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去中国瓷都的源头溯源——瑶里古镇、浮梁古县衙3天2晚探访记
浮梁、景德镇等2地

去中国瓷都的源头溯源——瑶里古镇、浮梁古县衙3天2晚探访记

出发时间

9

行程天数

3

人均花费

1.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江南的古镇有不少,大家能数出一大串,但知道江西瑶里古镇的似乎并不多。

瑶里古镇不光是一个小镇,它是5个景区的综合称呼,包括瑶里古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东埠古码头、汪湖森林公园、绕南陶瓷主题园、梅岭度假区这5个景区。


进入瑶里,但见群山翠绿,河水清清,林木葱郁,是一个天然氧吧,据说现在这里的森林履盖率已超过90%,不论真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确实是满山披翠、层林尽染的景象。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古窑址、古民俗等人文景观也不少,来这里既可游山玩水,又能访古寻幽,妙哉!


此次行程:

第1天:瑶里古镇,宿梅岭度假山庄。

第2天: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东埠古码头、汪湖森林公园、绕南陶瓷主题园,宿梅岭度假山庄。

第3天:浮梁古县衙。


2022年9月21日上午抵达景德镇市高铁北站,在市区一家餐馆用完午餐后就直接奔瑶里古镇了。

因为要在瑶里镇玩3天,所以中巴车路过瑶里古镇时并没有停车,而继续朝安徽省方向开,行驶10公里后到达路的尽头,停在了一个山窝里的山庄,叫梅岭度假山庄,这两个晚上我们一行12人就住这里。

这里太清幽了,与世隔绝一般,离最近的梅岭村也有两里路。

进了山庄大门,迎面是几排木屋,感觉来到了苗寨,有新做的,也有仿古的。房间有便宜有贵,最便宜的不到两百,可以住很有特色的木质房间。

有一栋房子靠溪,叫临溪楼,夜里可以枕着水声入眠。

这里没有酒吧、夜店、网吧,你能听到的只有风声和鸟声。

一夜好梦,推开窗,新鲜的空气吸入肺中,整个人瞬间神清气爽。

山庄大门右前方有座“红军桥”,同伴们清早都去看了,拍了,唯独我没去,不管真实性有几分,反正我主观认为那是硬生生扯到一块。




【瑶里古镇,不是婺源胜过婺源,半在人间半在仙界】


理想中的小镇应该是记忆中的样子,街道老旧古朴,没商业化,很巧,瑶里便是!

这是一座被时空尘封的家园,2022年5月19日发行的《中国古镇(四)》邮票,第一枚就是瑶里古镇图案。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可一提白居易写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你便会“哦”一声。浮梁,即是管瑶里古镇的县,在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古时,瑶里镇与景德镇同一个级别,都是浮梁县下辖的乡镇。

瑶里,不是它的本名,它原名窑里,是一个瓷窑密布之地。然而燃烧了千年的窑火终于某一天熄灭了,大批瓷窑关闭,“窑里”风光不再,变得名不副实,后来很识趣地改称“瑶里”。

这一改就不得了啦,音相同,含义大不一样,“瑶”是瑶池仙境的“瑶”,民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美玉,寓意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二是比喻这里风景优美,像瑶池仙境一般,人称景德镇的后花园。如此说来,倒也很贴切。


从地理位置来看,瑶里镇与婺源县、安徽休宁县、祁门县相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知名又不出名的古镇,富龙我去过两次,今儿把一些东西写下来,聊以铭记。

有些地方,须跋涉,须翻山越岭,
有些地方,可慵懒,可虚度时光,
瑶里,就是这样一个供你浪费时间的地方……

群山环抱着古镇,山都不高,一条不宽也不窄、不深也不浅的瑶河穿镇而过,古时满载茶叶、瓷器的商船从这里开启万里征程,形成了众多文明遗迹。如果徐霞客来到这里,一定会为它单独写一篇。

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末年,现今遗存下来的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栋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信步镇上,会使您仿佛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历史画卷。玩穿越,你也能做到。

总有一些压抑,总有一些繁杂,总想逃离北上广,找个僻静的小镇,静静呆着。如果是这样,瑶里的清新、瑶里的闲适,能让你找到心灵的寄托,回归自我。

从窄窄的入口步入古镇,一条悠长的明清商业街出现在眼帘,这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长千余米,分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民谣道:“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的反映了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世场面。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数百幢明清古建筑无粉饰、无雕琢,只是时光加重了它的灰色。

古镇虽然老旧不堪,却是十分的干净整洁,光滑的石板路上承载了无数的传说。

轻轻推开木门,发出吱呀一声,门后演绎多少人间真情……

我笨拙地端起全画幅,捕捉你,还有老巷……

这里的民居并不是赣派建筑风格,而是徽派,瑶里历史上和婺源一样都属于古徽州府,归安徽省。赣派是青砖灰瓦,而徽派是白墙黑瓦,至于马头墙,则是相似的。

翰林第、大夫第、刺史第、进士第等官邸随处可见,昔日无比光耀的大夫第,曾经的书香门第人家,今日暗淡了几分,幸好门前的几盆花给它鲜活了几许,还有这路过的三位美女。

方美老宅也须一提,砖木结构的房子,屋内的木雕很漂亮,现由他的子孙看门,景区每月给他发2000元,他就在家里上班,有人来了就带进去看看。褪尽了朱漆的木门在风雨侵蚀下早已辨不出颜色,厚重的大门背后藏着一段让人嗟叹的故事。

我漫步在幽深的古巷里,触摸着长了青苔的院墙,轻抚着老宅残而未破的木柱,凝视着镂空的窗棂,心绪便紧紧地与古镇的昨天黏合在一起……

漫无目的地走着,邂逅一位老者,他坐在自家门前刷着手机,这里变了,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变。

大樟树下围坐着七、八个居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古镇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模式,散发出闲适安详的气息。朴实的民风和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难以离别。

偷偷溜进一户人家的小院子去拍照,花花草草布置得巧妙、秀美,很出片。

圆形箥箕里晒着萝卜干,满满的生活气息,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镇上有一些居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也有的改成了餐馆,生意不淡也不很旺。

镇上开着几家卖陶瓷和玩陶艺的体验店,路过的游客都会进店瞧瞧。

偶然间被街上一家古玩店吸引住了,店面不大,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各种旧物件,有些东西尚未见过,有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木雕、窗花,有根雕、摆件,有铜壶、铁罐,有陶器、瓷器、花瓶,日用的、装饰的,应有尽有,仿佛收罗了天下。店主也不吆喝,任你在这里观赏。这种不争不抢的淡然,正是江南小镇最独特的魅力。

古镇依旧是古时行马车的路,弯弯窄窄深深,至今未曾改变。路面是用瑶河滩上的鹅卵石铺的,高低不平,鞋底薄的走在上面会搁脚,而这里的居民出出进进居然能在狭窄的弄堂小巷里骑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路段则被踏得平滑、铮亮,深深地印下祖先的足迹,也印下现代子孙前行的脚步。

岁月在屋顶、墙上、门上留下了印痕,千百年来,小院依旧,高墙无言挺立,也轻轻诉说……

古镇的砖墙上,还留有斑驳的语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我略略担心,这种千年不变,一定曾经扼杀过追求新生的心灵。但转而一想又有点庆幸,正是这种百年坚守,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摸到历史的气息,接近历史的本原。

镇子是一河两岸的格局,一汪碧水映青山,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宛如一幅画卷。


沿着碧波如镜的瑶河前行,有古桥,有古码头,古民居都依河而建,与江浙的古镇风格相似。但是这里背靠青山的优势,你江浙没有吗,这是限定版的江南古镇。

站在桥上远眺古镇,山峦绿意葱葱,植被茂密,河水浸染成绿色;山下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总让人想起纪录片中的画面。

透过拱形桥洞看过去,一溜的民居,又有几分凤凰吊脚楼的格调。

别闹笑话,这不是桥,它叫灌溉水渠,在当年这可是不用公开招投标的大工程。

几座桥横跨两岸,首尾两座是木板桥,尤其是北面那座,掩映在古樟林之下,成了网红打卡点。

我最喜欢的还是架在河面上的那一座座简易木桥,用几根圆木支撑桥面,架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简单,却极富美感,极富诗意。

两位美女、一位小哥哥在河中石头小路上戏水和拍照,让这幅山水画活色生香起来。

你以为这里可以坐竹筏游,错错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偶遇姐妹俩,帮她们在河边不同位置拍了几张照片,第2天在梅岭度假山庄吃早餐时碰上她们,原来与我同住一店,能跑到这么远住店的人决非凡人。

很不幸,富龙我在河边遇上了南昌职院3位男学生,从此给他们打了半天的工。天啦,女学生哪里去了?

原本偷拍其中一位静坐在岸边石板的中年妇女,结果招来了一帮。


古镇上有座廊桥,游客走累了可来此休息,里面有木凳可坐。夏季,镇上的居民便会来桥上乘凉闲谈。站在风雨廊桥上,还能四顾瑶里的青山绿水。


瑶河是古镇唯一动感的画面,低低的渠坝,时光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走......

溯河而上,如画如屏,置身于此,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瑶里,颜值不逊于宏村,也是一处失落的天堂。


瑶里出产陶瓷和茶叶,这两样恰巧自古就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心头所爱,步入河岸一客栈,上一杯茶,瑶里茶汤色清澈,馥郁芳香,获奖无数,曾作为“贡茶”敬供朝廷。时光在茶水中翻滚,忘却了生活中的苟苴。

河边的凉亭,也是茶亭,在亭中可品茶,可卿卿我我,人生一大快意!

河里有不少鱼,可是河两岸到处有禁鱼的标示。难道鱼不是捕来吃的吗?

我在河边使尽洪荒之力提水,你在桥上悠然地装逼,两种不同的人生。

大叔挑着一担水,步伐坚实地走上坡岸。

小镇虽深居山中,但在特定的红色年代,也没能置身事外。这扇剥落的灰墙,围着的小院,门前标示着“陈毅故居”。

这座旧宅原名“敬义堂”,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陈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把躲在深山里打游击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将他们带出山去抗日。

院中种植一株桂花树,有些年份了,寓意子孙蟾宫折桂。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游击战的根据地之一,追忆当年,感恩当下。

初听“狮冈胜览”以为是一个观景台,找到它后却是一幢房子,还不太好找,在巷子里绕了几个弯才到。

这是一座与四周房屋不搭的建筑,它是瓷茶商人吴佣舟的私宅,外洋内中,外表是巴洛克式的欧洲风格,内部则为典型的徽派合院式建筑,建于清代,因坐落在狮山下,故叫此名。里面的雕刻很精彩,比起卢村的木雕楼丝毫不差。

四水归堂的天井,用长久不变的样子来守卫着专属于这里的商人故事。

瑶里有吴、程两个大姓,镇上便有两个大祠堂,一个是吴家的,一个是程家的。

吴家祠堂位于河的西岸,门楼高大,尽显当年的家族高贵,大门敞开着,现在平日里居民家的红白事都在这里操办,这里也是社区的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经常有居民在祠堂从事一些文娱活动。

程家祠堂则在河的东岸,又名“惇睦堂”,此祠背靠狮山,面临瑶河,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修过,多少年过去了,依然保留着旧时模样。

祠堂的正门不开,要走侧门进去。屋梁上有很多关于程咬金的木雕图案,据说,这里的程姓人家都是程咬金的后裔。1938年新四军抗日动员大会便是在这个祠堂召开的。

程氏祠堂也是瑶里博物馆,砖雕、石雕、木雕题材丰富,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程氏祠堂门前这座小桥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拍摄地,这是我国一部经典的电影,看过的人,说明你已经老了。

电影中的潘冬子将这座木桥上的绳索砍断了,让白狗子们猝不及防地都掉落入河里。

古街的中段位置上还有座古寺,叫高际禅林寺,寺不大,听说是从汪湖村的山沟里搬过来的。如今,寺中不见出家人。

瑶河边开着数家民宿,每间从90元到180元不等,自己去谈价吧。这家“瑶何楼”,名字听着就喜欢,推门进去,果然不错,设计精巧,雅致得很。


时光在虚度中远去,夜幕降临,瑶里灯火亮起,在外面嬉闹的小孩被妈妈唤回吃饭。

饭店老板将餐桌摆放到河床上,食客们伴着潺潺河流声,享受美食,别有一番情趣,超仙。

看着这一切,放下一切,忘却一切。


双眼迷蒙中,一瞬间竟不知身在何方,是仙界?还是人间?


第二天上午8:30驶出梅岭度假山庄,在山脚下行驶半小时后开始盘山而上,来到高岭国家矿山公园。



【没有高岭土,何来景德瓷?】


浮梁县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现在是一片寂静,然而历史上这片山区却是日夜热闹非凡,有着高光时刻。

这个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矿山公园,从宋代开始就在为人类的文明作着积极贡献。


不去高岭就不能真正懂得景德镇瓷器的真谛,乘车在翠绿的山林中穿行,盘旋至半山腰时,车停了,到了矿山公园的大门口。

不像是来到了矿山,反倒像身处森林公园中。这是一座人们仰望的山。

我们从古道开始游览,古道修建于宋代,长2.5公里,全部由麻石铺成,共5600级台阶,在过去的200年里,矿工们就是走着这条路将一担担高岭土挑到东埠码头,然后运往景德镇的。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原料之一,这种土耐高温,加入磁石粉当中就可以高温烧造出胎质紧密的瓷器,因出产于高岭村,得名为高岭土。

西方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烧制不出好瓷器,就是因为不知道要加入高岭土,后来他们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他们生产的瓷器也好起来了。

一撮高岭土改写了制陶的历史,南宋末年,浮梁发掘出高岭土,将高岭土浴火为瓷,瓷器变得更加坚硬、洁白,引起了陶瓷行业巨大变革,高岭土成为了点化瓷器品相的第一要素,被称为“瓷骨”,故有“没有高岭土,何来景德瓷?”一说。

世界上任何资源终有一天被耗尽,很不幸,高岭土便是这宿命。

高岭山经过200年的开采,枯竭了,1965年高岭瓷土矿开采工作从此画上了句号,说哀叹号更为妥当。

被挖的矿山留下了很多采掘遗址,光矿洞口就有上百个,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进入,有的矿洞口长满青苔,甚至被长出来的枝条遮盖住了,若不是被清理出来作为展示,外人根本发现不了。

古道半途有个接夫亭,始建于明代,巅峰之时高岭山上每天有千名矿工,他们挖矿时都是不穿衣服的,就如三峡的纤夫。矿工们大多不是本地人,长期不能回家,家眷们就在年节来山中探望,但又不宜到工地上见老公,便在这个亭内与丈夫相见。

继续下行,来到两座山的峪口,峪口处有一座集桥、亭、庙、阁于一体的亭庙,由于此处聚山水之秀,故叫“聚秀桥”,里面4块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的功德碑上详细记载着高岭古矿开采的盛况。

历史凝固的地方,往往是后人沉思的地方。


下了山,便是东埠古码头,它是与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合成一个景区的。



【东埠古码头,瓷都的运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如今它遗世独立】


一座古码头承载了一段繁华的历史,这座古码头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所需高岭土、釉果等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它便是浮梁县瑶里镇东埠古码头。


早在宋代,这里叫鸿潭村,东河穿村而过,明代时因运销瓷土的船舶都在鸿潭村境内的东河装货卸货,大量的人流物流促进了村庄的发展,村民沿岸陆续建起了日杂、布匹、烟酒店铺及客栈、饭馆、茶馆,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到了清代时街道已延长到一公里,名列浮梁县四大古街之一,成为码头集镇,从此改名为东埠,意思是东河岸边的码头。


东埠古街区是一纵二横格局,与河道平行有两排房屋,两排房屋中间是狭长的街道,路面由石板和卵石铺成。

古街上每家店铺都有前、后两扇门,前门对着街面,后门则开在临河的这边。前门柜台砌得都比较高,那是为了方便骑马的人不用下马就能买东西。

从街上现存的模糊的店名来看,当年古街上不仅有专门贩卖高岭土的商铺,还有药店、布店、鞋店、豆腐店、猪肉店等不同类型的商铺,多达几十家。

细看两边的房屋,错落不齐,都是徽派建筑,而不是赣派风格,最高也就两层,砖木结构,砖是青砖,木是陈木,已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时间在这条古街上仿佛凝固了,坚硬的石板被来来往往的独轮车碾磨出深深的辙印,足见当年东埠码头是有多么的C位。

沿河而建的吊脚楼又有凤凰古镇的味道,这边来的游客很少,富龙我喜欢这种原汁原味、质朴的风貎。

自从瓷土船运业务停摆后,东埠古码头便一落千丈,走在冷冷清清的街巷里,两侧是破旧不堪的门板,还有一些高高的门头,都想告诉来来往往的人那往日的故事。可惜的是,盛景不再,从几位原住民好奇打量我们的眼神,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而另一条巷弄里更加宁静无人,户户柴扉紧闭,许久许久,才走过一位村妇,留下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古街上没有旅游商品店,也不见民宿、宾馆,小超市也只看到了两家,画风突变,俨然衰落了。

如果稍不留心,就会错过夹在民居之间的瓷业博物馆,博物馆里最大的看点是收藏着以前的高岭土。

博物馆很小,进去参观要另外买票,至于是10元还是20元,隔日就不记得了。

回头来说这条东河,它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瑶里白石塔,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瑶里、鹅湖、臧湾、王港等乡镇,全长100余公里,是古代景德镇重要的交通运输动脉。昌河汇入赣江后直通鄱阳湖,与长江联通,将瓷器运往世界各地。


长长的河岸边有七座码头,古时每个码头由不同的船会把持。


河岸和码头都是用大石块垒成,这就是当年窑工挑担上船的地方。如今只有东边的码头还保存完好,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外景拍摄地。

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时,潘冬子跑过的那座木桥,如今已改建为又平又直的小石桥了。

横跨东河上的七孔大桥,修建于民国时期,气势不凡,尚能折射昔日瓷业帝国的光辉。

站在石拱桥上看古村,一湾青水映两岸,房舍重重,山势迤逶蜿蜒,好美的山村。


古码头没了货船,没了商人,曾经盛极一时的东埠,如今翻篇了,无人问津的场景让我发出淡淡的惆怅……


离开东埠古码头,马不停蹄地奔往绕南村。



【中国瓷都在景德镇,景德镇瓷器源头在绕南村】


劳动创造了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大部分是最底层的民众生产出来的,比如景德镇市的陶瓷。

景德镇的瓷器从何而来?

这就不得不提起绕南村。

说到绕南,我们都一脸的懵,从没听说过啊,这是哪里呀?

景德镇人心里都有数,绕南,是景德镇陶瓷怎么绕也绕不开的地方。

绕南,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曾经引领景德镇陶瓷走向辉煌,走向世界。

如果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那么绕南则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

绕南陶瓷主题园大门做成了馒头窑形状,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瓷都特色,上面嵌着“瓷之源”三个字,可别说这是绕南村自封的,它可是景德镇市官方认定的。

瑶里套票包含这个景区,不过也可单买,门票20元一张,不算贵吧。

进入绕南陶瓷主题园,觉得园内出奇的美,完全不像窑厂啊。

这里是瑶里最美的一个景点,群山环绕,东河日夜流淌,河水清澈见底,青山依依,竹林幽幽,没有PM2.5。到了秋天,还是赏枫寻秋的好去处哦。

来到这里不要急于去看窑,先在清澈的河边坐一会儿,静静地欣赏,水车悠悠地转动着,水碓有节奏地“吟唱”着。

河里有水,水上有桥,桥旁有树,是一棵半倾倒的大树,横在小河上,树身上布满青苔,在这里拍摄的画面很是唯美。


路边有一堆石块,不是废物,它是宝石,叫“釉石”。

很早很早以前,古人还没识别出高岭土的用途时,采用这种瓷石来制作釉。釉是什么?她是瓷器光润平滑的外衣,她赋予瓷品洁白如玉的美。

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处作坊,我暗自思忖,古人为什么烧制陶器要沿河而建?这是因为他们要利用水力来粉碎瓷石。

烧制陶瓷一要有瓷土和釉石,二要有砍伐不绝的烧窑的柴,三要有充沛的水源。很巧,这一切绕南村都拥有。从唐代开始,绕南村民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瓷了。

木质水车借助水流日夜转动,带动着大木杵,不停的击打凹槽内的碎石料,用一上一下最简单的动作将它打成粉末状。这种木夯构造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将大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最节省能源的。

这个水碓不是现在搞的仿古物,它是南宋时期的水碓,在历代工匠的修复下,保存至今,是目前瑶里镇唯一的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水碓,也是研究瓷石加工工艺的活标本。
在水车的另一侧,垒切有多个小池子,有的池内存有泥料,有的是空的。

这就是釉料沉淀池,当水车的木夯将料石粉碎后,就放入这池内进行过滤,然后制作成釉料坯。在遗址保护区内,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泥池,可见当时的作坊是多么的密集,至今完好地保存了多处宋、元、明等不同时期的古作坊、古窑遗址和古矿洞,绕南堆积物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是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第一手材料的地方。

继续往里走,河岸有棵古树,树茎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空洞,树却枯而不死,象征着绕南村古窑的命运和精神。


沿着溪水继续向前300米,就看到了1号龙窑遗址。这是宋代斜坡式龙窑,窑尾在上,窑头朝下,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

经考古发掘,该窑为合作经营性质,窑内出土的是日常生活用具和窑具,它烧窑的原理,类似家里蒸馒头。


窑室分窑头(火膛)、窑床、窑尾(烟孔)三段,不同位置其窑温不同,下段700℃—1000℃,中段1300℃,烧高脚杯、灯盏、碟子等精美小物件,上段1300+℃,烧壶瓶等大物件。
三段对温度都有特定的要求,那么如何去控制这个温度呢?
这就要靠把桩师傅了。

现代的窑都有个大大的温度测量表,直接调到1300℃,到点停火,瓷器就烧好了。然而,古代是没有的,全凭把桩师傅“吐唾沫”来判断温度,通过吐进窑膛的唾沫蒸发的快慢,来判断窑里的温度,从何决定何时该加柴火,何时该熄火。真是神操作!难怪说“十年能出一状元,二十年难出一把桩”。

沿着河沟再往山里走,还有4座古窑,它们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功成身退。

土与火,前者让人类生存,后者使人类进化。瞧着一座座古窑,感叹这里曾经创造出的无数火与泥的传奇。古人在简陋的作坊中,用传统手工制作出了一件件五光十色、精美绝伦的陶瓷品,让用户心潮澎湃。

明代之后,产业大转移,景德镇成了瓷业中心,绕南村的制瓷业便开始衰落,成为了单纯的原料产地。

往前走走,又走到了一座木桥,两岸青山相夹,每一步都像走在画中。


河上架的木板桥没有任何的防护设施,那是因为挑着瓷器过桥时,担上的瓷器会左右摆动,若装了护栏,则会撞烂,所以桥上没有栏杆。

主题园中有个园中园,叫乐陶园,直白地说就是现场拉坯,我们很多人玩过,把一团泥巴慢慢地转成一个碗,一个杯子,或者自己想要的形状。小时候天天玩泥巴,我的童年快乐是泥巴给的,只是没有今天这个电动底盘,上次在吉州窑体验拉胚时被师傅评为第1名。

拉坯是制瓷72道工序中的一道,底坐是一个转盘,把手放在上面,瓷泥慢慢随着转动成形,蛮好玩的,20块钱半小时,性价比挺高的。

在古窑旁边有一片茶园,茶园里有两座亭子。明代以后,这里的制瓷业逐渐衰落,制瓷用的原料高岭土慢慢的被挖掘殆尽,于是茶叶便逐渐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谁能想到这里的茶叶也变得非常出名,被誉为茶之乡。

深山里的绕南村,在古时是陶源胜地,今天摇身一变,成了桃源胜地,古时的窑厂早已被秀丽山水、文化遗存所淹没,变得风光旖旎,天人合一。对窑不太感兴趣的,来这里只欣赏山水风光也不亏。


【汪湖并不是一座湖,是个啥?】



汪湖并不是一座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名。听当地人说,汪湖的湖原是胡,因那里住有两姓大家族,一族姓汪,一族姓胡,这两姓家族都是很久以前由安徽的古徽州迁来江西浮梁县的。

为了省事,景区取名时干脆就叫汪湖森林公园,后来把周边的徽州古道和虎头岗皖赣交界碑也都框进来了,便改叫汪湖生态旅游区,但游客通常只是去汪湖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还藏着很宽、很高的南山瀑布。

这里是欣赏自然景色绝佳之处,森林、瀑布、峡谷、竹海一应俱全,瑶里景区套票包含了此景区,门票单买的话就显得贵了,游完全程需一个半小时。

进入景区后只有一条游步道,两侧是原始森林,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树上挂有牌子,教你认识红豆杉、甜槠、楠木、酸枣木等。树龄大多数百,有一些树要几人才能合抱,非常粗壮。这一段景色我没拍一张照片,回到家就后悔了。

走过原始森林后就是天河谷了,奇石、石臼等数不胜数,大自然给人类造化的景观。

山上冲下来的水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侧有的是光滑的斜面,有的是陡峭的岩石。

雨季时流泉飞瀑,潭幽谷深,可惜今年数月无雨,只能想象这壮观的景象了。

这个仙女潭,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你信吗?

古代时这山里有座高际禅林寺,后来毁了,只剩下这点残迹。

景区里最大的看点是南山瀑布,此瀑布是季节性的,5到8月是最佳观赏季节,领队说现在缺水,所以大家都没去,唯独我跑去远远地瞄了一眼,果真是撒尿。

游览汪湖森林公园,不需要走回头路,因为景区的入口和出口不是一个地方,出口是在胡村,与安徽休宁县接壤,再走10里路就跨省了。

胡村是一个自然村落,村前的公路直通安徽省,地理条件不错,目前还挺淳朴自然,不过商业化的趋势已经冒出来了,村民开了民宿和饭馆,也有的在摆摊卖山货。


第3天我们的行程很轻松,只去了浮梁古县衙。



【“中国县署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比其他县高两个级别,凭啥?】



“一座县级衙,半部官文化”,说的是浮梁古县衙。

浮梁古县衙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四年,长达1205年,有“中国县署第一衙”、“江南第一衙”之称,不过现在看到的是清道光年间所建。

最奇葩的它比其他县高两级,其余的县都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浮梁却为五品,高配,是中国级别最高的县衙,全国独一份。

你以为这是段子,但其实是真的。


浮梁县凭什么高人一等?

人家是有资本的,瓷器、茶叶、丝绸是我国古代三大国际贸易商品,而浮梁县就占了瓷器和茶叶两项,唐朝时浮梁县每年茶叶税占了全国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堪称“纳税大户”,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以佐证。


浮梁古县衙不仅高人一等,占地面积也大,达6万余平方米,房屋多至300余间,由南往北依次排列在东、中、西三条平行的轴线上,形成一个宠大的古建筑群,是全国仅存的四个古县衙之一。

历史上,瓷都景德镇叫昌南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现在两者掉了个,浮梁县变成了景德镇的下辖县,五品掉到了七品,谁能想到呢。

走过“浮梁”牌坊,一条笔直的瓷板路直通前方的城门,低头看,你会发现地上是条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长长的瓷板上用图文介绍浮梁县的千年历史典故、要事珍闻尤其是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茶文化,记载着浮梁乃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不仅不会觉得闷,而且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历史文化长廊的尽头出现了一座城门楼,由主楼和两座角楼组成,主楼座落在8米高的城墙之上,登上城门楼可一览古城全景。

过城门楼,往右100米是巍峨耸立的红塔,往前便是牌坊。

红塔的佛名叫大圣宝塔,始建于宋代(公元961年),六面九层,距今1千多年,是座融合中国古塔风格和江南建筑于一体的佛塔,为古昌江著名风景之一,塔高40.47米,搁现代仍能算作高层建筑,更别说是在古代了,它是古浮梁的打卡地标。

红塔得名有一个典故。相传朱元璋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失败后,就躲在此塔之中,因为事发仓促狼狈,未问及塔名,等他当了皇帝后只记得塔身是红色的,而整个浮梁县只此一座为红色,因而赐名红塔。

红塔看上去旧旧的,不过只能在一层看看,不能登塔,拍拍外观就好。

由于登不了塔,便往牌坊走去,三座牌坊排列在主道中央,均为三间四柱式。

据考证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起初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成一种纪念建筑,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通常置于孔庙、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有时还竖于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作用。

县衙大门前有棵桂花树,近看是四棵,香飘了1200多年,其中有棵小桂花树从老桂花树的腹中生长出来,世上少有,可谓“母子连心、姐妹携手、四代同根、千年奇桂”。


走近县衙,首先是头门,又称八字开,右侧放置着一个大鼓,是供告状人击鼓鸣冤之用。知县听到鼓声后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果案情重大,知县会立即升堂审问。如果案情不大,对击鼓者要当堂责罚,以抑止刁风恶习。可以想像,当时击鼓鸣冤是要承担风险的。

衙门左墙边立着两块青石碑,分别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杖五十”。诬告要受处罚,这个我们明白。但越诉为何要受到处罚呢?

道光1821年《读篡条例》规定:若有人越过本县衙赴上一级衙门申诉,即使案情属实也要杖五十。用现在的话来说,超级信访就要挨打。如果现在有这样的规定,多好。

据查,明清两朝对越级上访控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京控”告御状的,惩罚就更加严重。来京越级上访,被抓住后首先戴上刑具关上一个月,期满后再杖打一百。如果是集体越级上访,“聚众击鼓者”,首犯“发边远卫所充军”,其他各降一等发落。如果查出背后的主谋,即使其未随京上访,“亦照首犯治罪”。

但是如果知县规避责任,擅不受理诉讼案件,则是一种失职行为,对此也要追究惩处,罚俸禄一年。

中轴线上是主建筑,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基本保持着县衙的原来样子。

穿过头门我们进入了县衙的第一进院落,这里叫赋役房,也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分别为瓷税房、茶税房、矿税房、户税房、盐税房、碳税房。

明明是下马石,现在的官员却非要写成上马石,他是怕自己下马吧。

穿过赋税房来到了衙署第二重门,正中位置为仪门,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

仪门有中门、东边门、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打开中门迎接”,但是我们来时此门没开。东门又称“生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通过的地方。

我走东门,你走西门。


进入仪门之后是衙院,中间是一条近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旁有古柏数株、古井一口,甬道两侧各有一排房间,对称结构的建筑赏心悦目,左文右武,分别为兵、刑、工、吏、户、礼,是县衙的六部房,保障全县的正常运转。


工房里有古代官民的人物塑像,在线办公模式。


刑房里正在办案,请问办的是偷盗案还是强奸案?

每间房子里只有2张办公桌,公职人员应该不多,若按现在的科级干部标准套算,他们的办公室面积超标了。


仪门正对的是县衙大堂,也叫亲民堂,宣统元年,知县张承祖修葺。

所谓大堂就是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正堂”、“公堂”,是县官举行重大典礼、审理案件的地方。


“明镜高悬”匾额和“海水朝日图”对大多人不陌生,古装剧帮大家普及了。地面上两块颜色深一些的石板称作跪石,东边是原告跪的,西边是被告跪的,诉讼双方过堂时便是跪在这两块石板上。两边立着“回避”、“肃静”,设施一应俱全。


公案上摆放着惊堂木、朱笔和签筒,惊堂木与今日法庭上的法槌相似,签筒里插着令签,令签有黑、红两种颜色,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轻易动用,只在处刑时才用,丢出的令签不能收回。


漫漫千年,浮梁县衙迎送了343名知县,其中不乏清官好官,但也有冤假错案,明代《三言二拍》中“一文钱酿成十三条人命”的冤案,就取材于浮梁县衙的真实案例。

县官的审案台游人是可以坐上去的,那感觉就像自己真做了一回县太爷。

在这里还能看到真人上演古装剧中“公堂断案”的桥段,挺有意思的。每天有4场升堂表演(10:00、11:00、14:00和15:30,供参考),演小偷偷盗陶瓷的断案情节,县官威风凛凛。看表演无需另外付费。

15分钟的短剧演出很有趣,尤其操着带浮梁口音的普通话的小偷,在当年真实的公堂里再现历史,让人有代入感。

穿过大堂来到一个四合院,中间雨棚甬道平时主要供县官及以上官员通过。

四合院中,两侧厢房为知县的书启师爷和刑名师爷办公的地方。

师爷是在封建官僚体制、科举制度和绍兴人文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四、五百年,在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师爷按职责和权属可分为刑名、钱谷、书启、征比、挂号、帐房等师爷。

四合院正中是琴治堂,属“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

“琴治堂”的由来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叫宓子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弹奏古筝的高手,他在山东单父任县令时没带金银财宝而是带着古筝上任。在大堂上,除了惊堂木、令箭外,还有一个古筝,审案件时,宓子贱身不下堂,一面抚琴,一面问案,每天弹琴取乐,悠闲自得,但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尽管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县治理得很好。后任县令巫马期上任后,特意到宓子贱府上求教治理单父的窍门,宓子贱笑说道:我哪里有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是依靠众人的力量而已,后人便用鸣琴而治来称颂县官知人善任。


走进琴治堂,只见正堂上挂着“正大光明”牌匾。“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几乎成为清王朝衙门里的一大标志。

不是故宫里皇上办公室才能挂这个吗。

一条廊道把院子中分为两个天井似的小院落,两个小院落各栽了一棵枣树,树龄上百年,据说是当年县官有意栽植,企望保一方平安。


三堂则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一些重要案件也常在此密议,这便是“三堂会审”的由来。


三堂同样有两个天井,三堂门前抱柱也有楹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幅对联最为知名,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写的,深刻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据悉,对联现就挂于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前。

入内三堂,上挂“清慎勤”牌匾,清慎勤是流传最广的官箴,警戒为官者要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政为民。


穿过三堂来到后门,只见东西各有小房,一边是花厅,一边是茶室,茶余饭后放松休息的地方。


穿过圆形孔门,便到了后花园,后花园叫逸园,林木葱笼。

逸园旁边有一个香山别墅,是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而修建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寓居浮梁。

香山别墅相当于现在的迎宾馆,庭院式的,里面有一个茶室,可以小憩一下,还有很多对联,值得细细揣摩。

县衙的东侧有一组建筑群,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着九江道署、土地庙、金公祠、衙神庙、三班所、校场、常平仓、县丞署,而西侧轴线建筑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的是监狱、狱神庙、吏舍、主簿厅、典史厅和督捕厅,西侧那边的建筑我没去。

因为我们是从县衙的后门出的,所以进入东侧轴线这一组建筑群时就顺便从它的后门而入,由后往前。

首先看到的是县丞署,这是旧时县丞办理公务和起居的场所。

何谓县丞?县丞也是官,为县令之佐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其职责是协助知县处理全县的政务,分管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该职始设于战国,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20里者不设县丞,清代时全国1300多个县仅有345个县设了县丞。

往前门方向走,是“常平仓”,也即是储存粮食的仓库。此仓库为清代康熙十年所建,全县另有上西部都的东仓、镇市都的南仓、彭村都的西仓和修溪都的北仓。

再往前走是“架阁库”,是当时储存军需和兵器的库房,也收藏管理衙门档案。

三班指皂、壮、快三班衙役,是县衙门中最㡳层的组织。他们的分工不同,皂班负责看守监狱和值殿堂,壮班则站堂行刑和力差,快班是专门缉捕罪犯的,跑外勤,他们都是衙门最基层的执法人员。

然后是“鄼侯祠”,是供奉汉代大臣萧何和曹参二神的场所。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任相国,萧何死后,曹参继任。


之后就到了金公祠,实际上已经走进了浮梁察院的后院,金公祠是浮梁察院的一部分,是察院的二进院落,今天成了浮梁县廉史馆,展示着古代乡规民约原品、浮梁监察诗文、历代按察御史、廉政史话、县衙楹联等。

第一次知道清朝除了县衙还有察院,察院是监督县衙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纪委监委,它不隶属于县衙,是独立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可以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再往前便是察院的一进院落“育正堂”。“育正”,意为官员必须德才兼备,忠君爱国,清廉正直。

出了院落,就是“浮梁察院”的正大门了。在全国现存封建时代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这是唯一的一座“察院”遗存,尤为珍贵,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县级行政管理尤其是监察机构的活标本。

“浮梁察院”在历史上产生过“千里去做官”、“养廉银”、“官不修衙”等与勤政廉政相关的监察制度,为清廉从政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隔离墙,对今天推进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从察院出来,可以看到正前方的红塔。

游历古县衙,既欣赏了古建艺术,领略了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了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还过了一把古代五品知县瘾,知道他们是怎样当差的。


2022-12-24发布 阅读量1.4万
2
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江西旅游:景德镇浮梁古县行(图)
知道江西景德镇的“浮梁”这个地方,还源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千古名篇之一的《琵琶行》中的

冯赣勇4.9千11

江西旅游:寻访景德镇古镇瑶里(图)
凡是来江西景德镇的人,一般来说,如果有时间都会到距景德镇不太远的瓷茶古镇瑶里看一看。

冯赣勇5.9千11

江西租车自驾游(1)—景德镇
因事前往景德镇,由于疫情尚未结束,小有风险,多加注意,做好防护。5.8西安—景德镇下

木易真人6.3千14

2019十一 三清山婺源瑶里
南部外双溪索道下站

南郊2.2万17

“晒”秋
2019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晴,38℃

祝南星6.9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