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黎巴嫩旅游:从卜舍里到卡迪沙圣谷(图)
黎巴嫩

黎巴嫩旅游:从卜舍里到卡迪沙圣谷(图)

行程天数

28

探秘中东行团队在入住的黎巴嫩希尔顿贝鲁特大都市宫殿酒店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2023.11.07黎巴嫩时间07:20,记者来到客房露台俯瞰,昨晚视野中的灯火阑珊的贝鲁特夜景,已经是阳光下一派高楼大厦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

俯瞰贝鲁特都市风貌(摄影:冯赣勇)

这是记者中东行一路走来,相比伊拉克、叙利亚后看到的高楼林立,较为现代时尚的一座城市。难怪贝鲁特有着“中东小瑞士”及“中东的巴黎”之美誉。远眺前方,透过高低错落的楼舍就是蔚蓝色,浩瀚的地中海。面对此景,记者立刻随拍了一组贝鲁特的晨景。

远眺地中海(摄影:冯赣勇)

2023.11.07黎巴嫩时间11:00,探秘中东行团队从酒店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距贝鲁特120公里的黎巴嫩卜舍里。参观著名的黎巴嫩诗人、作家与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的哈利勒•纪伯伦博物馆及故居。

纪伯伦石像(摄影:冯赣勇)

黎巴嫩的卜舍里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和以穆斯林居民为主的巴尔贝克不同,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天主教马龙派的信徒。在通往纪伯伦博物馆的山道入口处,是一幅极其醒目的纪伯伦石刻像于岩壁上。

导游蔡腊梅当年来此的工作照

黎巴嫩地陪导游蔡腊梅几年前曾带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工作人员来此拍摄,所以她对此地十分熟悉。她介绍说,卜舍里除了是和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并列,代表近代东方文学巅峰的阿拉伯文学奠基人,黎巴嫩一代大文豪纪伯伦的故乡外,还是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卡迪沙峡谷(Kadisha Valley)和上帝雪松(Cedar of God)所在地,所以特别值得一来。

俯瞰卜舍里小镇(摄影:冯赣勇)

纪伯伦博物馆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

博物馆前留影(摄影:蔡琪)

来到纪伯伦博物馆,当日刚好碰见有一个学校的学生们也来到此参观。他(她)们见到团队,纷纷热情地打招呼,与此同时还大声喊着:你好!你好!有的还跑过来主动和大家合影留念。

博物馆前厅一角(摄影:冯赣勇)

走进纪伯伦博物馆,因为只有前厅可以拍照,展馆内则不能摄影,于是团友们刚好随着导游蔡腊梅的讲解,较为细致地参观了一代大文豪纪伯伦博物馆。在博物馆观赏纪伯伦作品的同时,也通过蔡腊梅的介绍,对这位大作家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博物馆前厅留影(摄影:汪继东)

纪伯伦生于1883年1月6日。1895年,纪伯伦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11年冬,代表作《折断的翅膀》出版,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新运动的开端”。

纪伯伦作品选(摄影:冯赣勇)

1918年11月,《疯人》一书的出版,使纪伯伦在美国先锋文学界声名鹊起。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3年9月底,作品《先知》出版,标志着纪伯伦文学创作高潮期的到来,至1957年,《先知》售出了100万本,并被翻译成20种语言,成为20世纪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在波士顿病逝,享年48岁。

纪伯伦与女友像(摄影:王珏)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有《我的心灵告诫我》《论友谊》;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

纪伯伦博物馆周边景色(摄影:王珏)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博物馆外留影(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纪伯伦座右铭(摄影:蔡腊梅)

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博物馆内地下石室里。他的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看后令人十分感动。

纪伯伦故居前留影(摄影:蔡琪)

特别是参观结束后,来到位于山坡上的纪伯伦博物馆向山下俯瞰,整个卜舍里小镇风光尽收眼底,我想纪伯伦之所以把自己的墓地安放在此,寄托了他对家乡卜舍里的深厚感情。他不仅可以每天眺望故乡美景,也能看到来此瞻仰观赏他作品的八方来客的热闹情景。

烤鸡与羊肉套餐(摄影:冯赣勇)

黎巴嫩时间13:00,中东团队结束了纪伯伦博物馆及故居的餐馆后,导游蔡腊梅在卜舍里小镇上与雪松公园对面的一家Al Arze阿拉伯餐厅,安排团队用了一顿烤鸡与烤羊肉的特色风味餐。

餐厅外的雪松(摄影:王珏)

黎巴嫩时间14:00,探秘中东行团队午饭后,在领队谢泽雁与地接导游蔡腊梅和夏美蓉引领下来到黎巴嫩雪松国家公园。黎巴嫩的国树是雪松,而这座雪松公园就是以雪松命名的。而且就在用午餐的餐厅外,就有一棵参天的雪松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挺拔。

走进雪松公园(摄影:冯赣勇)

黎巴嫩雪松国家公园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园内有几百棵雪松,其中数十棵有六千多岁树龄,据说它们与《圣经》同时诞生。《圣经》中把雪松称为“植物之王”,古代腓尼基人传说雪松是上帝所栽,故称它为“上帝之树”或“神树”。特别神奇的是园中一颗枯树枝的就是耶稣受难的造型。其惟妙惟肖的逼真效果真是令人惊叹。

耶稣受难枯枝造型(摄影:冯赣勇)

实际上黎巴嫩雪松,它曾是多个古文明追捧的“神木”,数千年来一直守护着这片战乱不息的土地。记者曾经看到中国地理网有这样一篇文章介绍雪松:在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附近,有个博物馆展出一艘4600年前的“太阳船”,它是胡夫法老的陪葬品。

雪松公园观美景(摄影:冯赣勇)

古埃及人认为,法老的灵魂会搭乘这艘船,到达太阳神那里得永生。然而埃及是个木材匮乏的国度,太阳船上的大部分木材,都是来自数百公里外的黎巴嫩雪松。

透过雪松望蓝天(摄影:王珏)

对古埃及人来说,只有黎巴嫩雪松木,才配做法老的灵船:这种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抗虫,还能散发清香……简直就是神木。

雪松花球(摄影:冯赣勇)

因此早在那个年代,雪松木就在地中海地区远近驰名,热销程度不亚于今天的“红木”。现代人只拿红木打家具、铺地板,而当年的雪松木用处可远比红木大多喽。

满目的雪松景观(摄影:冯赣勇)

什么埃及神庙里的焚香、巴比伦亚述诸王的宫殿和花园、犹太人的所罗门神殿,不用一堆雪松木,怎么显示高贵奢华有内涵。在《圣经》里,足有75次提到雪松和雪松木。

枯树人脸景观(摄影:王珏)

导游蔡腊梅介绍说,雪松对于黎巴嫩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腓尼基人时期,腓尼基人就用雪松来建造船只和房屋。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也会使用黎巴嫩雪松的树脂。

雪松公园留影(摄影:蔡琪)

古犹太人曾用它的树皮清洗麻风病患者。该地区内许多重要的建筑上都能看到黎巴嫩雪松的痕迹,如耶路撒冷著名的所罗门神殿就使用了黎巴嫩雪松。圣经把雪松称为“植物之王”。

雪松公园导引牌(摄影:冯赣勇)

黎巴嫩人认为,雪松代表了黎巴嫩人民挺拔强劲的民族精神,所以雪松成为了黎巴嫩的国树。它也是黎巴嫩著名的“雪松革命”的象征。如今雪松不仅出现在黎巴嫩国旗上,黎巴嫩国家航空公司 MEA 的标志也是雪松。

粗壮的雪松树干(摄影:冯赣勇)

为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巴嫩的国花--黎巴嫩雪松林及卡迪沙圣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探秘中东行团队此行的第十三个世遗景点。

与黎巴嫩学生留影(摄影:冯赣勇)

无独有偶,在参观纪伯伦故居时遇到的学生们也刚好来到这里,大家在彼此惊喜的同时,也再次在雪松国家公园里留下了愉快的合影。

与导游夏美蓉留影(摄影:冯赣勇)

黎巴嫩时间16:00,探秘中东行团队前往距离雪松公园不远的卡迪沙圣谷观光。在山崖上俯瞰圣谷,圣谷不仅是黎巴嫩基督徒最热爱的活生生的灵修和信仰财富,也是全世界基督徒共享的宝贵财富,游览最大的修道院圣安东尼修道院。卡迪沙峡谷底部流淌着卡迪沙圣河,围绕的则是连绵的高峻山脉。

隔窗观卡迪沙圣谷(摄影:冯赣勇)

“卡迪沙圣谷”是基督教早期重要的修道士聚集地,这里也是他们逃避宗教迫害的世外桃源。山谷中的一些洞窟被改造成教堂、修道院以及住所,山谷道路沿途放置基督宗教塑像。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依然沿袭先人的宗教信仰,生活自给自足。

俯瞰峡谷中的修道院(摄影:王珏)

卡迪沙圣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丽的山谷之一,是典型的世外桃源;在峡谷的底部流淌着发源于圣松山脚的卡迪沙河,在峡谷的著名的雪松林之上耸立的是黎巴嫩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峡谷田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圣谷中的那些天然山洞以及由人搭建起的石屋等这些建筑,自公元前3世纪至古罗马时代一直有人居住。另外圣谷中还散布着一些用石头建成的小礼拜堂、寺院以及一些偏僻的修道院。

天然山洞及石屋(摄影:冯赣勇)

圣谷中的这些虔诚的教徒属于不同的教派,这些教派大多是因为对于基督本质的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他们中有基督教教派、基督一性论者以及基督一志论派等。那时圣谷中居住着很多信徒,其中甚至还包括伊斯兰教教徒。

修道院内塑像(摄影:冯赣勇)

这里的居民讲着各种语言,有希腊语、阿拉伯语以及埃塞俄比亚语等。圣谷被一分为二,每一部分都分别以一处修道院的名字来命名。圣谷的修道院是残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反映基督教根本教义的典范。

走进修道院(摄影:冯赣勇)

来到圣安东尼修道院参观,只见这里位于著名的“生命宝藏”库扎亚山谷,海拔 950 米。松树和橡树覆盖了周围的大山。山谷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一直延伸到卡努宾山谷,形成了伟大的卡迪沙山谷,见证了黎巴嫩隐士生活和对圣洁的追求的历史。历史学家和学者推测,这座修道院始建于四世纪初,并开始被隐士居住。它多次被洗劫、纵火、夷为平地。

修道院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科扎亚的圣安东尼修道院位于圣谷中卡纳宾修道院(The Qannubin Monastery)的斜对面,传说为纪念埃及的圣安东尼大帝,始建于公元4世纪。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16世纪被毁,但很快进行了重建。

修道院内油画(摄影:冯赣勇)

1998年12月,科扎亚的圣安东尼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t Anthony of Qozhaya)与卡迪沙圣谷和黎巴嫩的雪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卡迪沙圣谷也是中东行观赏的第十四个世遗景点。

贝鲁特清真寺夜景(摄影:王珏)

23.11.07黎巴嫩时间19:00,在领队谢泽雁与地接导游蔡腊梅和夏美蓉的精心安排下,探秘中东行团队,得以在异国他乡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连续第二晚享用了丰盛的美味佳肴的中式晚餐。要知道,这在阿拉伯地区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呦。美餐后中东行团队在贝鲁特度过了第二个美好的夜晚。(图文:冯赣勇)


2023-12-06发布 阅读量19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美食
  • 文章
  • 问答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2019年出游第十二站--黎巴嫩
鸽子岩 鸽子岩 鸽子

就爱游7.4千22

穷国自掏腰包出资修建水库,规模全球最大,美国竟拿走80%发电量
人在在地球上生存,同样因为环境的变化,人类也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断的改变着环境,水是生

王爷很nice3.9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