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唐诗之路,山水神秀”①国清寺
出发时间
3月
行程天数
1天
人均花费
200
和谁出行
夫妻
“唐诗之路,山水神秀”之国清寺:夹道青松引客来,五峰双涧拥楼台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位于浙江中部天台县境内,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属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
天台山以华顶为中心,群山如片片莲花,围绕四周。天台山,既有静谧空灵的秀丽,也有波澜壮阔的浩瀚。
“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景区时时可见“浙东唐诗之路”的提示语。晋唐以来,文人墨客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再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190公里,这是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长廊。
诗人或单骑仗剑走天下,或纵情山水难自拔,或求佛问道寻心宁,或淡泊红尘论潇洒。据史书记载,唐代共有四百多位诗人游历过这条人文山水古道,留下约1500首诗篇。终点天台山,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诗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无疑是“谪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二登天台,诞生众多奇文瑰句。
通往天台山石梁景区和华顶景区的旅游交通线,双车道柏油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依次串起了国清寺、赤城山、桐柏宫、华顶、石梁飞瀑等重要风景名胜区。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笑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和拾得是唐代高僧,两智者名扬四海的问答,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您不妨细细品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哥俩在苏州城外呆过的寺庙,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座落在幽静天台山谷中的国清寺,是寒山和拾得曾修行过的地方,属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内的寒拾亭,就是为了纪念寒山和拾得而建。
2021年3月13日,春回大地,繁花似锦,我和爱人从东阳出发,自驾两个多小时,抵达国清寺。
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我们今天看到的国清寺,属于清朝“雍正版本”。康熙初年,国清寺殿宇破损严重,朝廷确定了重建规划。然而,皇帝家也没有余粮,此事一搁就是六七十年,直到1733年,雍正皇帝才搞定钱款,国清寺奉敕重建。
入寺甬道两侧,春光柔蔓,和风轻抚,草木初萌,紫荆暴枝,红梅争艳,修竹夹道,处处彰显深幽神秘。
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说其中之一的毗舍尸佛,历经91劫难,距今已有1219.4亿年。真没想到,佛祖一干就是一千多亿年,最终也要退居二线。旧塔毁于1968年,新塔建于1973年。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可点长明灯。
文革期间,为何要先毁塔后建塔呢?据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介绍,1972年,为恢复中日邦交,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期间,他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项个人要求,想到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朝拜。原来,田中角荣和他的母亲都是“天台宗”的虔诚信徒,来华之前,老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儿子代她到天台山国清寺朝拜。
文革数年,寺院佛像尽毁,僧人星散,当时的国清寺,已沦落为纺织厂,里头鸡鸭成群。周总理敦促在1975年之前完成国清寺修复,并从北京调运109件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
他婉转告诉田中角荣,届时会第一个邀请他朝拜。正因为如此,国清寺成为京城之外唯一拥有众多国宝的寺庙。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在整修过程中,寺内那棵距今1300多年的隋朝古梅,原本已奄奄一息,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
遗憾的是,田中角荣始终未能成行。1974年11月,因涉嫌洛克希德公司行贿事件,他被迫辞去首相职务。国清寺重修项目完工后的1975年,日本友好访华团一行来到国清寺,成为当时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七佛塔不远处,高达60米的隋塔巍然耸立。与一般的“七级浮屠”有所不同,隋塔六面九级,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而建造的报恩塔。现存塔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建。当年的隋塔,斗拱挑檐,平座倚柱,可登顶一览风光。
后因火灾频频,飞檐斗拱全毁,塔顶消失,连青砖都被灼成了紫红色。饱受摧残的隋塔,历经千余年依然精致巍峨。究其原因,概括为三:一是塔基岩层坚硬;二是塔砖品质特流;三是粘合天衣无缝。
“文革”期间,红卫兵冲击国清寺,遇护寺僧众抵抗,转头破坏寺外隋塔。然塔身坚硬如铁,红卫兵无处下手,打算挖掘塔基,彻底摧毁隋塔。却不知塔基深达6米。
也真够他们能的,竟然挖了3米之多。而隋塔依然高高耸立,纹丝不动。这些只知打砸抢烧的无知少年,早就精疲力竭。此时,忽听有人大喊,“快跑啊!要倒了!”一众人等惊慌失措,吓得一哄而散。
国清寺旁,一溪自东而来,折南过山门,与西来之溪会合,形成“双河回澜”,成为孩童嬉水的乐园。此溪名赭溪,因溪床颜色赤赭而得名。参天古木倒映山涧,如色彩斑斓的西洋油画。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溪石光滑如鉴,四周菖蒲丛生,映得溪水绿如碧玉。
传说,儿时的济公,就经常在此玩耍。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天台国清寺,后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归葬于虎跑。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跨过丰干桥,进入国清寺南大门,可见一堵写有“陏代古刹”的照壁。
此字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迹。为什么要把“隋”字写成“陏”字?有人说是为了避讳隋代的年号;有人说国清寺在“文革”期间曾沦落为工厂,往事不堪回首,赵老特意去掉了这个“工”字;也有人说,杨坚原为随国公,后一统江山建立“随朝”,觉得“随”字中间有个走字底,寓意江山不稳,就自创了新字“陏”。因国清寺是皇家寺庙,定为“陏”。还有一种说法,唐朝李世民对这个“陏”字相当不满,国君都被人绞得翘了辫子,还扯谈什么坚守天下?于是在“陏”字的右半边加了个顶天立地的“工”字,提醒自己要以“隋”为鉴,勤政爱民。
国清寺不收门票,寺院清净幽深,庄重低调,颇具大家风范。斑驳随意的漆皮,没有刻意去掩饰。雍正御赐的碑石、书圣王羲之的半字贴、千余年的隋梅,若平常存在,并没有特意加以保护,尽显古朴自然,反倒让一些粗心的游客骑驴找驴,视而不见。寺内不乏古松古柏古樟古藤,但大多没有提示说明。好不容易看到某巨樟下竖着一块牌子,上前一看,只见寥寥八字:一草一木皆有佛性。
一些可爱的小松鼠,在游人面前随意漫步。它们以寺内千年古松的果仁为食,全身似乎笼罩着一层仙气。
国清寺右前方一里之外有60多亩农田,属寺庙院产。春回大地,油菜花开,满地金黄,赏花的游人一拨接着一拨,时时有人入花中拍照,却没见一人出面制止。
游客脚下的田埂,修理得光洁平坦,寸草不生。从中可见寺庙的大气和大度。我想,这里或许蕴含着不嗔不怒,一切皆为众生着想的理念吧。
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湖北江陵(今荆州)来到天台山,路遇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人,言谈中得知,此僧名叫定光,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
智者想在天台弘扬佛法,需新建一座寺庙,定光指点他找一处山环水绕的福地建寺,并牢记“寺若成,国即清。”智者忙问这是何义。定光回答,当今世道,战祸连连,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清平,百姓安定。
智者找到了天台山谷中的这块福地,不幸的是,公元597年,寺庙图样刚刚画好,智者就圆寂了。临终遗书晋王杨广:“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后为隋炀帝)极为感动,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公元598年,寺庙开建,公元601年,寺成,初名天台寺。杨广登基后,想起智者大师所言“寺若成,国即清”,遂更名为“国清寺”,祈求国家清平,江山永固。
杨广是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他凿运河,修马路,筑长城,兴农商,讨四方,扩版图,开科举。可惜步子迈得太大,被人扣上“暴君”的帽子,618年,杨广被部下缢杀。好不容易结束中国三百年动荡而建立的隋朝,也于杨广死后第二年灰飞烟灭。“国家清平,江山永固”的理想,最终让唐朝得以接棒完成。
推荐阅读
jinsefengchen1.1千0
寰宇旅行家4.0万9
俊二哥6.4千14
寰宇旅行家1.6千4
飞姑娘旅行记1.5万11
寰宇旅行家4.1千9
暮秋子1.2万11
暮秋子7.8千11
老虎_Liu2.7万11
朱桀的行走笔记6.5千12
何陈文3.3万0
自由女神Min7.6千12
大侠V56.7万13
环旅中国4.1千9
Annie丹燕2.6万22
行影1356.9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