歌:“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xiǎn yǔn]于襄。”  猃狁作为北方早期少数民族,经常袭扰边境,中原王朝派出军将守边。右玉县在战国时期属赵,赵孝成元年(前265),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李牧曾多次从这里出击,抵御匈奴的进犯。

       苏武出使匈奴经由杀虎口,“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霍去病曾由杀虎口一带出征,抗击匈奴,“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凉秋八九月,敌骑入幽并。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始断绝,刁斗昼夜惊。乘墉挥宝剑,蔽日引高旌……”;王昭君出塞,这里是她进入大漠前的最后关隘。

        隋炀帝杨广自此出行巡边,到大利城(今和林格尔)会晤启利可汗,“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唐代称杀虎口为白狼关,在善无城设静边军防御突厥,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山西,郭子仪率部从和林格尔攻入杀虎口,在静边军城与高秀岩部叛军激战,高秀岩副手王景山及其子王液阵前倒戈,高秀岩被俘,叛军大败,史称静边大捷,此时是公元755年。1952年,右玉县沙梁村的几个村民修渠时挖出两块石碑,砌了猪圈。1985年,下乡的县委书记偶然发现,这两块石碑是静边大捷中王液的墓铭和墓志铭,于是运回县博物馆收藏。历经千余年,经历黄沙和猪圈,铭文仍可辨:“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唯此哲人,翻然成悲。彼苍者天,彼黍离离……”   彼黍离离,行迈靡靡。墓刻犹见,墓早不知何处。

        936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杀虎口一带失去了屏障作用,迄今没有发现宋代有关于这里的记载,当时此处属辽和金,但也没发现辽金有相关记载。

        斗转星移,四百多年后杀虎口重回历史舞台。雁北地区毗邻草原,由阴山南麓东叩杀虎口,便可沿桑干河东进,进逼居庸、紫荆二关,进而威胁北京。所以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雁北地区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明代为加强北方防御重修长城,杀虎口是重镇,称杀胡口,筑杀胡堡,堡周长2里,包砖,高3丈5尺,内驻巡检司副将、都司、守备,后又在相邻处修了平集堡,共驻有步兵1047名、骑兵152名。

        嘉靖年间,鞑靼数次攻入杀虎口,劫掠杀戮。1557年攻入杀虎口,围困右卫城8个月,守将王德战死,城内断粮,士兵煮弓弦充饥,誓死不降。(见昨天的右玉保卫战)

        杀胡口之名,积淀着多少仇怨。

        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杀虎口陉道又发挥了南进西出的交通孔道优势。察哈尔、宣府、大同等地的官兵,由杀虎口孔道或向南经太原取道西安,或向西北经榆林,最终平息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叛乱,影响了全盘战局,为最后击败吴三桂集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点左右车入停车场,五一假日这里真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再加上当地举办的所谓旅游文化节,锣鼓声、高分贝喇叭传出的戏曲声极其刺耳,令人不胜其烦。

        随人流登上这段修复后的城关及城墙。部分图片再次借用云水游悠的,再次感谢。

        关楼楹联

        砖墙尽头,绵延不绝的夯土长城直通天际

       

        人实在是多,在城关口上左右远望了一会儿两边的夯土城墙及远处的墩台,又再向北眺望了一会儿塞北蒙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哈哈。

        下了关城,城梯右侧是被保护的明马市口遗址。

       

        隆庆和议:明史记载:“隆庆四年(1570年),虏酋俺答孙巴汉那吉率其属来降。”   巴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其父铁背台死后,由俺答妻克哈屯抚养。巴汉那吉成年后,娶了他姑母的女儿,俺答的外孙,即后来主导蒙古族一方和议思想的三娘子。三娘子后为俺答抢夺,进入了外祖父的怀抱。 巴汉那吉不满便与阿力哥等十余人赶到长城边界要求大同巡抚接见。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认为奇货可居,对巴汉那吉一行以礼相待,入住驿馆,供给饮食车马,还将此事上告朝廷,并提出为他封官晋爵,如俺答来要孙子,就以索回叛国投蒙的刘全等人作为换条件。在高拱、张居正的积极支持下,隆庆皇帝批准这一建议,诏授巴汉那吉指挥使官位。巴汉那吉降明后,俺答妻克哈屯朝夕思念,哭泣不止,以致双目失明。俺答召赵全等计事,全认为:“要保那吉,须厚贿以赎,否则就动用武力。”俺答遂率数万骑兵向大同进发,令黄台吉以万骑逼云中。明军中百户鲍崇德素负胆气,又善胡语,单骑入虏营,见到俺答后,数其犯边罪行,并告知巴汉那吉投明后,受到封官给赏的优厚待遇,俺答释然。 崇德二次入蒙营见俺答,提出以赵全交换巴汉那吉。俺答素昵赵全,犹豫不定。其夫人克哈屯知后,大骂俺答,以死争,必欲赎回其孙。俺答在权衡利弊后,以召全议事为由,擒,送至左卫,具文称臣,请封贡,并进驻云石堡待命。隆庆五年春,俺答“感圣朝旷恩,愿相戒不犯边”,还请求明朝廷开市,以息边民,紧约诸边将士,以结盟好。王崇古将求贡开市提请兵部议定,高拱坚决支持王崇古。秋,天子圣定,许通贡互市。部议封王,子孙各封爵有差。不久,明廷在大同得胜堡举行隆重授封仪式,“当是时,得胜堡外九里建棚,棚长阔各三丈”,“赏大红五彩苎丝蟒衣一袭,彩段八表里”,封俺答为顺义王。隆庆五年(1571年)六月,明朝批准在长城沿线多处开辟市场,同蒙古族进行贸易。隆庆和议不久,“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民无杀戮之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是年十月,明廷特筑一城,敕名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建一寺,敕名弘慈寺。同年,议定了入贡之路,贡献之期,限贡马数与夷使进止之所。

        公元1696年,从噶尔丹凯旋归来的康熙途径“杀胡口”,此时因为大获全胜,他便在此大宴将士,并为这要塞题写匾额——改“胡”为“虎”,“杀虎口”就成了这座关隘的新名字。

      

        

        离开杀虎口关城,我们逆向走西口探访杀虎古堡和平集堡,为此须先走过通顺桥和西口古道。

        通顺桥,全长14米,位于古长城南侧、沙虎堡的西北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当年从这里走西口的人走过此桥,泪别故土,内心企盼走上漫漫长路之后能够通通顺顺,故起了一个饱含寓意的名子:通顺桥。

        “紧紧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通顺桥边夫妻相送的呢喃细语殷殷嘱咐,化作从古讲到今的委婉凄美的走西口故事。

        走西口      清朝以后,杀虎口又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从杀虎口到后来的西口,经济代替了战争,杀虎口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走西口的故事,要从康熙亲征噶尔丹说起,为保障军需供应,清朝政府允许山西商人随军贸易。旅蒙商贸不断发展,之后放开边境,大量山西商人、农民去口外谋生,形成移民潮,称走西口。

        脚下就是历经风雨的西口古道,青石斑驳,车辙犹在,诉说着岁月沧桑、繁华过往。秦代就修建了通过杀虎口的驰道,是否是此道呢?

        古道颇多尘土,或是为了方便通行,有的路段翻修过,淡化了沧桑印迹。

       几百米的古道通向杀虎堡,也就是中关西门。

       

        杀虎堡由杀虎堡、中关、平集堡三部分组成,“三堡”堡墙连为一体,为连环堡,平面呈长方形,由六面堡墙组成,现堡墙基本完整。

        杀虎堡在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城周二里,万历二年(1574年)又用砖包筑堡墙,成为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堡只开南门,并筑瓮城;平集堡在南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规模与旧堡相同。后来由于边境贸易的繁荣与人口增加,在南北二堡中间筑东西二墙,将两堡连接起来,称为中关,前后左右开门,东西南北四通,成为周三里一个大堡,习惯上通称杀虎堡。

        堡墙残破,可以轻松登上墙头,举目四望,一片荒凉。

       杀虎堡经历了近500年的风雨冲刷和人为破坏后,残堡尚存,关隘依旧。现在旧堡内已无人居住,被当地人开垦成农田;左下是杀虎堡南门的瓮城。

        而中关只有少数村民还在老房子中居住。

 

        平集堡安澜门,应为平集堡的北门,门楼包砖,两侧夯土堡墙。南北堡门之间,建起了仿古建筑的衙署、商铺及大街。

       安澜门内右侧,斑驳的土城墙。

        安澜门内左侧。平集堡曾经作为影视基地使用,标语是当年拍戏留下的。

        南北走向是一条主街,前面是古堡的南门,街道两边的房屋虽然是明清样式,但都是近年重建的。

        平集堡南门,门楼包砖完整,两边同样是残缺的夯土墙,杂草丛生。

         南门外侧,平集堡三个字还隐约可见,这里曾是明军事要塞和明清商贸重镇呀。

        杀虎堡初建时主要用于屯兵,用于防御。明正统三年(1438年)堡内设立马市后,蒙汉边贸开始,但边贸时关时停,至隆庆年间马市才稳定下来,到明末时马市繁荣,成为杀胡堡、镇羌堡、得胜堡、弘赐堡、新平堡五堡中第一要地。 

        顺治七年(1650年),清廷在杀虎口设立税关,是其在北疆贸易设立最早的两大税关之一,另一个是张家口。张家口贸易范围在蒙古草原中部以东,杀虎口的贸易范围则以漠西、漠北的广大地区为主。杀虎口税务监督署,管辖山西天镇新天堡至陕西神木长城沿线的税收和人事事务,涉及今天晋蒙陕三地。“商人运载货物例额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

        杀虎口是繁华所在,军事、商贸、手工业功能集聚。与张家口、粤海关、崇文门及杭州、苏州、江宁三大织造一样,杀虎口直接隶属内务府,监督由朝廷直接委任,大抵是内务府员外郎、六部员外郎或郎中轮流兼任。杀虎堡旧堡驻军、新堡(平集堡)住民、中关空阔地带进行商贸和税收管理,周围还建了大量的房屋,最多时人口达5万人。

        设有8大衙署,户部衙门负责税收,驿传部署主管驿站、邮传兼管茶盐,将军署衙为当地最高军事机构,还有都司衙门、守备衙门、协镇衙门、道台衙门、巡检衙门。

        各种庙宇51座,号称“全庙”,涵盖儒释道及诸多民间信仰,包括玉皇阁、真武庙、吕祖庙、观音庙、文庙、关帝庙、佛殿庙、喇嘛召庙、大仙庙、马王庙、苏武庙、花庙、鲁班庙等等。庙多,庙会自然多,几乎月月有会,天天唱戏。最热闹的是黄箓会,传为庆祝康熙西征胜利而设,费用由户部直拨。每年七月二十五起会,会期十天,庙会期间,各庙都要请戏班,路过艺班也要无偿献艺。

        店铺上千家,涉及绸缎、日杂、副食、医药、钱行、酒楼、作坊等等行业。兴旺的蒙地贸易,推动了雁北地区的商业发展。“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之人”,首屈一指的旅蒙商大盛魁,其前身“吉盛堂”,就是在杀虎口创办的。

        历时400多年的“走西口”,打通了山西、内蒙古两地的经济与文化通道,更使两地人们的感情深厚,亲如一家。“到了内蒙古,对山西人来说,其实也是回家。”今天的内蒙古人,有52%以上来自山西。乔家大院的当家人乔致庸,其祖父乔贵发家境贫寒,正是通过走西口,在内蒙古打拼30年,创下了“复盛公”的基业,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美名。通过走西口来到内蒙的晋商,也把汾酒带到这里,并使汾酒在当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包头市的地产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乔家经营的老字号“复盛西”开设酒坊发展而成,所采用工艺便是汾酒的清香古法。汾酒酿造技艺在内蒙古广为流传和赞颂,甚至一直传到俄罗斯,衍生出了今天的伏特加酒。

        部分内蒙古出产以“汾”命名的酒标:

                                                           

        走西口是一部艰苦的移民史,更是一部伟大的创业史,它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发展。走西口还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是增强地域情感联系的推手,对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广义桥,位于平集堡南门外的小河上,建于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长24.4米,宽6.75米,舒展大方、比例适当、雕刻华美。桥东拱圈上是龙头,双目圆睁,张口炸须,似欲凌空而去。

        桥西拱圈露出龙尾。也是特殊年代被破坏,现在修复的比原龙尾短许多,不伦不类。远处的墙体是清、民国时期贫民住的窑洞。

        民国成立后,杀虎口税务监督署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直管,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杀虎口税关也几经变化,直到1929年与归绥的塞北关署合并,杀虎口的黄金时代宣告正式结束,已逐渐衰落。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张家口的不断兴起,弱化了杀虎口的地位。走西口使口外经济发展,减少了对口内依赖,也使通过杀虎口的物流减少。特别是1921年京绥铁路全线通车,河套平原以至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有了更便捷的通道,杀虎口又一次淡出历史舞台。

        诸般盛况,已成往事。蓝天白云之下,杀虎堡显得空旷平静,但当年的衙署、庙宇、店铺再没有了。

        沿着古道回到杀虎口广场,去右玉县博物馆内参观了右玉、杀虎口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演变。

        博物馆内按历史演进分几大章介绍了右玉的历史变迁。

        杀虎口,走过繁华,也走过苍凉。但此时最认我震撼的是  被历史湮没的满门忠勇——大同右卫麻家将。

        据有关文史专家查考,明代右玉籍武将共有83名,其中麻家将一门就有33人之多,占了总数的将近40%。并且在麻贵前后五代之中,代代都有一品大员,他们分别是麻全、麻政、麻禄、麻贵、麻承宗。《明史》道:“麻氏多将才。人以方铁岭李氏,曰“东李西麻”。 就是说由于麻氏代代出将才,当时的人们将麻氏比拟铁岭李氏,称为“东李西麻”。

        麻家将的发端,是从军事史上颇为有名的右卫保卫战开始的。麻家祖籍在甘肃祁山地区,善养战马。明正统年间,由于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边关急需战马,于是麻家就被朝廷征召到边塞山西大同右卫一带专门负责牧养战马。嘉靖三十六年,蒙古鞑靼借家事纠纷与明廷挑起边界事端,兴兵攻破杀虎口,右卫保卫战打响。战后麻禄升为右卫指挥使,麻家其他兄弟也一一受封,自此开启麻家数代边关战将彪炳千古之基业。

        “相门有相,将门有将”,麻禄之后,麻贵、麻锦、麻富兄弟皆为总兵,第三代承恩、承诏、承勋、承训、承宣、承宗等更远赴四边,分任辽东、宣府、延绥、宁夏、蓟镇等重防之地总兵或参将之职。他们个个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成为朝廷戍边不可多得的人物。 

        代表人物麻贵,出生于嘉靖十七年九月初八日(1538),卒于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1616),享年七十八岁。先后参加了万历朝的“三大战役”(宁夏平定哱拜战役、万历朝鲜战争和播州之役),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明史》载:“贵果毅骁捷,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荫者六。及殁,予祭葬。称一时良将焉。”麻贵去世后,葬在现今的右玉袁家窑村,墓葬很是奢华,有牌楼、石人、石马,上世纪特殊年代,

        政权更迭间,历史的第一个受害者,往往就是真相。“后金之后”的大清对麻贵深怀敌意,在明亡后编写《朔平府志》时,清的封建史家对麻家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虽然麻禄的重孙子麻振扬凭军功获得清廷嘉许,但对麻家将为大明朝立下的不世伟业,史书上只字不提,麻家数代总兵将军镇守边关的业绩从此尘埋于黄土瓦砾之中。祖籍右玉的麻氏族人告别故土、祖茔,大批迁徒。据考证,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的麻家梁村、山阴县的麻家沟、陕西省的麻家坝村,都是麻氏的后人,他们的先人都说是为了避祸远走家乡。另外曾在外地做将士而没有归乡的麻氏人,都销声匿迹,与族人失去了联系。经过三百余年的辗转,“竟不知晋”,何知先人?

       好在历史并不总是写在书帛之中, 明朝曾为麻家数代立过无数座石牌坊:名帅石牌坊、都督坊、忠节双全坊、敕赐坊、父子元戎坊、镇海元戎坊、四代一品石牌坊、五代一品石牌坊……它们穿越时空,在塞外的右卫城墙边矗立了数百年。但不幸的是,这种穿越在上世纪那个“革命”的年代戛然而止,那些承载着史实真相的石牌坊被一扫而空。如麻贵墓的墓砖被拆了搞建筑,再后来,那些石人、石马在“破四旧”中遭了打砸。2000年,做了井台的麻贵的墓碑才被发现,由碑石上的铭文可知,麻贵的墓志铭是兵部尚书杨镐所写,政府几经努力,2005年才将其收回杀虎口博物馆。

        数百年来,民间百姓也就只知有岳家军、杨家将,却不知有威震九边、“杀人如麻”的麻家将。但历史无法更改,麻家将的功勋和威名,必将被后人逐渐了解和熟知;作为中华武将世家里绝无仅有的代表,麻家将也将永远被载入史册。

        走出博物馆,在停车场买了几个橙子,车内吃了剩下的手撕面包、八宝粥后,时间已到14:30,导航太原,一路高速返回太原。三天行程总计1063公里。

        

        后注:游览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回唱着 毛阿敏的“历史的天空”: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哪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身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2023-06-21发布 阅读量825
2
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塞上江南”左云右玉行(下)杀虎口、樊家窑、右卫古城、三十二长城
原创: 小圆自驾 (ID: xiaoyuanzijia2019)

小圆自驾1.2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