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初夏行——正定古塔
出发时间
6月
行程天数
3天
人均花费
300
和谁出行
和朋友
从荣国府乘坐电瓶车,顺利来到了华塔。
华塔之所在,是广惠寺。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寺内原有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等。可惜后来寺院破败仅剩一座华塔。
广惠寺华塔因塔内供奉释迦牟尼和多宝佛,故又称为多宝塔。又因其远望似花束,所以又称为花塔。
华塔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修,现存的华塔就是金代重修后的建筑。
这座华塔的结构造型极为独特,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华塔由主塔和怀抱主塔的四座小塔组成。主塔为楼阁式塔,建在八角型台基之上。主塔底层四角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状小塔簇拥着主塔,造成主次相依,层次错落的华丽造型。
主塔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有砖雕仿木斗拱,显得结构华丽。
第一层平面作八角形,四座小塔各怀抱一面,显露出的四面各有台阶通上拱门。经拱门可以进入塔内。进入一层后,由塔心室楼梯上到二层。但是现在,游客已不能登楼。
第二层平面也呈八角型,四面开有棂窗,再由塔心室上到第三层。
第三层也是八角型,但直径缩小。二层的顶部做成一个大平台。平台四周砖砌栏板,游人上到平台,凭栏远眺,可以望见市区纵横着的街道和耸立着的凌霄塔和澄灵塔。
第三层的每一个檐角均雕有力士像,八名力士仿佛用力抬举者塔身的第四层。
第四层是花塔的雕塑,通体雕塑菩萨力士,狮象虎豹,楼阁亭台。图案采用八面交叉布局,变化多端,错落有序,真是一座使人赞叹不已的雕塑组群。
塔顶有八角攒尖形塔刹,冠以仰莲宝珠。整座宝塔装饰华丽,造型独特,是我国最美丽的华塔,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乾隆帝曾三次来到广惠寺拈香礼佛,临塔登顶,并题写匾额曰“妙光演教”。只是这一通御笔如今却不知道身在何方?
看完了花塔,继续乘坐电瓶车去往天宁寺。
天宁寺寺庙也已毁没,寺内只剩下一座凌霄塔。进门之后,看到二门台阶下立着一对石狮。据介绍,这对石狮是元代的文物。1934年,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森曾经拍摄过这对石狮。
耸立在八角台基之上的凌霄塔是一座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41米。此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后来的塔身一到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的,为全砖结构,五到九层是金代又重建的,为砖木结构。
1966年凌霄塔铁质空心枣核状塔刹毁于地震。后来,第八、九层也相继坍塌。1981年此塔落架重修。1982年,在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天宁寺灵霄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巍峨高耸,故称“凌霄”,塔身完全由砖砌而成,外墙呈白灰色,每层正面开拱形门洞或直棂窗,门窗洞和塔墙棱角用橙色砖勾边。色彩十分美丽。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收低,看去有轻盈俊秀之感。
记得09年来正定时,我们曾经登上过这座宝塔。这是当年的文字记录:
“塔门口坐着一位看塔管理员,态度十分认真。见我们想要登塔,劝阻我们说,此塔楼梯又窄又陡,且无光线照明,老年人就不要登塔了。我们当然执意要上,并且告诉管理员,我们的体力不成问题。管理员借给我们一支手电,作为必要时的照明之用。后来才知道,手电确实有用,而且也不是所有游客都能享受到的待遇。
登塔的楼梯果然又窄又陡,窄到只容一人通过,陡到异常费力,如果没有手电照明,还真的有些恐怖。每到一层,才出来长出一口气。透透气,透透光,有时候,光明与空气确实同样重要。上到第四层,楼层结构有了变化。塔身中央,立着由数根圆木绑成的通天立柱。立柱由此直达塔顶。每层从立柱连出八根放射式的水平横梁与外檐相连。据说这样的结构,全国仅此一例。
一层层地上去,直到塔顶。从塔窗望去,感觉也心旷神怡也。回到塔底,管理员直夸我们体力好,此时真还有些洋洋得意。”
天宁寺内还有一棵千年古槐,也是寺内的一大看点。
看完了凌霄塔,再次乘坐电瓶车来到了临济寺。
临济寺虽小,名气却远播海外。原来,临济寺乃是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临济宗的祖庭。
临济寺的前身是创办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的临济院, 位于正定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时,这里来了一位高僧义玄主持工作。这义玄本是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他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钻研佛学理论。他主持临济院时,将中国南方的禅宗理论与北方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禅宗理论,创立了临济宗,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圆寂,懿宗赐谥“慧照掸师”。他的弟子为了缅怀导师,在城内建了一座衣钵塔,名曰“澄灵塔”。随后,寺随塔迁,临济院迁至塔旁成为现在的临济寺。金大定年间(l161一 l189年)重修了寺庙。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并在塔的第一层正面拱形门楣上镶嵌了篆书的“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临济宗远播海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日本僧人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澄灵塔为其祖塔。近年来门徒多次前来拜谒祖塔,澄灵塔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可惜来到临济寺前,大门紧闭,吃了一次闭门羹。所以这次只能看到临济的山门。山门为五间面阔,悬山顶。大门上的横匾题曰“临济寺”,两边挂着一副楹联:“烈烈宗风,喝散翳云禅月朗;魏巍祖刹,棒开滹水法流恒”。
从墙外可以看到露出的澄灵塔。
这张照片是上次来时拍摄的。
澄灵塔俗称衣钵塔,因为是青砖砌成的,还俗称青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这段,也是上次来时的记录:
澄灵塔是密檐式实心塔,共九层,高30.7米。塔下为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束腰部分雕饰有各式奇花异鸟。再上有仿木砖雕斗拱、平座和栏杆。再上是三层砖雕的莲叶,整座宝塔就托在莲叶之上。
塔身第一层最高。正面设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因为是实心塔,门窗均为装饰而已。转角处作圆形倚住。二层以上层高很短,看去檐檐相叠,重檐密布,有特殊的美感。塔顶有砖雕刹座,再上有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整座宝塔造型灵巧,雕饰精细富丽,堪称为密檐塔中的佳作。很可惜,此塔年久失修,现在所看到的是1985年大修后的新塔。虽说宝塔焕然新姿,但其价值总不如旧有也。
这是上次拍摄的大雄宝殿。大门两边的楹联值得一读:“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会秋生桂实春发兰芽;我门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近乎白话的对仗,需要更深的功夫。
正定还有一座开元寺,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去了。但我们09年曾经去过。摘录一段当年的记录,聊以补缺。所贴的照片,也是上次拍摄的:
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为解慧寺。唐开元年间又改为开元寺。
开元寺现已颓败,寺内只剩下钟楼、砖塔和天王殿可以游览。
寺院内有一座巨大的驼碑石赑屃。长约8.3米,宽2.5米,高2.35米。还有一块巨碑残部和碑顶石雕。从这块碑顶来看,当初这块石碑之巨怕要创造基尼斯纪录了。
这座巨碑是2000年6月在府前街出土后移放到这里来的。碑之来历,诸说纷纭。有人推测是五代时的节度使安重荣密谋造反时凿造的。后来造反失败,巨碑被砸并埋入地下。直到千年后被发掘出来,才重见天日。
想这安重荣,造反还没有成功,却先凿这么大一块碑,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造反。真是又性急,又愚蠢。
其他寺庙都是宝塔在中轴线上,钟楼和鼓楼左右相对。开元寺却是塔与钟楼左右相对,据说这种布局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开元寺塔称为“须弥塔”,当地人也称之为雁塔。雁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平面为四方形,共有九层,塔高40.82米,全由砖砌而成。须弥塔底部四角有石雕力士像。金刚怒目,造型十分生动。
塔下有天王殿。单间面阔,悬山顶,看去就是间小平房。
与西侧的雁塔相对应的,是东侧的钟楼。钟楼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切记载,估计为晚唐时建。明清两代均有修缮。1988年钟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
钟楼单间面阔,单檐两滴水双层楼阁。高为14米。底层地面正中有凹井,与上面的钟口相阿对。二楼木架上挂着一口大钟。钟高2.9米,钟口直径1.56米。造型古朴,端庄。奇妙的是钟与钟楼是力学上的整体,钟楼的稳固性是依靠大钟的重量维系的。据当地人说:钟落,则楼塌也。
据介绍,52年时,华罗庚教授曾来此考察钟楼。历时八天多,也未能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和大钟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华罗庚先说::“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据说这道楼与钟之间存在的力学结构数学题至今仍无人破解。
不知道这类传说是否有些夸张。
最后,来到了正定古城的南门。
正定古城墙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为土筑城墙,北周时改为石砌,唐代时重新扩建为土城,明朝时改正定为正定府,城域扩大后改建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的正定城墙残存就是明代城墙的遗存。
正定城垣最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门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门曰长乐,西门曰镇远,北门曰永安。后来,仅存南门,而西门、北门已颓败,东门因道路建设被拆除。现在所见的南门城楼及两侧各50米的城墙,是投资399万元,于2001年修复的。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古城内的街景。其中四座古塔均依稀可见。本来还想在这里晚餐后观看古城夜景。谁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来。于是我们值得打车回到酒店。这样,也就结束了一天的参观活动。第二天,按照行程计划,乘坐高铁回到了太原。正式开启初夏的山西之行。
推荐阅读
guoxiaos7.9千17
悠然见五山7.8千22
长空雁叫7.2千11
郭书生5.5千19
Rain紫颖4.3万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