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2回: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北倚青山台州东湖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300
和谁出行
一个人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232回: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北倚青山台州东湖
北倚青山叠画屏,城楼东望舞湘灵。
露寒栏槛霜虚月,风舞鱼龙雨压亭。
解印檄移悬赤胆,移樵湖海入青冥。
夜阑跂阁瞻空处,武曲古来望魁星。
疏就湖山秀气浓,花林茂列景争雄。
管弦交奏客欢合,台榭竞登人喜同。
环嶂鹭行飞早晚,平波鱼阵跃西东。
荒芜芟去成佳致,换得汀洲月与风。
世界级制造基地,万亿级工业体量。
台州大踏步迈向万亿级“制造之都”。
中国制造二十年进化论,台州从草根经济到制造森林。
台州与温州共同创造了为人称道的“温台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经济总量从全省倒数第二跃居第五,甚至一度高居前三,风光无限。
我出生之后,台州大量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发展山区水果种植和海洋河湖水产养殖,再兴建罐头厂、冷藏库,开展就地加工升值。还有几十万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做建筑建材,做豆腐、弹棉花、补鞋、卖眼镜……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之后,台州人也开始投资兴业。可惜的是,台州旁边没有香港、澳门,学不了“珠江模式”;距离上海太远,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也学不了“苏南模式”。最终,台州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联户合伙办厂的路子。。新世纪之初,台州坐拥吉利汽车、
钱江摩托、海正制药等多个著名品牌,20多个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全国五大摩托车制造基地之一,全国化学原料药重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阀门、水泵基地。
我在台州玉环市休整了两天,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我搭乘列车又来到了台州府城,它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台州市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台州府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代以来,这里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州府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曾是抗击海盗和防御外敌的重要据点。
台州古城墙是我仰慕很久的地方,台州府城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遗迹之一。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
台州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场所,是台州府城重要的文化和教育场所,展示了古代台州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城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包括祠堂、庙宇、古街区等,展现了台州府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如今台州府城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当地政府积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并开发了多条旅游线路。在保持历史文化的同时,台州府城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台州府城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现代化的活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城市。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入台州湾。沿海区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为台州主要产粮区。大陆海岸线长约740公里,岛屿928个,海岛岸线长约941公里,岛陆域面积约273.76平方公里,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
处处皆故事,步步是风景。
山的仁厚与水的秀慧便在她骨子里扎根。
东湖流淌着旧时光的江南园林,桥梁弯弯,亭台如画。
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东湖像是一颗明珠,镶嵌在临海古城中心,沉静美丽。清文人俞樾曾把它与西子湖相比,说道“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这座园林面积不大,有些人会觉得还没看出名堂来就到出口了,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亭台楼阁、一石一瓦,都是风景。
东湖公园算是一个 半开放式的景点,环湖一侧遍植绿树,并建有开阔的游步道,东湖小广场内还摆放着许多石墩,可供游客歇息。 东湖公园整体呈长方形,游览路线是从南门进,北门出,景点也是由南到北分布。北门与江南长城仅隔一条马路。
临海市东湖公园位于台州市。东湖位于临海古城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东湖总面积为280亩,分为三大景区: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湖东景区由:伊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组成;湖心景区由: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逢源亭、樵夫祠遗址组成;后湖景区由: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东湖是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被大城小人毒打久了,愈发觉得小城的可贵。这次我来到拥有江南长城的小城之称的临海。这里很像我18年前去过的丽江古城,景点较多,既能抗倭又能防洪,颜值气势不输北京长城的台州府城墙,有关南宋道教始祖张伯端的紫阳街,天台宗的龙兴寺,还有清文人俞樾口中“小西湖也" 的东湖。
黄剑博跨过依水山庄的大门,绕过雕花壁影,一处小而精致的中式庭院里的太湖石是不能忽视的风景。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是江南园林造景的重要素材。东湖公园共有两块太湖石,另一块是在靠近北门的琪水园中。
太湖石左侧的这条长长的走廊,非常有特色。临湖而建,白墙黛瓦,走廊的墙壁上开了漏窗,就像精致风剪纸图案嵌在墙上一样。长廊上的休息长椅人称“美人靠”,坐下歇会儿,凉风徐徐,好不惬意。
我在太湖石右侧发现了荣兴堂。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古色古香,也是台州府城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清初建筑。荣兴堂院内的天井设计是亮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中多开天井,其目的一是为了增加采光,二是聚雨水,恰好应和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一老话。
荣兴堂内收藏了不少历史文物,其中有一块吴越时期的丹书铁券最为珍贵。在古代,丹书铁券就相当于是免死金牌。乾隆曾写过一首《观钱镠铁券歌》,里面有句“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
荣兴堂是中轴线上第一个古建筑,为近年间为纪念临海钱氏家族和拓建东湖的台州太守钱暄而修缮,故又称为“钱园”,园内高墙青瓦、敦朴浑穆且威严庄重。
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垒石修城导致大水漂溢,因此疏浚凿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自宋以降,东湖代代屡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经台州知府鲍复泰、刘璈先后两次修缮之后,规模甚为可观,成为台州园林之首。
以紧临台州府城墙东侧而得名,原为城北白云、山宫数溪汇合处。宋熙宁四年(1071),郡守钱暄开凿为湖。湖分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于湖心建流杯亭和共乐堂。宋乾道五年(1169),郡守向汮按故道创城里斗门,又筑三闸以通江。
明时旧有小港,循城而南至交礼桥,与灵江通,崇祯时几经疏浚复塞,清康熙末年已废。清康熙时重建湖心亭、流杯亭、浣月亭及樵云楼。前为湖山寺,后为樵夫亭。康熙四十七年(1708),因台风过境,知府张联元捐俸重建七夕祠与樵云楼。
流杯亭是我国园林中所特有的一种娱乐性建筑,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凉亭 。流杯亦称流觞,《字源》中关于曲水流殇的解释是:“在曲折水流中泛杯而饮,三月三日之酒宴。”是古人举行的一种饮酒赋诗的娱乐活动,源于“祓禊”习俗。
“祓禊”或“修禊”,本是古时每年三月上已日(三月三日)临水沐浴、招魂续魄、除灾求福的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祓除不祥”的活动,渐渐地和春游联系起来,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临流赋诗、饮酒赏景、尽游宴之乐的风雅之举。并逐步由室外缩小到在凿有弯曲回绕水槽的亭子内进行,于是,流杯亭也就应运而生了。
湖心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东湖的标志性建筑。亭子共三层,飞檐翘角,气度非凡,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后称“樵云阁”。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流瓦,翘角滴翠,气度宏伟,构造精巧,为全湖览胜之佳处,古今游者留下颇多诗词对联,如“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
“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清代大学者俞樾题联:“好水好山,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 ;九曲湖桥东侧有 “半勾亭”,单层六角,以六石柱擎撑水中。后湖樵云洲上原有荣禄祠、文昌阁、逢源楼等。
今尚寸逢源亭,长石平架,护以栏板.桥孔沟通东后湖与西后湖之水,意为左右逢源。西后湖北侧又有一洲渚,广约0.6公顷,1983年辟为“儿童公园”。
临海东湖公园是一个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的山水环境,这同风水思想中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又如黄岩九峰公园,选址在黄岩东郊1.5公里处,由文笔、华盖、灵台、灵鹫、接引、宝鼎、双阙、卧龙、翠屏9座山峰环抱,形成幽深峡谷。溪涧潺潺,从中而出;曲折回绕,往外流出。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衙;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利用天然环境,且山环水绕,幽曲有情,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间合为追求的理想环境,这与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环境观极为一致。
九曲桥是由清知府刘璈所建,桥面两侧铺条石,中间铺方石桥,桥墩为三条石呈“门”字形结构,自二榭开始至湖心亭共有五折。
九曲桥上有两座凉亭,分别是湖心亭和半勾亭。湖心亭更具气势,建筑也更精美,亭身八面三层,亭角雕龙饰凤,非常华丽。而半勾亭则是一座六角凉亭,坐在亭子里,感受风从湖上吹过,阵阵清爽。
在长廊的尽头还有一座高高的戏台,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颇有气势。戏台的中间顶部采用特殊设计,有类似扩音的效果。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当真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在东湖,湖心是景区的核心部分,站在九曲桥上,一眼望去,豁然开朗。湖中的湖心亭是九曲桥上的第一座凉亭,也是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始建于康熙年间,高阁三层,飞檐八出,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好山好水,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湖心亭也是全湖览胜最佳处。坐在亭子里,凉风扑面,远处的江南长城隐约可见,东湖近景秀美婉约,独具江南风韵。
过湖心亭往前走就到了半勾亭。半勾亭四面临水,单层六角,以六石柱擎撑水中,如一朵莲花开在湖上。亭名取自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清代台州知府刘璈也曾在此奋笔直书“半成造化丹青手,勾起烟波浩荡情”,一个“勾”字,可谓妙极。
在东湖浣月洲上还有台州人民为纪念骆宾王而修建的骆临海祠。骆宾王原是被贬来到临海,后被这里灵秀风光治愈,重拾信心。他写下的《久客临海有怀》,借景抒情“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字字句句,力透纸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人的剑气凌云。
临海东湖公园,有一座骆临海祠,这是纪念曾任临海县丞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自公园南门依水山庄而入,经依水长廊,过九曲桥,就可到达骆临海祠。进得门内,近围墙左边有一小亭,叫咏蝉亭;右边有一长方形水池,为咏鹅池。正面是一古建筑,门口有联云:一抔之土未干,羽檄撼人心,长留天地英雄气;
四杰其名无忝,华章适时代,不尽江河浩荡流。入门就可看到正中立着骆宾王铜像,铜像后面是著名书法家卢乐群书写的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上方高悬“亘古一檄”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朱关田所书。这些看似不太相干的布局,却串联起了骆宾王落魄悲壮的一生。
骆宾王(约619-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黄剑博认识骆宾王,是从他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咏鹅》开始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把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悠闲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而骆宾王博得了“神童”的美誉。
古代的文人,大多有着侠士情结,骆宾王也不例外。他从小就有当侠士的志向,我从他的《畴昔篇》可以看出,他在开头就写道: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爱打抱不平,是文人中的侠士。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真正经过战场厮杀的,他曾随薛仁贵征讨吐蕃,在前线作战多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游刃有余的诗情,写了不少边塞诗,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等,慷慨激昂、豪情四溢,这与他的侠士情结是分不开的。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仪凤三年(678)调任长安主簿,后又入朝为侍御史。此时武则天当政,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在身陷囹圄之际,作《咏蝉》,以蝉喻己,以抒悲愤。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患难之中的诗作,感情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调露元年(679)秋,骆宾王遇赦出狱。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管深为不满,他在等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是年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在途经易水之畔时,触景生情,想起战国末年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率一众人等在此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场景,作《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跨古今,诗歌越时空,是咏史也是抒怀,既表达对侠客荆轲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同时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萎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调露二年(680),已过花甲之年的骆宾王,被朝廷流放临海,出任临海县丞。
公元2024年,黄剑博光顾临海,凭吊骆宾王。
开耀元年(681)五月,骆宾王辞别长安,扶母棺南下,七月初经永兴(今萧山)至义乌,七月二十日安葬母亲后,八月到临海赴任。到临海不久,他写过《秋日山行简梁大官》一诗:
束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
攒峰含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地偏心易远,致默体愈玄。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不如从四皓,山中鸣一琴。
他的另一首《久客临海有怀》: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从诗中可以看出,临海的胜景并没有减弱骆宾王对现实的不满,在抑郁心情的背后,有他不愿蛰伏、欲为大事的慷慨之意。而后骆宾王弃官游广陵(今扬州),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
弘道元年(683)底,高宗去世。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立相王(李旦)为睿宗,自己临朝称制,为登位称帝作准备。是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事反对。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亦称《讨武曌檄》,
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称帝以后,可见此题为后人所改。《讨武曌檄》立论严正,理直气壮,先声夺人,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凑,慷慨激昂。据说,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在此期间,骆宾王写下了《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诗中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给人以悲壮激越之感,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成功便成仁的大无畏气概。
其实,在骆宾王起草讨武檄文之前,武则天刚想一手遮天把持朝晸时,就有人起草了废后诏书,想将这个强势的女人清理出李家天下,这就是官至宰相的上官仪。
上官仪小时候家境很好,父亲上官宏为隋朝将领,隋末,被在扬州起兵造反的宇文化及杀死,上官仪因为年幼,躲在破庙里才逃过一劫。在改朝换代的历史瞬间,他是饱尝了人世冷暖、颠沛流离的。好在他得中进士后很快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而后步步高升,最终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谓风光无限了。这从他写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入朝洛堤步月》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寥寥20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把当时的得意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些有幸亲聆的官僚们“望之犹神仙焉”。
麟德元年(664),随着武则天势力的日益强大,上官仪看到了皇帝的无奈,想替皇帝分忧,于是找了一个时机,劝皇帝废后,唐高宗头脑一热就同意了,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消息很快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
武后大怒,气势汹汹地找高宗理论,高宗软弱,根本无法掌控局面,一着急就把上官仪推了出去:朕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此时的武则天,知道朝中大臣对自己想独揽大权的念头嗤之以鼻,杀最多的“鸡”都没有用,正想找一个足够分量的人来杀了立威,可怜上官仪正好成了她杀鸡儆猴的“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从此以后,朝晸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上官仪的力主废后,保李氏江山,除了他轻视女流和对武则天诸多残忍手段不满之外,更多的是对李唐知遇之恩的效忠和感激。上官仪的命运,在他提笔起草废后诏书的那一刻,就注定了。骆宾王最后的命运,在他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时,同样注定了。试想一下,在武则天刚开始专横权时,官至宰相的上官仪与皇帝密谋废后,还没有行动就夭折了,而今武则天羽翼丰满、权倾朝野,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其结果可想而知。果不其然,起兵三个月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这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壮的一生。
平心而论,骆宾王的诗,千年传诵,他的人生,却败得一塌糊涂。相比于武则天的惜才大度,骆宾王空有满腹经纶,却因性别歧视,到底输于狭隘。武则天女子治国,并不曾有误,反倒给大唐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骆宾王想当侠客、想做荆轲,他也确实做了荆轲——功未成、身先败,既败于对时局的判断,也败于自己的偏执。
历史的烟尘已经远去,不管怎样,骆宾王在临海的停留,开启了临海崇文尚教的传统。后人将骆宾王的诗集命名为《骆临海集》,以纪念他对所任职小城的贡献。
“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这副刻在临海东湖公园骆临海祠门口的楹联,记载了他在临海的印迹,也说明了临海对他的怀念。现在,当我们驻足于此,仿佛仍然能够听到他不满时局的慨叹,感受到他的壮志未酬的侠气正裹袭而来。
黄剑博穿过骆临海祠,即是樵云阁。相传樵云阁是为了纪念一位不知姓名的樵夫。明朝靖难之变,文帝逊位,成祖登基,樵夫气愤其不仁不义,投湖而死,后人有感他的壮烈,遂立祠纪念。樵云阁楼是仿清代建筑,全木结构,非常精致华丽,也是东湖最高的楼阁。
在东湖公园北门附近的就是很多游客喜欢打卡的琪水园,这里繁花锦绣,绿树葱茏,由苏州专业的园林设计师设计兴建的。假山、小桥、流水……一步一景,处处可见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流。其中廊桥更是与苏州拙政园中的小飞虹别无二致。
“东湖好把西湖比,一笠空亭胜引人”。亭台如诗,楼阁如画,在这里,可以沉浸式体验特别的江南韵味,感悟千年府城底蕴。
黄剑博走过荣兴堂,九曲桥映入眼帘。九曲桥并不特指九个弯,而是让游客在回环变化中多角度体会东湖的美。桥上一半位置的湖心亭,也是整个东湖最中心的一个建筑,它始建于康熙年间,高阁三层,飞檐八出,建造极为精致、美观。
与湖心亭遥遥相对的是骆宾王祠。骆宾王曾客居临海多年,更有“骆临海”之称。这里虽然没有雕梁画柱、斗拱飞檐,却能令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文人气息。骆宾王的雕像栩栩如生,背面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更耐人深思。走过骆宾王祠,便是樵夫祠。樵夫祠里的樵夫是东湖的一个谜。相传这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樵夫,
就居住在东湖附近的山上。当他听到皇帝朱允炆被火活活烧死的时候,气愤之下,为了表示自己对明朝的忠心,便选择投东湖自尽了。历史中的传说故事大多与忠孝节义有关,而关于这位樵夫的名与姓,却无从考究,自此,也便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罢了。鲁迅曾有“台州市的硬气”一说,或许这里面,也包含了他对樵夫祠的某种理解。
东湖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这里也是千年台州府城的根源与缩影,那一亭一阁、一桥一廊,古柳新花,老路新堤吸引着我们去细细游赏,它连接着今人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也可以说,东湖处处有诗,处处有画。
有作家曾说,城市如人,皆有自己的性格。我们的台州府城,坐拥巾子山和北固山,又有东湖的相依作伴,于是,山的仁厚与水的秀慧便在她骨子里扎根。那这又会衍生出怎样的人文气质呢?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如果要在走过100多位诗人的浙东唐诗之路上找到一首最能反映临海的名篇,那顾况的这首《临海所居》当推榜首。
顾诗人来到临海时,这座小城正是古台州的府治。彼时,他就住在今日紫阳街南入口边的巾山上,也就是他笔下的“双峰”。为什么叫“巾山”,老临海仍旧相信一则关于皇华真人的传说。皇华真人,普遍认为就是西汉道士华胥子。相传华胥子在临海修炼多年,得道成仙、飞身之时,不意将头戴的巾帽落在人间,遂化作双峰长矗,乡人便据此冠以“巾山”之名。
今天,仅可容人的华胥洞,作为坊间认为是曾是仙人炼过金丹的居所,成了巾山上现存最早的古迹。好事的后人在洞边刻出“遗巾处”三字,与边上平坦的巨石“仙人床”相映成趣。因此,也便有爱玩的游客们,偶到石上盘坐一番,沾点仙气儿。而站在洞旁的六角亭中凭栏会意,眼前美景,心底往事,个中滋味,俱都浸润在这无边的风月里了!
从华胥洞下来,沿途还有“通幽”、“佛”字等摩崖石刻。高不过百余米的巾山,却也有大川的胸怀。道家与佛教的文化之脉就同时在这里各自延展。其中佛的精髓,就要说到它名声在外的巾山群塔了。
山顶上的两座“大小文峰塔”同时建于唐代,又皆重建于清代同治四年。西峰的西南侧,是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的南山殿塔,秀挺如笋,与左侧一棵古樟并立,一纤一壮,相映成趣。虽与天宁寺毗邻,却不是寺塔,而是百姓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而建,承载的民间对和平的盼望。而南山岭北的多宝塔,即千佛塔,更是享誉中外。它是砖木混合结构的楼台式建筑,相传原有佛像1003尊,是台州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座唐塔,庄严之美令人屏息静气。
千佛塔所在的位置,便是龙兴寺的院址。龙兴寺,初名"神龙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住锡于此。而龙兴寺高僧思托又随鉴真大师"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成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的高僧。思托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积极弘扬创立于台州的天台宗教义、并为天皇以下40人受戒,这也为后来日僧入唐求法打开了大门。临海龙兴寺也逐步成为是日本国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巾山,给了小城跨越千年的积淀。而一方灵秀之水汇聚的东湖,更让临海成了江南里的江南。
东湖是台州最古老的湖景公园,据史料记载,它开凿于北宋端拱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它的前身却并不是一个私家园林,它的蜕变来自于一个操练水兵的废弃船屯。时光溯回公元1071年,钱暄来到临海任台州刺史。面对严重的秋涝和百姓们的苦楚,他决心疏浚拓建眼前的水塘,把河道的水引导进灵江,以此解决水患之忧。自此,东湖才以园林的身份写进史册。
宋·钱暄《题共乐堂》:“ 疏就湖山秀气浓,华林茂列景争雄。管弦交奏客欢合,台榭竞澄人喜同。环障鹭行飞早晚,平波鱼阵跃西东。荒芜芟去成佳致,换得汀洲月与风。”
宋·张毣《题东湖》:“ 解愠薰风拂回凉,藕花极目送清香。三千宫女青罗盖,都作酡颜酒晕妆。蜀锦谁将到海涯,水仙铺作地行衣。回堤却似元宵路,抛掷红灯载月归。”
宋·柳安道:“ 平波数顷万峰前,一片丹青画不全。幽榭小桥横翠水,茂林修竹锁轻烟。绮罗弦管追欢地,雪月风花烂醉天。争奈及瓜归觐去,湖山无复苦留连。”
宋·曾惇《题东湖》:“ 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
清·张联元:“ 锦障城东分外幽,梦虹闲锁小瀛洲。划开阛阓移仙岛,画取湖山入寺楼。曲径披风不觉暑,清尊浣月最宜秋。良时啸咏增余兴,拟补空明一叶舟。”
清·俞樾:“ 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刘璈(1829-1887),字凤翔,号泳山,别号兰州。湖南临湘(今云溪区云溪乡建军村文家冲)人,幼承家学,饱读诗书,爱习拳练棍,闻名乡里。
24岁从军,被左宗棠聘为“记室”,深受其赏识。后因功授留浙候补道。1864年任台州知府,在任九年,多有建树。1874年任江苏候补道。1878年前往西北,被委任兰州道员。1881年被选调台湾兵备道。1885年4月清廷任命淮军将领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由于湘、淮军门户之见,刘铭传一到台湾便以不实之词对刘璈进行了弹劾。因左宗棠逝世,淮军首领李鸿章正受重用,清廷偏听偏信,刘璈被“奉旨革职,籍没家产”,先“拟斩监候”后“改流黑龙江”,一年后在悲愤中病逝。死后,台州绅民在东湖之滨立祠祭祀他。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他写了鸣不平的赞词,称他为“君山之精,湘水之灵”。
刘璈在台其间著有《巡台退思录》三卷。
台州土地贫瘠,向来不重商贾,战乱之后,财政尤其匮乏。为彻底解决书院、义塾的后顾之忧,同治七年,刘璈拟定章程,抽海门盐捐为书院和公车经费之用,约每年3000串铜钱,分六成派拨:以四成拨充郡城书院和六邑义塾经费;一成拨充生员乡试川资;一成拨作举人文闱会试川资。同时发布告示,申 饬各县将寺庙道观废产充公,分拨于各书院和义塾。设立培元局,为教育等一切公益事业机构,划拨府城东南两乡20里范围内田租给培元局,多方筹措,共累计储款20余万钱,规定专款专用,
地方官员一律不得挪作他用。另外。他拨出专款在北京城购置台州会馆,方便台州籍考生和在外人士寄宿。自清顺治台州发生“两庠退学案”以来,仅临海乡科绝榜43年,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临海县进士绝榜102年,一时读书士子殆尽。而通过刘知府同治年间对文教事业的修举废坠,终于在光绪朝结出硕果,台州竟有17人中进士(其中临海县8人),而在整个清代全地区仅中进士38人,光绪年间占了近一半。事实有力说明了刘知府的大兴文教政绩是有目共睹的。民国《台州府志》也赞道:“由是台之文教乃大振。”
论文来源:临海新闻网,赵建德,孙贤标、余大荷、陈凌晨、许爱华、张秀娟,杨凯。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推荐阅读
寰宇旅行家1.6千4
飞姑娘旅行记1.4万11
寰宇旅行家4.1千9
小马012.8万18
阝可阝击5.0千11
暮秋子1.2万11
暮秋子7.8千11
麻小薯2.8万12
十三North2.2万0
沐风旅行记.6.1万15
小墨视界2.8万12
沐风旅行记.7.2万11
江南游19718.4千12
大自然小生活8.2千13
左左xians6.6万19
江南游197110.0千12
沐子酱8.7万0
沐子酱2.0万14
奔跑的小东东1.0万17
冷月印记5.7万17
七月木木1.7万21
樱殇之恋4.0万11
雁行江湖6.2千11
添喜lucklily1.5万6
雁行江湖9.9千18
飞姑娘旅行记2.1万17
阿拖拖晓君6.5千11
南麂土著3.2千6
雁北飞哥哥1.1万13
霞客部落5.9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