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3回:世乱无缘祖功福泽,香农之父谢百岁坊
行程天数
1天
和谁出行
一个人
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3373回:世乱无缘祖功福泽,香农之父谢百岁坊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72:应洛公祠懋本堂位于东园公祠左侧,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8米,总进深20.8米,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
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匾额阳刻“应洛公祠”,进门有屏风。头门前建有围墙。后堂挂匾“懋本堂”,神台处供奉应洛公及谢氏历代祖先神位。应洛公为南社谢氏十四世祖。
应洛厢房,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墙基采用红砂岩,墙身采用广府建筑风格。望月楼位于班头巷巷头,于明朝兴建,更夫守更之所。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73:晚节公祠敬爱堂位于应洛公祠左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1.75米,总进深22.5米,占地面积约264平方米。
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面墙裙红砂岩。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头门檐下壁画、木雕精美,进门有挡中。后堂神台处供奉明七世祖至明十一世祖神位。后墙内有乾隆四十年重修碑两块。
谢元伟之孙谢尚仁迁居到南社,被南社谢姓氏族奉为始祖。北门附近高处还有谢尚仁之墓。
百岁坊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岁至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岁。建筑纵深16.8米,横宽10.4米,占地面积174.7平米。远古时候医学尚未发达“人生七十古来稀”。
当时南社村谢彦庆、谢实斯、谢振侯妻黄氏、谢彦眷妻叶氏,皆寿一百岁。邑令李文奎,郡守赵元上报朝廷,题请建坊纪念,经朝廷批准,准予赐金建祠,公祠命名“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后面是祠,体现当时对女性的尊重。
百岁坊举办有“寿文化展览”。百岁坊集中体现了我国历史上传承数千年寿文化。我国的寿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产生了广为流传的“彭祖八百岁”神话传说。秦汉时,追求长寿的观念深入人心,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祈盼长命百岁。秦始皇遣徐市(又名徐福)出海求仙人神药,汉武帝热衷于炼制仙丹,以期长生永寿。当时人们祈求长寿多与访仙、炼丹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却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唐时,帝王欢庆寿辰之风初兴,涌现了大量祝寿唐诗。祝寿风尚于宋时大兴,并突破君臣之别,祝寿风气从帝王阶层扩大到士大夫和平民,甚至开始为女性祝寿。明清时期,寿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倡民随,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社明清古村落内的百岁坊、百岁祠、百岁翁祠三处建筑,皆修建于崇尚长寿的历史背景之中,是南社村崇老、敬老、爱老的集中体现。
南社古村“百岁坊”的对联是: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77:谢元俊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谢元俊于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进士、礼部主事,官至二品。
资政第为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现存前后两进厅堂,两廊花楣精美绝伦,厅中花门镂刻花卉群鸟,栩栩如生,叙说着当年的风雅。资政第是谢元俊丁忧期间在家处理晸务的场所,当年还用作族中子弟的学堂。
目前资政第现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粤香港澳大湾仔区省级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介绍,
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明字间和金字间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鏐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75:谢元俊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未,二开间二进合院式布局。面积为110.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搁檩,二进后墙挑出阁楼,檐板木雕精美。谢元俊,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试第九十九名进士。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76:百岁翁祠(社田公祠绎恩堂)位于南社村北一40号左侧约10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光绪十年(1884)、中华民国六年(1917)、1999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米,总进深21.7米,占地面积约217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立柱、门框、墙脚石。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现存“百岁翁祠记”等石碑2通,记录百岁翁謝彦庆生平事迹、建祠由来及祠田情况。
巷道中的“福德宫”,对联很有意思“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82:少简公祠褒德堂位于晚翠公祠左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7米,总进深9.4米,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红石阳刻“少简公祠”,挂“文丞武尉 起凤腾蛟”对联。后堂悬挂“褒德堂”木匾,神台处供奉少简公及历代祖先牌位。该祠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及南社村、谢氏家族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81:晚翠公祠: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翠的房祠,也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0且),1937年、199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二进合院格式布局,头门设两塾台,头一进大门很简朴。墙基及门框、门楣均为红砂岩材质,两侧门柱刻对联“泽由七世,衍派千枝”,横额“晚翠公祠”。进门是一个窄长的木质挡中屏风,背面也有对联:“居乡当敦伦睦族,入庙须尊祖敬宗”。正屋上悬“仰徽堂”横匾,下边供奉先祖牌位。占地面积21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招梁与穿半混合式木作梁架。
我们游览了南社古村的主要建筑及重点景点,感觉此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不虚传。我印象最深的是该村的宗祠多。我们曾去过不少古村,一般村内有1至2个宗祠,
大的村庄可能有2至3个,但南社古村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竟有32座!可见其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延绵不断。另南社古村还保存有古民居250座,书院6座,古井25眼,庙宇5座,古墓葬36座,其它还有谯楼、古围墙、里巷、牌坊、古榕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
南社关帝庙,又名武帝庙,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东坊村民小组办公室左侧,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2002年重修。坐西向东,三间二进一香亭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8米,总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塾台,挂匾“武帝庙”,进门有屏风。天井中建独立香亭。正厅内挂匾“乾坤正气”,供奉关帝神像。该建筑壁画、灰雕、陶雕、石雕精美,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0年,南社古村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文化旅游战略的组成部分。而茶山也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这对南社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接下来茶山将跟进南社古村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深挖岭南文化内涵,丰富景区游玩体验度,力促提升服务水平,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吸引游客过夜消费,并扩大景区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整合牛过蓢古村落等周边旅游资源,
引进实力旅游项目落地。”茶山镇委委员阮兆强表示,将发挥传统文化正能量,通过文旅融合振兴乡村,助推南社古村落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综合互动的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景区,力争将南社古村打造为大湾区的文化名片。
“未来几年将是南社古村发展的关键期。”谢效良介绍,南社古村将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对整个古村重新定位、重新规划,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学于一体的大湾区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接下来茶山将推动南社古村与牛过蓢连片开发,并继续完善南贵坊、资晸园、尚仁园等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文旅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古村落文旅发展。
2021年春节期间,南社古村推出丰富多彩的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留莞群众前往打卡,大家日游古村、夜宿民居。据统计,整个春节期间,古村每天有5000人次游客,综合营业额达60万元。显然,南社古村已经成为东莞市民游客“打卡”游玩的一个热门景点。
近年来,南社充分挖掘孝德传统文化资源,相继推出“南社村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祭祖仪式、开灯等传统民风民俗活动,形成了崇尚孝道、弘扬孝心、践行孝德的浓厚氛围,打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品牌,加快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南社通过引进东莞南社创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参与古村旅游开发,并先后引进南社人家、南社隐香古苑民宿等13个商家,不断完善古村旅游配套,促进旅游产业实现较大突破。
南社的灵魂是湖水和古榕,夏天临近,村里很多老人聚集在榕树下聊天,村里还修建了庆丰桥,到处是美食体验区和汉服出租店,很多年轻人进古村就是为了租套汉服拍摄一些短视频。在池塘边还摆放着一处大炮,在榕树下还能看到大量的雕塑。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7:任天公祠敬思堂是红砂岩墙基和清水砖墙等砖石混结构的祠堂,壁画保存较好,广场上还有麻石板,是谢任天的房祠。
任天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清同治十二年(1873)为村中谢氏第十四代子孙谢任天而建,1996年重修,墀头石雕非常有特色,神坛保存较好,祠堂内部的壁画是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活动,檐柱挑头和垂脊狮子灰塑都是广府特色。任天公祠现内设村史展览,由东莞市名城办主办,展示谢氏一族750多年来艰苦奋斗和发展过程。
任天公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两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45米,总进深14.9米,占地面积约14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一对鳌鱼,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门前有三级红砂岩台阶,左侧立有4块进士麻石旗杆夹。
在百岁祠门口的台阶上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8:百岁祠福荫堂也是重修过的。百岁祠,明万历二十年(1592)为纪念村中百岁老人而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重修。坐西北向东南,
三间两进两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8.4米,总进深10.7米,占地面积约195平方米。砖石木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首进灰塑博古纹脊,上立一对鳌鱼,二进龙舟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首进屋顶以墙体承重,二进前部分瓜柱抬梁承重,后部分以墙体承重。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祠堂具有很高的价值。
百岁祠现内设莞香展览。莞香是我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都是东莞的“地方特产”。据元代陈大震《南海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等史料记载,莞香种植最早、最多、最好的产地在茶山,南社的金钗脑所产莞香,为东莞最好,是名副其实的“莞香祖地”。此外,东莞有历史记载的种香第一人是南社香农谢重华,被同代学者屈大均尊称为“香农之父”。
谢重华(1598—1679),字协友,又字九丈,号恬斋,在等待进京会试期间,明朝灭亡。谢重华便拒绝入京,返乡隐居,以种植莞香为生,自称香农,三十余年不入市。岭南三大家屈大均与谢重华是忘年之交,屈大均尊称谢重华为“香农之父”,两人多有诗文来往。
谢重华博学多才,知书识礼,独自传授卢挺诗词,卢挺读书非常刻苦,博览群书,以诗文而著名,后来考取进士,成为琼州府教授。谢重华七十岁以后,还做诗数百首,著作颇多,著有《云窝文集》、《褐王轩集》、《思省编》、《化言韵语》等等,惜皆佚失。《山居》、《远志楼》为散落于民间的作品。
世乱无缘觅一官,区区菽水愧承欢。百年风木悲何极,夜夜皋鱼泣未乾。
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石雕刻具有明代风格。
我还参观了一禅根雕工作室,师傅都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博物馆介绍了女儿香和香根。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2259:女儿香市。
独宜莞土,遍地沉香。峤南火地,太阳之精液所发,其草木多香。
“香”港为什么不叫”臭”港?它叫香港是因为它很吃香吗?真正的历史可能会完全颠覆你的认识极限。
香港以前属于东莞管辖,东莞以前最出名的是什么?是莞香!就是说,东莞以前是卖香的,宋元时期,香港隶属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就是转运“沉香的港口”。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清朝初期有个番禺人叫屈大均,人称“广东徐霞客”,他写了一本叫《广东新语》的书,专门记录一些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他说,“凡种香家,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潜割少许藏之,名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而尤以香根为良。”
以前广东莞香地区,种沉香人家的女人,偷偷地吧沉香的一些棱棱角角割下来,再拿到外面去卖掉,人们把这类的沉香称之为女儿香。虽然割下来的都是些边角,但都是沉香里结油非常丰富的部分。
就和犀牛角一样,乌黑油润,品质都是非常高的,爱香的人都出高价去争相的购买。
金秀瑶族自治县所产的灵香草,长年飘香,据言其味可持续30余年;至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西肉桂”、“上林八角”、“横县茉莉花”等食用香料,产量与质量均居全国之首。然而,在岭南地区所有的植物香料中,要数东莞地区出产的莞香最为珍贵和传奇。
唐贞观年间,莞香树即被引入广东,到宋朝时在东莞地区已经广泛种植,并因此而得名。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莞香树属于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如果莞香树种植在五岭以北,就只是一种没有香味的普通木材,只有种植在五岭以南的地区才能结香,
而结香品质尤以种植于东莞者为佳。明末清初的岭南书画大家张穆也发现了这一特点,他写道:“粤南称众香国,而马牙、黄熟阖出于莞。去城三十里外皆山,民以为业。树有子可种,越莞则如橘与枳矣,盖未知其独宜莞土也。”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尤其需要进口东南亚以及我国的丝绸、瓷器还有茶叶、香料。
而在广东东莞,就有一种植物,是我国唯一以东莞地名命名的香树——莞香树。莞香树所产的莞香,就叫东莞香。
莞香树,别名牙香树,女儿香,是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据说,香港的得名,就来源于莞香。由于莞香很畅销,不仅在国内有市场,还远销东南亚。为了运往东南亚地区,运送莞香的船只大多停靠在香港九龙的尖沙咀。由于堆积在码头等待转运的莞香香气四溢,因而这个转运港口,后来就被命名为香港了。
元代的陈大震《南海志》载:“榄香为上,上有蛀孔如针眼,剔白木留其坚实者,小如鼠粪,大若如指,状如榄核同,故名。其价旧于银等。今东莞地名茶园,人盛种之。”
据考证,《南海志》成书约大德八年,而作者称莞香以前价格与银子大致相当(一两莞香一两银)。可见东莞茶园盛产香的时代为宋代。
这里的茶园,今天的地名是茶山。而在茶山,据史料记载,又以金钗脑这块所产的香最好。
不过金钗脑“地甚狭,仅十余亩”。这地方的香树种到十来年就非常好了,即使是白木,也和生结一样香。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白木,什么是生结了?虽然笔者的家乡盛产茶叶,但对于莞香,却从未接触过。只能根据手头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明了。
所谓生结,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造成香树受伤,然后分泌树脂结出香来。当然咯,像蚂蚁、雷电等刺激树木受伤结出的香也归于生结。
白木,就是香树的树干。虽然香树的香在根部不在枝干,树干纯属木头因为颜色白,但不是真正的香,所以叫白木,但是它本身还是有香气的,所以称为白木香。
据清中期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除了金钗脑产香,在他那个年代之前,就是马蹄冈。他那个年代,则以金桔岭为第一,其他的还有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白花洞牛眠石乡等多个地方。
他认为莞香的好坏在于土地,不在于种子。如果种植的地方不对,香气也会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现在的人已经摸清楚了,莞香树适宜生长于深厚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黄壤土和红壤土当中。大体的种植、产香过程如下:夏天的时候,种子成熟,就可以种下去了。苗长到一尺左右,就可以拔起来移栽。移栽的时候,稍微疏阔一点,让它的根见到日头。
一年犁一次地,松松土,不要长杂草。等长了四五年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的树干砍下来卖了,这个树干就是白木香。
把主干砍掉后,留下旁枝,让更多的旁枝抽条。再过两三年,在正干的旁边长出的尺把长的枝条,用工具去凿它,它就是香头。刚开始的时候,凿一两片,这就叫做开香门,也有叫作开香口的。贫困人家是树木八九年开香门,富裕人家是十来年开香门,但不管怎样,一般都是一年当中凿两次。
凿完之后,用黄土以及沙埋起来,明年再凿。然后,就等待莞香的根部结香了,大体上,就是通过人为的凿砍,让莞香树受到刺激,分泌树脂,然后再加上土埋、雨水浇淋,然后阳光照射等等,就形成了特殊的根。
那么东莞人常说的女儿香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女儿香”,就是莞香树长大后,就把它连根挖起,洗洗晒晒,制成块状销售。因为在洗晒的过程,全程由少女完成,并且少女心思细腻且害羞,常常将最好的香块藏在怀中,以便有机会换取胭脂水粉,后来人们便把莞香中的极品香块叫做“女儿香”了。
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提到的香块又有生香和熟香的区分。生结有血格和黑格,熟结有黄熟和水熟之分。
莞香中的血格,不用焚烧,只要在稍微晒一点阳光,就会香飘满室。莞香由于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被人们所熟知,所以在清朝成为广东官员向皇室献媚的贡品。
正因为如此,莞香一度在雍正初年,一蹶不振。原因居然是地方官员借着皇帝旨意购买莞香,附加大肆索取而不得,居然杖杀好几个地方杂役,使得当时种植莞香的香农毁掉树木,逃避灾祸而去。
莞香也叫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我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特产,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特产,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莞香树是常绿乔木,树皮暗褐色,易剥落。叶薄,草质,光亮,卵形,通常不超过10厘米,有两种大小。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长五厘米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莞香树种子马牙状莞香成品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花小,芳香,黄绿色,几朵或多朵结成腋生伞形状花序。蒴果似连翘,长约2厘米。花期为每年3月至4月,种子成熟期在6月。成熟种子圆形,黑色。从育种、培植,到小苗长大成树,须6至7年时间。莞香长成大树一般为8米至15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莞香性辛,微温,无毒,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对于治疗腹胀、胃寒、肾虚、气喘有明显疗效,常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胃寒呕吐、霍乱、男子精冷、恶气恶疮等症。。
据史书记载,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莞香中品质最好是“女儿香”,一度成为皇家贡品。
关于莞香,当地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莞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取脂粉,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得名。故莞香又称“女儿香”。
香是个神秘、奇崛的领域。广阔无垠,绵绵无尽,生生不息,其势滔滔而莫能御之, 无处不在而古今皆然。香之神韵千变万化,香之文化源远流长。莞香文化作为我国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3374回:建威将军绩著边陲,莞香遇奇两广提督
推荐阅读
广西潮流风尚标4.6千11
追风豹mum8.5千19
我就是大人7.6千12
ww文女5.6千17
乐玩日志25.0万6
玩味旅行生活1.1万18
贺贺-贺小唏10.2万12
完美的旅游9.5千9
旅游攻略君4.3千11
麻涌创意旅游1.2万18
麻涌创意旅游4.9千12
麻涌创意旅游7430
麻涌创意旅游6.5千12
麻涌创意旅游6.0千11
sugar的漫游时光3.7万12
小丽寻觅记3.2万0
vivi慢生活6.5万18
行影1355.6千20
我就是大人1.3万18
乐玩日志47.2万18
喜欢闲游的小资女人4910
哈尼萨5.8千13
敏华爱吃爱玩1.4万23
M27****09024.7千15
敏华爱吃爱玩1.1万17
_CFT****068873990
wonder弯弯2.4万0
乐游生活志2.9万11
麻麻探世界6.3万19
时代树暴走1.1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