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五指山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我爱五指山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首红歌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由李双江唱响于八九十年代。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岛的象征,万泉河的干流也发源于五指山。
到海南旅游一般都是冲着“面朝大海”去的,而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
近看五指山,只见5个“指头”由西南向东北,先疏而后密地排列。五指山的五指中二指最高海拔1867米。
五指山作为一个行政市,原来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州建通什(zá,杂)市,2001年才更名为五指山市。得了五指山市,城市不大,市区海拔328.5米,已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全市森林覆盖率75%,满眼的绿,所以五指山主打的是康养,养生的“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也可以说“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
(五指山民族园)
(五指山海南民族博物馆)
(五指山琼州大学)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3000年前黎族先民就开始在海南岛繁衍生息。他们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如纺织、服饰、独木特别是古朴、典雅、精美的黎族织锦,还有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舞蹈都是口口相传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黎锦)
在海南岛苗族被视为客体黎苗。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万历年间明王朝为加强海南的防务、剿平黎叛,调广西苗兵驻守,久而落籍海南。前明时期苗人由于受到本土人的排挤,被迫移居高山大岭流徙游居,极少数聚居僻处,称为苗村。他们生活艰苦,过着“一年一砍山,二年一搬家”的刀耕火种游居生活。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改变。
蛙是黎族苗族至爱的图腾,是好运、育儿、益寿、富足、祥瑞的吉利符号。图案体现着民族的信仰、审美、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在黎锦图案中蛙纹、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最为常见,如今穿传统织锦的人少了,但这些图案在五指山随处可见。
乘车来到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这里正在建黎峒大观园。隋唐以前,南方许多民族往往在山洞(峒)中居住,举峒纯为一姓,保持氏族组织,“黎峒”意为黎族先祖。“三月三”黎语称“孚念孚”,是黎族人民祭拜黎族祖先,祈祝农业、狩猎丰收的传统吉祥盛日,同时也是苗族的重大节日。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就在黎峒大观园举行。
穿过大山门后要徒步走中轴线639级台阶,就到了“三月三”广场黎祖祭坛。
黎祖大殿外形以黎族传统的“船型屋”为造型,33.3米高,背靠巍巍五指山,前面有广袤的农田、起伏的群山以及百姓居住的村落,层次分明,景色怡人,站在这里,眼界格外开阔。
黎祖大殿内供奉着高9.5米的袍隆扣神像。袍隆扣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人文始祖。他撑天万丈,射去六日六月,以彩虹为担,以道路为绳,采沙石造山川,化汗水成江河,以毛发造森林,为黎族百姓生息繁衍和万物勃发生长创造了良好生存环境。袍隆扣去世前恐苍天塌落伤及百姓,便撑开巨掌,擎牢苍穹,巍峨五指山便是袍隆扣伸出的一只巨掌。
(黎祖袍隆扣)
2016年我去的时候还有很多没有完善。只见大堂内几个黎族老婆婆用传统的方法在织着黎锦。海南岛可以说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岛上黎族妇女利用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织造出图案丰富多样、色彩绚丽多姿的棉纺织品。自汉代起,黎族织锦已作为“贡品”传入中原地区,如今黎族织锦技艺已经是世界非遗了。
离黎峒大观园不远是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可以遇到台风大雨,没能进入。期望下次能爬上五指山。
推荐阅读
xinyi20091236.3千12
以霖出发1.1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