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一个民族用节日纪念,还把节日过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在宜昌秭归,我找到了答案
出发时间
11月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200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有这样一个人,让一个民族用节日来纪念他,还把节日过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屈指可数。是怎样的情怀,怎样的伟绩,怎样的人格让世人对他如此敬仰?直到这一天,来到了宜昌秭归,拜访了屈原祠,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秭归是楚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来到秭归首先要拜一拜这位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于是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屈原祠。屈原祠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199年历史。公元820年,大诗人李商隐的岳父,当时的右神策将军王茂元出任归州刺史,到任之后了解到屈原是秭归人,却没有庙祠祭拜,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于是召集组织秭归的父老乡亲及工匠在归州城东5里的屈原沱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 ,悉遵唐制”,并作了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赞屈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
宋代元丰三年,神宗皇帝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消息传到屈原家乡秭归,父老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募捐款项,在屈原沱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屈原祠。这座屈原祠为四合院式,有山门、大殿、后殿、配房四部分组成,面对楚台山,坐坡朝江,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时曾这样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屈原祠经历了数代王侯、知州多次重修,“岁以五月五日致祭”。直到清末至民国期间的百余年间,灾荒、匪患以及兵乱的动荡时代,屈原祠无人顾及,祠内房屋成了进出川江过路人躲风避雨的寄宿地。
1976年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时,坐落在屈原沱的屈原祠也成了“移民”。1977年2月,屈原祠开始迁建至归州城东的向家坪,1982年迁建完成。 新祠山门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的同时扩大了规模,有高17米的楼牌,配房也向左右两边扩展。牌楼正面中间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字“屈原祠”。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面脊饰为宝瓶。祠内塑赵朴初题对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整体建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建成之后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文人墨客前来参观拜祭。
三峡工程开工之后,屈原祠再度成为“移民户”。国家斥巨资将屈原祠整体搬迁至与三峡大坝隔江相望的秭归凤凰山上,规模比原来扩大了4倍。屈原祠依山临江而建,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做工精细,被评为“中华建筑文化奖”,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屈原纪念性建筑。走进屈原祠,可以拜谒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治国成就和后世影响,是游客到三峡的必游景点之一,也是去往三峡大坝最便捷的一处换乘地。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冲破了当时女儿出嫁后不能回娘家的规矩,回来将其弟尸体安葬并定居下来。她的行为感动了所有当地人,以致改了地名来表彰她的事迹。秭归地属原名“蘷”,现名“秭归”据说就是由“姊归”演变成的秭(姊)归。《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瑜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在屈原祠旁边的凤凰山上,还有其他二十多处搬迁复建的文物,包括屈原故里牌坊、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城门、古桥、古井等。这些文物主要从清滩搬迁而来,大多属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按照“搬迁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三峡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过程中,把青滩等地的古建筑也集中搬迁过来,与屈原祠共同构成了三峡地区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文物复建群。
青滩曾是长江三峡有名的急流险滩。枯水季节过往船只无法通过,只能等到洪水季节,靠绞滩和纤夫拉纤才能把船只拉到险滩上游。转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于是青滩两岸便聚集了人口,形成了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峡江古镇。“日有千人拉纤,夜有万家灯火”,正是青滩的历史写照。
如今高峡出平湖,清滩淹没于水库之下,拉纤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建筑得以迁建保留,民居承载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还在三峡大地上流传。在这里,我们观看了由当地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献上的一场精彩的表演《民间记忆》。高腔鸦雀子嘹亮的歌声洋溢着满满的热情,民间打击乐《凤凰展翅》高超的技艺奏响铿锵的音律,更有神秘的巫术绝活令人大开眼界。
从2013年推出《民间记忆》剧目以来,屈原故里景区每天由民间艺人定时3场向游客演出。这些民间文艺,都是峡江人民生产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体现,再现了秭归百姓田间劳作、青年男女情窦初开的动人场景,也唤起了人们心中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
看过乡土味道《民间记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观看一场大型历史舞台剧《礼魂》。该剧集歌舞剧、音乐剧、话剧于一身,呈现出逼真的古装电影艺术效果,编钟、编磬、埙等楚乐,屈原名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均在剧中得以体现。
《礼魂》全剧采用倒叙的形式,以“少年屈原读书郎”、“热血报国反遭嫉”和“不甘合污愤投江”三个篇章为主线,从屈原魂归故里开始,返回到少年求学,再到中年为官,得楚怀王赏识命其修改法令却遭小人陷害,后被楚怀王、顷襄王疏远放逐,最终含恨投江,屈幺姑和乡亲们声声呼唤屈子魂归,此地因而得名秭归等一系列故事情节,艺术再现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爱国廉政、求索奋进和坎坷沧桑的一生。
200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共同策划打造了历史舞台剧《礼魂》,在九畹溪景区连续10年演出6500场次,接待游客观众500万人次,创造了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的辉煌记录,是秭归县保留的经典剧目之一,更是秭归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典范之作。
2018年初,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对该剧进行复排,投资800多万元,在之前公演的基础上对剧情、演员阵容、服装舞美和灯光音响进行提升改造,极大的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效果和视听冲击力。2018年9月16日开始在屈原故里景区九歌苑戏楼面向游客和市民常态公演,使该剧成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心灵原乡”的又一大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到屈原故里必看的一次精彩难忘的体验。
滚滚长江东逝水,如今大坝截断了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水库在秭归县城边形成一片宽阔的水面,屈原祠正好与大坝隔水相望,直线距离只有五六百米。是大坝景区之外最好的观景点。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中国端午习俗传承基地、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北省最具潜质和知名度的“十大旅游新秀”名片之一,2014年11月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宜昌市第4家、秭归县首家AAAAA景区。
从屈原故里回头看秭归县城,一片片崭新的高楼林立在水库边。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三峡移民期间整座县城搬迁至此,秭归人也从此过上了新的生活。屈原故里还是三峡大坝秭归换乘中心所在地,可以购票安检,乘坐区间车经过西陵长江大桥直达大坝景区,从这里换乘,这里不仅有县城的食宿便利,还能参观屈原祠,两个AAAAA景区加一起仅需100元,超值实惠。
一天的秭归之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三峡大坝的人造奇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已经让我们对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县城刮目相看。 6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遗,14项市级非遗。脐橙之乡,诗歌之乡,龙舟之乡,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三峡库首第一县,中国最美外景地果然名不虚传。
屈原故里屈原祠,让我们拜祭瞻仰的同时,有机会走近了解这位2300多年前的伟人一生的事迹,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无助,眼睁睁看着楚国走向衰亡,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哀愁。看过墙上的《离骚》、《九歌》、《天问》一段段辞赋诗篇字里行间饱含着感情,诗句之中裹挟着悲愤。他的深思高举,他的远见卓识,他的高傲风骨,他的忧国忧民和他天马行空般的才华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屈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粽子龙舟端午节,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他留下的爱国精神与楚辞文化历经两千三百年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成为秭归这块宝地世代相传的最强文脉。
推荐阅读
河流好摄15.4千22
小旅兔6.3千13
河流好摄11.0千0
行影1355.8千11
雾都陈sir2.4万15
行影1356.1千16
行影1359.8千12
小旅兔3.2千6
雾都陈sir1.5万15
丹2妹子1.6万11
山城的踏雪2.3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