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容颜2022——再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时间:2022年7月
行走路线:
D1:景德镇陶溪川街区
D2:中国陶瓷博物馆——慈云寺远观——御窑景巷
D3:仙槎沿沟煤矿——三宝
D4:御窑博物馆——三宝国际艺术节
D5:九集小镇——陶艺街
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地址:景德镇市区珠山路之珠山南侧
门票:无
孩子上一次来景德镇应该是十年前了吧。这一次他答应和我一起来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的味道。我想把这几年景德镇的变化一股脑的介绍给他。参观了中国陶瓷博物馆还有御窑博物馆,这座光凭建筑就拿了国际大奖的地方一定要带他来看看。今年暴热的天气,令博物馆本身就是很值得逗留的地方。出发,上次回故乡一直阴雨绵绵,照片都是灰暗色调。今夏少有的炎热令每一天都是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的天空。今天在同一个地方拍照,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2月阴雨天的画面
从大门上悬挂的这么多标识,可以看出这里有诸多的头衔和功能。
穿过门楼来到中轴线,夏日里的绿逼人眼。
一座两层楼的缮瓷坊屹立在一进门的右手边。上次来铁将军把门,今天可以好好参观一下了。
原来这里是用来介绍陶瓷考古的知识。
这里展出了缮瓷工具,材料,文献等修复技艺和成果。
近40年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诸多遗迹,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明清御窑瓷器残片标本。经过不断的整理,拼对,修复,一大批御窑瓷器得以“活化”。
小楼一边有一明窑遗址
公园进门的左手边沿着坡道
来到南麓遗址——明代中期马蹄窑炉群遗址。在这个遗址处共发掘清理出17座窑炉。窑前的工作面,窑门,窑床,烟道,排烟室等保存完好。这个区域是目前御窑厂遗址内发现数量最多,延烧时间最长的窑炉区。
这里是成化鸡缸杯碎片出土处
文字介绍了督陶官唐英的故事
夏日里公园内的植被丰富,给炎热的酷暑带来了一丝清凉。回望具有特色的门楼
继续往北,往龙珠阁方向继续
中轴线左手边有一经典的徽派建筑——佑陶灵祠。灵祠内部供奉的“风火仙师”童宾,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从人到神,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的故事。
看门面这里是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我来了第三回了,就没有看到这里开过门。是不是因为网红博物馆的建成,这里现在已经不具有展览的功能了,猜测而已。
沿着贯穿御窑厂的中轴线,从古井一直到珠山之巅龙珠阁,这里视眼开阔,远看龙珠阁,往事越千年。阁最初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后,称中立亭。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叫朝天阁,成化年间改称冰立堂,万历年间又改建,叫环翠亭。清雍正时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才叫龙珠阁。现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龙珠阁是1989年动工重建的,
龙珠阁北侧,这个小山坡下横卧着这座网红打卡地——御窑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在它还没完全建成时就获得了2017年在法国戛纳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未来建筑奖中的最佳文化建筑。这个博物馆的建筑与它承载的展出物件都向我们展现着这座城的魂。
博物馆的外形如传统炉窑的砖制穹顶。八个大小不一,体量不同的线状砖拱型结构南北走向的横卧在珠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之上,若即若离,幻虚幻实。
博物馆的外周水景环绕,不仅令整体砖质结构建筑有了灵性,而且也暗喻了景德镇的制陶是离不开水与土的。
最西边的拱形下端是一个镂空的长条型,这个设计让室内室外连为一体。一个白纱裙的小姑娘为这样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温馨。
长短不同,大小有别的拱券或封闭或开放,营造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中画的效果,共同编织出博物馆的整体结构。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跨过平静的水面,从门厅步入长长的拱形序厅。它好似一个梭形隧道,中间宽敞而高耸,两头尖尖的回收。门厅内一溜排开的都是馆藏的宝贝。
拱形两侧是透明的玻璃与实木框架组合,这样的取景有种虚实结合的效果。
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形香薰就是其中之一。
序厅中有“御窑之光”主题的展示,
都是馆藏珍宝。
穿过序厅,第一展厅是一个两端通透的拱形,其中有关于南京大报恩寺的介绍让孩子很有感觉。
拱形门进入是第二展厅。整个门洞的砌砖方式很特别。从这些红砖堆积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建筑的技巧高超。
博物馆毗邻城内的一些御窑遗址,这些遗址可以追溯到明代,曾经为皇室生产瓷器。所以这里展出的主要是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官窑瓷器精品的修复件。都是经过修复后的旷世精品。展厅2的正中展出了经过修复的正统六年的大龙缸就是其中之一。
宋、元、明、清四代官窑是中国古瓷中的精华。四代官窑瓷器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工匠为满足帝王和朝廷之需,用质地最优的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其造型与纹饰也都出自宫廷画家之手,因而这类瓷器无论是在当时或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宝。
第二展厅分上下两层,拱体的顶部穿出众多自由排列的小尺度圆形天窗,整个设计犹如柴窑。
地下层展出的主题是“御窑遗珍”
各种形状,图案的青花瓷花瓶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行龙纹蟋蟀罐
精美的建筑构件
明正统至天顺年间的青花如意头形枕
这个展厅内展出的主题是“御窑之魂”。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瓷厂。御窑厂是我国至今为止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这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陶瓷工匠,最精湛的陶瓷制造技艺。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特殊重要地位。根据2004年的发掘资料,明初的御器厂产品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数量最大,也最精美,多出土于小坑、小堆、小型片状堆积和普通的地层中。装饰手法上,永乐时期的绝大多数为红釉和釉里红,少数为紫晶釉等。宣德时期主要为白釉和青花,另有少量的蓝釉等。由于祭祀仪式的需要,产品中有许多一道釉的素色瓷。还有不少仿宋代各窑口的诸如仿哥釉、仿宋官青釉、仿龙泉青釉等。还创新了如红釉、紫金釉、蓝釉、白釉、黄釉、孔雀绿釉等。而永乐年间的鲜红釉、甜白釉达到了一个高峰。
铁红彩折枝花卉纹盘
各种彩色釉
当年苛刻的皇家标准造就了御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这里展出了明代中期的各种饮酒小杯,纹饰的图案丰富,有云,龙,花,菊,梅......
明代御园花器,花纹有龙和海怪两种,这类花盆是在庭院里种植小型盆景使用。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代永乐年间,甜白釉塑莲瓣纹束腰三足器座
各种图案的粉彩纹盘
青花,还是最耐看的花色。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
博物馆另外一个特点是将古瓷修复过程融入展览,成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博物馆内陈列各种精美的各时代瓷器精品,近800件(套)从明清御窑厂遗址考古出土、修复而成的珍贵文物在此展出。通过这些被活化的瓷器展现出那段岁月,御窑为世界贡献手工技艺和智慧的岁月。
除了博物馆的内涵之外,这是一个建筑与内涵高度契合的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的灵感来源于景德镇的窑和瓷。设计上通过多个单体拱券的组合聚集,用最简单又富有感染力的拱券形式,抽象出窑的形态,又吸取了中国瓷器圆润、简约的曲线造型。这座“世界唯一皇家瓷厂”的建设创造了诸多世界纪录。
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都是能引起人们对这座城的认知和思考,行走在御窑博物馆更是如此。我们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结构空间,穿越明代的遗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在这里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
在建设中发现的遗址被设计者因地制宜,巧妙的将遗址与博物馆的空间融合,成为博物馆中活生生的展示。
错落有致的砖拱布局间的大大小小的庭院,院中绿植点缀,今天阳光明媚,透过四周的玻璃营造出别样的氛围。行走于虚实相生的砖拱与院落之间,充满了好奇感和未知期待的惊喜感。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和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相似性,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行走在平静的水面之上、缓步进入门厅,向左行,人们将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展览空间,穿越历史的古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从门厅向右,书店、咖啡、茶室、最终来到半户外的拱体下,御窑遗址长长的水平地表扑面而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这与人们进入门厅之前走向报告厅空拱时,透过垂直切割的竖缝所看到御窑遗址中的玲珑阁的经历如此不同,惊喜又如此相似。
博物馆的窑顶是通过在两层砖之间浇筑混凝土手工建造的。
南北走向的主结构中穿插着若干东西向小型拱体结构。
博物馆最西侧的拱形是一个通透的两端开放式拱形,
第二个拱形是博物馆的序厅,序厅两端是玻璃和实木结构营造出一种半遮半掩的神秘效果,令你很想走进博物馆去看看它的本来面目。当人们漫步御窑遗址公园,穿越在绿荫下,行走在沙沙作响的碎石地面上,跨越平静的水面之上、 缓步进入门厅。
在博物馆的地上地下兜兜转转,最后回到博物馆最西侧的开放型拱形中,
这是博物馆内承载的瓷器更是历经六百年的城市的魂。这个博物馆通过建筑,通过展品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的
回到序厅的一侧,几张矮柜陈列着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商品既有特色也精致,价格也亲民。
序厅一侧一开放性的砖拱,四周水池环绕,一侧绿竹摇曳,一切都是灵动的。
水池的流动让我感受着水池中水溢的声响,伴随着周边竹叶摇曳,动静结合,一切如此的妙曼。阳光下水体的波纹映射在粗燥的窑拱的表面,低矮、水平的横缝诱使我在蒲凳上席地而坐,在这里沉淀一下自己的思绪。
当日,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面向公众试运营,其中包括明成化年间的半成品斗彩鸡缸杯、、等。
御窑博物馆的设计和内容都是在向这座城市的制瓷历史致敬,它也以此被称为世界 “ 瓷都 ”。
透过拱形建筑看向城市,这里身处历史街区,三面被古老的民居,工厂,住宅楼所环抱。
俯瞰长长而平缓,低矮的一群砖拱平卧在丘陵边。
一方面,拱形结构的尺度不仅接近于周边的传统的柴窑, 也在大尺度厂房、住宅楼和传统民居之间做了良好的过渡。另一方面,长短不一、伸缩自由的拱体结构巧妙地和周边参差不齐的地段边界产生了有机的缝合。瓷窑独特的东方拱券原型,窑砖的时间与温度的记忆,
不仅窑炉作为建筑类型融入了城市的历史,修建窑炉的材料“砖”也是可知可感的 。在达到一定生命周期蓄热性能衰减后窑砖被从窑炉上替换下来,又可以成为修建居住建筑的材料。窑炉早已成为景德镇文化记忆和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空间类型。
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和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接近,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
我们正在做一篇名城保护利用的大文章。"保护也是生产力",这些独特的陶瓷基因、多元文化、混合业态和保护利用模式,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地标。御窑厂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沿用至清朝结束。作为专门管理和组织燒造御用瓷器的官府机构,前后延续了542年。由著名建筑师朱锫先生设计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落成开馆,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增添了崭新的文化地标。市政府原办公大院及宿舍区和民宅等。在这片土地的下面,埋藏文物丰富,辉煌的历史印迹就散落在地层深处。
尚有石井一口,印证窿庆《陶政录》,故知该井为南门内井,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皇家烧造御窑瓷约700余年,流传下来珍遗官窑瓷器现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这里是千年古镇的“活化石”,宋元古道、明清建筑、窑砖里弄、会馆书院、工业遗存等,原真保护了老景德镇的历史风貌,系统展示了2000年冶陶史、1000 年官窑史、600 年御窑史以及百年党史、新中国史在景德镇的时代变迁地带,是景德镇城市的独特符号与文化名片,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里还有南货街、红店街、音乐酒吧、老茶馆、老酒馆、种德堂中医馆、铁匠铺、候鸟居、酒店民宿、玉空间、文艺工厂、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基地、传统戏剧演出等业态,是古老瓷都焕发“年轻态”的范例,是新兴的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离开博物馆,继续在遗址公园参观,对面的小山坡下是北麓遗址所在地。
陶瓷,看起来是固态的物件,但这里每一件陶瓷,每一个笔触、每一抹釉彩、每一处捏塑都是流动的音符。细细品之,会发现它们蕴含着如乐曲般的动态节奏,就像一首曲,或舒缓平静,或激荡狂野。瓷土在火与土、天与人的合作下,将流动转化为永恒,并成为一种永恒流动的视觉享受。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史,在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中以时间为脉络,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的形式展现了瓷都的风采。
1一进龙珠阁眼见的是,(清)御窑厂陶瓷雕塑微缩景观,可别小看这微缩景观,它是由张婧婧创意制作并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是规模最大的陶瓷微缩景观一一"御窑厂"。
龙珠阁二楼摆放了瓷乐器等设施。美丽的穹顶。通过地道进入《明代窑炉遗址》。明代早期葫芦窑遗迹群。
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在地段周边散落着很多大小不一的历史瓷窑遗址。你瞧,这个明瓷窑遗址就是在博物馆建设中在此处被发现的。
“景德镇的窑工们‘沿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由此景德镇里弄名字的命名也是非常多元化,有按地域命名,如:抚州弄、湖口弄;有按行业名称命名,如:爆竹弄、扫帚弄、当铺弄、酱油弄、草鞋弄;但最多的还是按姓氏来命名,如刘家弄、詹家弄、方家弄、戴家弄,包括这条彭家弄,而姓氏弄堂便是当年不同地域工匠合族而居的地方。”
在陶阳里御窑景区,我,既参观了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又实地了解了景德镇在景区打造过程中完整保留的“前街+后街”陶瓷聚落空间格局和“窑房—坯房—民居”聚落的空间组织模式,惊叹于景德镇灿烂辉煌的御窑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深切地感受到景德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是,是一座不可错过的魅力城市。
我特别喜欢一人独自在人少僻静的地方这次在御窑景区的里弄街区就是这样,阳光的斜照,偶尔遇到一两个人,希望他们正好进入我的镜头,而这样的机会却很难碰到。
由此形成了相当数量与瓷业相关的弄巷街道,其中多为宋、元、明、清瓷业兴盛时期所建。
要说景德镇里弄是独一无二的,那就不得不提到“窑砖墙”。
当年的作坊主和雇工,就是景德镇里弄形成时期最早的居民。
景德镇的老城南北长东西短的狭长地形,南北走向就是三条街,前街(中山路)、后街(中华路)和河街(沿河路),东西横接的有斗富弄、主轴路(珠山路)、麻石弄和戴家弄四条街,在这几条街组成的网状里,穿插着上百条小弄堂。
来看看你所熟知的那个弄堂
有着怎样精彩的传奇吧时至今日,景德镇还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街、老弄堂。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街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周边环绕着不同年代的建筑,从明,清,民国时期的老民居和私家民窑,到1949年以后建造的厂房,再到九十年代末开始建造的商品房,这里具有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
珠山北麓窑炉遗址保护房,这是2002-2004年间发掘出土的明代窑炉作坊和瓷片堆积遗址展示区。这一带是明代早期的葫芦型窑,
考古发掘揭露了许多重要遗址和出土大量遗物,获重大成果。荣获2003--2004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展示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坑。对明代官窑特别是明代官窑瓷器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珠山有阁一座,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雅端庄。
顶楼的瓷乐器,我只是用自己的指关节敲击,就发出了悦耳的声响、
站在龙珠阁上,目光所及之处就是所谓的老城区。这里曾是全镇的制高点,可以俯瞰古镇全貌。
凭栏远眺,这里山环水抱,山青水绿,古时具有“水土宜陶”的优势。渐渐的把制瓷的作坊和窑厂建在集中于昌江东岸和南河一线依山傍水之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城市的规模。
看看脚下昌江东岸,是古老景德镇的原貌原型,这座古镇,城墙不立,衙门不设,却谱写了中华古代工业文明和陶瓷文化的壮美篇章。据了解,在整个保护项目基本完成后,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形成“一心、一环、一线”的景观结构。一心即御窑遗址核心区,东至中华北路西侧线,南至珠山中路北侧线,西至东司岭至毕家上弄一带,北至彭家上弄南侧线,总面积为5.1万平方米,包括明代窑场遗址区、考古发掘动态区、官署遗迹区、御窑文化休闲区。一环即围绕御窑核心区,东为御窑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工程,位于湖口弄—龙缸弄—中华北路南端西侧,包括新建御窑遗址博物馆(御窑展示中心、御窑陶瓷研究中心、御窑陶瓷考古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南为御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服务中心,位于珠山中路北侧;西为历史街区,位于中山北路东侧;北为古陶瓷业习俗区,位于彭家上弄北侧。以点、线相连形成御窑核心区外环。一线即西线,昌江流域。北至斗富弄,南至迎祥下弄,沿昌江东岸为一线,为我们留住景德镇历史上制瓷原料、燃料和产品输出重要的交通运输记忆。
不远处的大烟囱是保留下来的遗迹了。童年的记忆中景德镇是一个烟囱如林的城市。景德镇就是一座泥与火塑造的城市,它烧造了瑰宝却污染了自己。当年很多人离开景德镇也许和着如林的烟囱有关吧。今天的城市改造,恢复了如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洁净之貌吧!好在城市中有选择性的保留了一部分的烟囱,能让我们记忆起那段岁月。
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现在我们所见的龙珠阁是1987年重建的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龙珠阁所在的位置现在是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公园所在地。那时候御窑的周边就汇聚了很多的民窑。御窑,民窑都是沿河而建。南宋时期,因沿河建窑、沿窑建市而形成雏形。
推荐阅读
旅行摄影师冉静
9.5千
22

旅行摄影师冉静
6.0万
11

Annie丹燕
12.1万
11

津门网
2.2千
5

冯赣勇
5.0千
11

冯赣勇
6.2千
11

习小远的视界
6.6万
19

一路南风行摄
4.4万
11

huochexia
5.4千
11

huochexia
5.4千
15

旅行水水
4.2千
11

huochexia
8.2千
13

huochexia
7.6千
12

小徐华
3.6千
11

huochexia
6.0千
14

huochexia
6.9千
11

葵小小
2.0千
0

Naive天真01
2.5千
0

木易真人
6.4千
14

富龙哥
1.8万
12

江啊大梨
7.1千
15

青岛老哥自驾游中国🇨🇳
7.6千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