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商丘古文化旅游区采风行(图)
出发时间
11月
行程天数
3天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河南商丘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更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商丘的古老历史文化而备受海内外旅游者们的关注,2012年11月应商丘市旅游局相邀,记者一行前往商丘古文化旅游区采风。
商丘的清晨(摄影:冯赣勇)
商丘古城始建于夏朝之前,与商丘的文明史一样,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与全国其它古城相比,具有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形制最奇特、现象最“雷”人、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原真、价值最珍贵、景色最亮丽、生态最宜居、交通最便捷等十个之“最”的特点。
城市景观一角(摄影:冯赣勇)
目前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包括:北城门楼、壮悔堂、侯府、文庙、穆氏四合院、南城门楼、永乐园、张巡祠、八关斋、应天书院、商祖祠阏伯台、燧皇陵等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商丘古城。
商祖祠大门(摄影:冯赣勇)
11月11日上午,在时任商丘旅游局副局长路通及市场科副科长郭浩的陪同下,采风组首先来到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祖祠。商祖祠恰和阏伯台、花戏楼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为纪念华商始祖王亥所建,由大门、商海、商字广场、拜台、商祖殿等五大部分组成。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优秀讲解员胡建毓同志早已等候多时了。而她细致深入,绘声绘色的讲解就从我们所到的商祖祠前的大门开始了。
走进商祖祠(摄影:张农)
胡建毓介绍道:商祖祠的大门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所长、著名古建专家张家泰先生设计,由三个变形“商”字甲骨文组成,因商丘是商部族、商人、商都的发源地,故誉此门为“三商之门”。高达15米的三商之门不仅设计新颖,独具匠心,而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三只高达3.5至5米的玄鸟腾空而起,寓意着商人在腾飞,商业在腾飞,商丘也在腾飞。三商之门两侧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八个镏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三商之门两侧置放着一对青石雕刻的十分温驯的卧牛,在企盼着海内外嘉宾来商拜祖、观光旅游。
富商大道(摄影:冯赣勇)
走进“三商之门”便踏上了“富商大道”。大道从三商之门直达拜台,宽9米,长198米,由青石刻成的各朝代的各种钱币铺成,从夏商周至元明清,数千年的钱币组成的图案共19组,其钱币多达260余种,4600余枚,堪称中华钱币的一部通史。每组以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每个朝代钱币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富商大道”其寓意不仅富商人,而且富“商丘”。
钱币造型(摄影:冯赣勇)
从富商大道穿过“富商桥”及商旺门、商德门的两道门赫然出现了两枚各高达6.6米,厚0.5米,重达4吨的特大钱币,一枚是春秋时的布币,一枚是北宋时的钱币。北宋钱币上的文字是著名书画家徽宗皇帝赵佶所书的瘦金体。十分罕见的两枚巨币,堪称世界之最。
华商始祖王亥像(摄影:冯赣勇)
过了商德门便进入“商”字广场。广场呈正方形,边长90米,面积达8100平方米,可容纳万人集会。广场是用天然红沙石铺成,两万余块红砂石上刻有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名家书写的“商”字达19770个;还有直径达5米多的6个大“商”字分布在广场两侧,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青铜诚信鼎(摄影:冯赣勇)
广场正中的青铜塑像就是华商始祖王亥,他是商国的第七代诸侯王,他最早驯服了牛,发明了牛拉车,由于牛拉车的发明和应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的东西有了剩余,王亥就用牛拉车拉着过剩的物品到外部族进行交换,外部族的人就称他们为“商人”,把他们带来的东西称为“商品”,从事的行业叫“商业”。
阳光下的商字(摄影:冯赣勇)
商字广场北侧,有长27米,宽18米,高2.7米的拜台。拜台下置有精雕的石质巨型香案和香炉,香炉旁还有日夜不息的长明火。拜台上有高达10.15米的华商始祖王亥铜像。铜像由曾设计过“黄河母亲”的著名雕塑家谢翔先生设计。王亥身材高大,英俊潇洒;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淳朴而睿智,坚定而英勇。既有王者气度,又有商祖风范。仰观圣像,令人肃然起敬。
华商出征图(摄影:冯赣勇)
圣像下有2.7米高的像座,像座阳面镌刻着“华商始祖王亥”的名讳;阴面镌刻着王亥生平事迹;左右两侧镌刻着由著名画家曹天舒先生精心设计的《王亥业绩图》浮雕,浮雕再现了数千年前王亥的光辉业绩,令人心旷神怡,交口称赞。王亥像前的九尊大鼎寓意“一言九鼎”,告诉经商之人始终不忘“诚信”二字。
穿过阙门迎面是照壁,照壁前后各有一幅巨幅陶瓷壁画,一幅是王亥率队待发图,一幅是王亥经商交易图。画面原作是著名画家曹天舒先生所画,后又进行了二度创作。画面展示了王亥富国经商的雄心壮志和以物易物的热烈场景。人物逼真,形象生动,大气磅礴,栩栩如生。
商祖殿(摄影:冯赣勇)
过了陶瓷画壁不远就是巍巍壮观的商祖殿,又名王亥殿。这座仿汉代的建筑,高16米,深16.8米,面阔7间。王亥(前1854--1803),姓子,名亥,又名振,商丘人。是阏伯六世孙,商汤七世祖。王亥由于重商德,讲诚信,行仁义,故深受各诸侯国臣民所爱戴,亲切的称他们为“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此,一直沿袭至今。
梨园春大戏楼(摄影:冯赣勇)
顺商祖殿往后走不远来到一座花戏楼。胡建毓介绍说,这座仿古建筑的戏楼是上世纪1998年在原址上扩建而成的。据史书记载,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不得志的时候,曾去北方投奔郭威,路经阏伯台,在此抽签问卜。卦辞上显示他有天子之命,赵匡胤半信半疑。当时有一位和尚指点他让他闭上眼睛摸对面的花戏楼,如果能摸中花戏楼正面中心部分,就会做皇帝。赵匡胤按照和尚的方法去做,结果确实摸到了花戏楼的正面中心部分。到了公元960年的时候,赵匡胤在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是在商丘发迹的,商丘在古代称为宋城或宋州,所以赵匡胤定国号为“宋”。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听到了这个故事之后,也来摸花戏楼,结果他摸中了左边部分,所以他是将军的命。
24节气石刻(摄影:冯赣勇)
大戏楼正对着就是三商大道,道两侧摆放了两排醒目的二十四节气石刻。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因阏伯任火正,观星授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故立二十四节气石刻向世人展示。
阏伯台(摄影:冯赣勇)
采风组最后来到商祖祠的高台建筑--阏伯台,该台又叫火神台、火星台、商丘,是帝尧时期的古观星台遗址。据《商丘县志》记载;“阏伯台在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台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阏伯是轩辕氏黄帝的四世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曾经辅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被赐为子姓,就是儿子的“子”。为什么被赐为子姓呢?据《史书》记载,说他的母亲简狄,因吃了玄鸟蛋,就是燕子蛋,而生下阏伯,所以赐为子姓。至今商丘还有一个风俗,谁家生了孩子就送鸡蛋表示祝贺,并把鸡蛋染红了分给孩子们去吃。因为中华民族有个很美好的传说,谁吃了红鸡蛋就能生下一个有作为的儿子。吃红鸡蛋就源于子阏伯。《诗经商颂》有两句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就是玄鸟生商。阏伯就是商的始祖。
阏伯台匾额(摄影:冯赣勇)
古时所说的商丘指的就是这个土丘。商丘的“商”在古代甲骨文上,上面是一个“子”,下面是一个“冈”,意思是子姓的人生活在高冈上。古时这一带不是平原,而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人们为了逃避洪水猛兽的侵袭,都生活在高丘上。所以这些子姓部落的人生活在高丘上记为“商”字。再说“丘”字,古时人们把居住地或坟墓称为丘,阏伯曾在上面居住过,死后又葬在了这里,为纪念阏伯,故名商丘,唐朝《括地志》又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所以阏伯台又名商丘,所以人们来商丘,不到阏伯台就不算是真正来到了商丘。
从台上俯瞰远眺(摄影:冯赣勇)
阏伯台上有阏伯庙(或阏伯祠),为元代大德年间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庙内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所谓晨钟幕鼓,就是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另外还有三处台阶组成。其中中间这处台阶是最有意义、最有特点的。此处台阶最低层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为步步高升,也就是说凡来此朝拜者或观光旅游的人从这里登上此台都会给您带来好运。这个建筑是元代建筑。整个建筑呈对称的方型,小巧玲珑而别致。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阏伯的生日,其间苏、鲁、豫、皖、冀等省周边数百里的群众都来此朝台,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庙会,像这样隆重的祭祀活动在中国神话信仰民俗中是罕见的。现在“火神祭祀”已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神台庙会也成为中原四大庙会之一。
商丘八关斋(摄影:冯赣勇)
离开商祖祠,采风组驱车来到商丘古城旅游区著名的“八关斋”。胡建毓说:“八关斋”三字应是佛教用语,全称为“八关斋戒”,是为在家修行的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与斋法。八关斋会是佛家给人祈福的法会。这里最早是唐玄宗年间的寺院,叫开元寺。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信都郡王田神功得了热疾,过了一个月才好。由于田神功曾经两次率兵解救睢阳之围,睢阳士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答他曾解救睢阳于危难之中的恩德。为了记载这次活动,州郡长官又从千里之外请来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颜真卿撰文并亲笔书写,后刻成八棱石幢。这通石幢高3米,共八面,每页宽51公分,全文983字。碑文是颜真卿64岁时的作品,结构谨严,体方笔圆,端庄雄伟,笔行兼用篆隶笔意,后人多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颜书中的精品和神品。因为碑文叫做《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后来人们慢慢地就把石碑称为了“八关斋碑”。
参观八关斋(摄影:冯赣勇)
千百年来,八关斋几度兴废,历尽沧桑。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李炎痛恶僧民耗蠹天下财力,下诏大除佛寺,开元寺及“八关斋”碑也在这场劫难中被毁。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地方官吏就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掩埋。唐大中三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碑和原碑拓片,命令工匠将“八关斋”碑重刻立于原址,不敢再叫开元寺,就用碑名八关斋。
锁蛟井雕像(摄影:冯赣勇)
明朝弘历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泛滥,水决入城,睢阳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开元寺遭受灭项之灾,整个寺院瞬间荡然无存。清朝嘉靖十九年,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筑护城大堤。“新堤筑成,水患有防”,于是在开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楹。原来立于开元寺山门内东侧的“八关斋”碑,则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侧。嘉靖二十九年,巡抚御史王楠到此视察,感念颜真卿高风亮节,取义成仁,便给这通碑加盖了一个亭子进行保护,又在亭子的北端建了三间祠堂,春秋祭祀,并为其题写“颜鲁公祠”。明崇祯年间,为加强城防,在原护城大堤上修筑城墙。为利于防守,与护城堤相毗邻的“颜鲁公祠”被拆除。护城河被加深加宽后,河水漫浸到“八关斋”碑石,后来,该碑被西移到距离护城河约35米处。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告老还乡的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为“八关斋”碑修建了碑亭。康熙年间,又有人在碑亭北侧修建大殿三间,供奉佛像,复名开元寺。1986年,商丘县重修八关斋,重刻八关斋碑于祠内,为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现了一枝瑰丽的艺术奇葩。
商丘张巡祠(摄影:张农)
出了八关斋的大门,对面不远处就是商丘古城旅游区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张巡祠。张巡祠是为了纪念唐代睢阳之战中以张巡、许远为主的一批爱国将领所建的古代建筑群体。张巡,生于公元709年,邓州南阳人。史书载: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爱国将士。
张巡祠大殿(摄影:冯赣勇)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率领精兵向南进犯,开元天宝时期所谓的“盛世”从此结束。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谋杀了其父安禄山,安庆绪为了切断沿运河运转到长安的财政命脉:江淮租庸,以断绝长安的财政收入和粮饷。安庆绪手下名将尹子奇,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时为真源(河南鹿邑)县令的张巡率领3000将士增援,共守睢阳。此时张巡、许远合兵为六千八百人,敌兵13万人。张巡和许远依靠高大坚固的睢阳城墙和城内军民的支援,率兵抗敌,历经大小战斗400多次。
张巡之墓(摄影:冯赣勇)
张巡的独特战功,在世界军事史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张巡不愧“军事家”的称号。为纪念“安史之乱”中殉难的张巡、许远等英烈,唐肃宗下诏赐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在睢阳立庙,每年祭祀。在宋大观年间(1107—1110),皇帝追封张巡为忠烈侯,许远为忠义侯,南霁云为忠壮侯,雷万春为忠勇侯,霁贲为忠济侯,后来又增加姚誾为忠保侯,合称六忠,祭祀他们的祠堂被称为六忠祠。
商丘古城牌坊(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张巡祠的拜谒后,采风组最后来到商丘古城南城门楼。胡建毓介绍说:现存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古城呈现城郭、城湖、内城三位一体格局,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府城。最外面围绕着的是古城的城郭,又称作护城大堤,周长9公里,围绕护城河一周,采用黄土筑城,底部宽20米,顶部宽7米,高5米,其下部外侧砌有砖墙,非常坚固,构成了古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坚固的防卫屏障。
古城南门楼(摄影:冯赣勇)
商丘古城的护城河绕内城一周,距离城墙3.5米,由于水面宽阔便叫成了护城湖。护城湖水面比较窄的地方有25米,而最宽的地方则可以达到500多米,水深1至5米,只有四门通过石拱桥与外界连通。古城的四个城门外,原来还各建有一座呈半圆形的瓮城,瓮城的城门与正门不相冲,扭向一边,所以又叫做“扭头门”。
环城湖畔(摄影:冯赣勇)
东门瓮城城门朝南,北门朝西,西门朝南,南门朝东,瓮城门与城门结合在一起,叫做“四门八开”。其好处就是可以使突然攻进瓮城的敌兵暂时失去目标,从而延缓敌人的进攻,更方便守城将士从瓮城四周的城墙上利用弓箭等武器消灭进入瓮城的敌人。古城的瓮城一直保存完好,在民国时期才被拆除。
古城炮台(摄影:冯赣勇)
古城内城面积为1.13平方公里,历代人才辈出,是人杰地灵之城,在明清两代出过两位大学士,七位尚书以及侍郎、巡抚、御史、总兵和著名文人20多位,先后出现了“沈、宋、侯、叶、余、刘、高、杨”等八家达官显宦和“陈、蔡、穆、柴、尚、孟、胡”等七家豪富大户,所以历史上曾有“八大家,七大户”之说。
俯瞰商丘古城(摄影:冯赣勇)
商丘古城又是风水之城,我国风水学的三大传统观念即追求“天地合一”“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传统思想在此有着非常完整的体现。在南城门楼上的沙盘中能清楚地看到商丘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而它的内城是方形的,它外圆内方的格局有三层含义:一是象征天圆地方;二是外圆为阳,内方为阴,象征阴阳相生相克,平衡和谐;三是很像我国古代的圆形方孔钱,含有金戈之象,寓意为招财进宝。
商丘古城门洞(摄影:冯赣勇)
商丘古城的东门与西门是不相对的,错开了一条街道。因为按五行来说,西方有金,东方为木,金克木要伤人的,所以东西门不能相对,错开一条街道,就可以“破解”,从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南门的东面两侧各有一个水门,通过水门将城内的水排进护城河,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为了追求五行的平衡。按照五行来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水火虽相克,但水火也相济。
古城全景图(摄影:冯赣勇)
商丘主火,火势太盛,为保持水火的平衡,就需要加强水的力量,于是古人就想出了一个“三水济火”的高招来达到双方力量的均衡。其二是由城内的地势所决定的。商丘古城的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略微向南倾斜,大隅首最高,南城墙最低。所以全程的排水系统采用两条最凹的街沟,将全城废水通过水门排进护城河内。
环城湖石桥(摄影:冯赣勇)
古城内共有93条街道,这里的“九”和“三”也是大有讲究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奇数之首,在风水学上是“极阳”。而“三”则有进取如意,增进繁荣的含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的根源,包含着以“三”为单位的发展程式和数理规律。如老子的《道德经》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三”反映了圆满和谐的哲学思辨和审美观念,所以古城内的街道取了“93”这么一个吉数。同时街道纵横交错,气脉相通。以图览尽瑞气,生机勃勃,长治久安。
记者商丘留影(摄影:张农)
在参观了古城南城楼后,由于时间关系,像商丘著名的应天书院、壮悔堂、侯府、文庙、穆氏四合院等景点,采风组都没能前往一观。尽管有点遗憾,记者倒认为是件好事。此次采风活动得到了商丘旅游局上到局领导下到普通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从开始策划起,时任商丘旅游局市场科的赵向群科长对采风组需要的相关资料有求必应。正是这些同志们的无私帮助才使本次探秘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的采风活动获得较为圆满的成功,而且还分别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的《文化之旅》进行了录播和直播各一次。将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向香港同胞们和广大听众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商丘再见!不久的将来,记者将会再次光临,好好补上此次采风行留下的遗憾……(图文:冯赣勇)
推荐阅读
老丁侃旅游3.6万25
快乐的紫馨1.8万21
轩尼诗@19631.7万11
冯赣勇6.7千11
冯赣勇6.9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