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间纵情欢歌
黔东南

突破界限感,一路向黔,在苗山侗寨间纵情欢歌

出发时间

11

行程天数

9

人均花费

2.0千

和谁出行

和朋友

记忆的毛玻璃渐渐拂去浮尘,我看到了往昔,
在我孩童的时候,“界限感”这个词对我很陌生,
因为初中之前,一直享受着上世纪“老居民楼”的温情时代,
只要有人在,门都是不会关的,老爸加班没回来,我就四处串门,吃完东家吃西家,
人情味可以浓郁得像蜂蜜一样化不开!
特别是过年时,整个街道的人都会聚到一起,搞搞联欢游园会,气氛热烈!问候与道贺,笑脸与拥抱,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温情和粘合力,哪有什么界限感。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邻居这个词只剩下了位置属性,电梯里依然会客套,但来自五湖四海操不同口音的邻居把门一关,就再难有交集。

如同病毒,这种界限感也在社会蔓延,还伴随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商务人士变成了尔虞我诈,普通阶层变成了职场风云,唯有退休老人们才保留了茶余饭后聊聊家长里短的权利。

我讨厌界限感,它撕裂着这个社会,疏远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时无刻不想突破它,所以选择了一台突破传统界限的车,具有3/4刻度的哈弗大狗,它突破了SUV与越野车的界限,它突破了生活和旅行的界限,它突破了责任和梦想的界限,我知道它还能带我突破城市的界限,突破地理的界限,一路向黔,去那个好客的黔东南找回那个没有界限感的时代,重温那些热烈到让人躁动的人文关怀。


关于这次旅行


黔东南就是那种会让人觉得 “妈呀,山路真的好多,但是一切都太棒了” 的地方,据说凡去过的人只有两种反应,要么晕车到吐出胆汁,此生不愿踏足;要么爱得要死,一去再去;

而我,就是后者!

也许正是这云贵高原的大山阻隔了来自发达城市的冷漠之风,黔东南的苗寨侗寨里依然保留了上个世纪的生活状态,苗人靠山而居,侗寨靠水而居,山上的苗寨显得豪情,水边的侗寨显得柔情,他们没有城市居民自带的界限感,人来了山寨就是朋友,米酒安排上,大歌唱起来,而你,只需要张开嘴巴喝酒,竖起耳朵听歌.....

听吧!!!
苗族的歌声,需要米酒发酵,在牛角的丈量之下,是吼出来的。
侗族的歌声,依赖月色作证,在鸣蝉的伴奏之中,是吟出来的。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得快活,活得明白:
想笑就笑,该哭就哭;
愿醉就醉,能唱就唱。
哪怕五音不全,哪怕节奏散乱。不歌唱,日子就会发痒,听别人唱,为别人唱,更为自己唱。
也许,歌声才是生命唯一有价值的载体;也许,歌唱才是生活最正义最诚实的事业。
只有不停地唱,才能化解那让人拘束的界限感。
于是,所有的生活,都被节奏化了;
所有的生命,都被谱成了辉煌的旋律;
所有的灵魂,都共振成了天籁之音。

所以在这个侗歌苗舞的国度,有着太多值得追寻的地方,有太多的寨子值得拜访,但想要感知他们的精神内核,黔东南之旅就不可错过几种体验,在西江的千户苗寨感知山地部落的建筑美感、在雷山的郎德上寨听叙事长诗苗族古歌、在从江的芭沙苗寨看持枪部落摇摆的芦笙舞,在从江的小黄侗寨听可以抚慰心灵的侗族大歌、在丹寨卡拉村体验苗乡的非遗手作......
如果坚定了去黔东南的决心,便要寻一个最佳时机,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11月的苗年了,这是整个黔东南最重要的节日,3天的时间里,山寨里的大街小巷成为了数万人的狂欢胜地,美食、舞蹈、斗鸡、斗牛、这是对于新年的庆祝,却又是一场打破了界限感的歇斯底里的狂欢。


从川西的藏羌文化走廊到云贵高原的苗寨侗乡



历时12天,开着哈弗大狗在川西甘南的藏羌文化走廊探寻了十处秘境,从康定到塔公,到八美,到丹巴,到莫斯卡,到亚青寺,到色达,到阿坝,到郎木寺,到甘加草原,到扎尕那,一场十足过瘾的公路冒险。

回到成都休整了一周,那颗永远渴望在路上的心就再一次躁动了起来,祖国那么大,那么美,我们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旅程还远未结束,在家坐不住了,于是又拨通了Ken的电话,两个人在地图上搜寻起感兴趣的路线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亚洲文化传承”旅行地在亚洲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刚去过的川西藏区,而另一个就是离我们也并不算远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既然联合国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不必再费脑筋了,反正有大狗在,我们也丝毫不用担心那贵州的山路崎岖,这就收拾行李,出发吧!

老友重逢,互相给一个温暖的眼神,拍一张出发时的帅气照片,买了一堆给孩子们带的零食,剩下的就是对苗寨侗乡满满的期待了。

上一次川西的旅程是第一次驾驶哈弗大狗远行,12天时间,3800公里,经历了美丽的风景,也经历了塌方、泥石流、暴雪天气,驶过了山路、泥路、搓衣板路,运用大狗的四种驾驶模式都一一化解,载满了我们的美好回忆顺利返航,此时此刻,大狗已经成为了我最为信任的生活伙伴,我要它带着我去更多更美的远方。

这一次的黔东南一共重点走访了苗族村寨7个,分别是西江千户苗寨、季刀苗寨、郎德上寨、丹寨卡拉村、排月村、排莫村、芭沙苗寨;侗寨4个,分别是黄岗侗寨、小黄侗寨、肇兴侗寨、堂安侗寨,整个黔东南之旅除了收获了风景与照片,更珍贵的是那些原始而质朴的笑容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大山隔绝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却保留了他们的淳朴,保留了人与人之间毫无界限感的生活状态。

不用再去羡慕国外那些传说中的人文目的地,你想要的,在黔东南都有。


翻过三十三座大山,才能去往黔东南



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贵州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在过去,农业生产落后,工业更是无从谈起,从贵阳去往黔东南,要翻越三十三座大山,走整整十八个小时。
时至今日,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了贵州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从贵阳到凯里的高速路,但有了大狗,我更想像当年的法国旅行家米凯林奇那样,突破层层山峦的阻碍,去一步步接近自己心中的天堂,看看是怎样的大山造就了黔东南人那热情开朗的性格。

贵州的山是真的多,一出贵阳就看到前路茫茫无边无际的大山,似乎永远都走不完一样,打开大狗的运动模式,在一个加一个的S弯中享受操控的乐趣,山谷间马达轰鸣,都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我们一出发就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天气,打开天窗,让森林的风吹进来,让我在音乐声中去突破地理的界限。

像在云贵高原这样的地方,初冬的天气变化是很快的,早晚冷成狗,中午又闷热,而大狗的一些舒适设置就能在这里很好的派上用场,空调都是独立的,主驾副驾都可以分开调温,我怕热,Ken怕冷,这样大家都可以各取所需,早上冷车启动的时候,屁股会比较遭罪,有了座椅加热就舒服很多,毕竟旅行不是修行,一台车的舒适性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能很大程度的提高旅行体验,在这点上,哈弗一直都做得很好。

翻越小山无数,终于来到了第一座高山草场,距离昆明市区40公里,叫高坡云顶,海拔1800米,这里是贵州著名的风力发电中心,山顶上有风车152座,照片上看着小,其实估计有20层楼高,塔架底部估计需要10个成年人才能围抱住。

风车下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甚是壮观,无论你是春天,夏天,秋天来到高坡,稻田加风车的景色给你的都是一种大气磅礴的震撼。

抵达高坡云顶的时候,离日落时间也相差不远了,我们准备今晚就在山顶露营,既然没打算继续往前走,就慢下来等待日落,停在路边的宽敞处,一边用大狗超赞的音响听歌,一边开始畅想起在苗寨会遇到的故事,希望那里的人也都能和以前一样,永远都保持着那没有界限感的生活方式。

网上说开着大狗的人永远都不会老,因为它的车主都是些勇于去探索未知故事的男主角,爱冒险是一种潮流,为了搭配这样的潮流,大狗的内饰也充满了来自旷野的味道,湖面屏嵌入式中央智能大屏首先映入眼帘,巨石阵矩阵式潮流出风口也是闪亮出场,银河环豪华旋钮式换挡提升气质,再加上丛林臂狂野大把手,车内氛围更显越野个性,驾驶欲望呼之欲出。
精致的内饰搭配宽大的空间,2738mm的超大轴距让家人朋友不再局促,此外,哈弗大狗还提供了37个储物空间,简直就是为我们这样的摄影爱好者量身定制,镜头,机身,车充,无人机,随取随用,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
尽管是一台给年轻人设计的SUV,却丝毫没有廉价感,大狗的诚意就是让我们每一次驾驶它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露出满足的笑容。

与贵州大部分地方都不一样,高坡云顶的气候非常独特,南北走向的山脉在云顶形成了一个草原样貌的开阔地带,与周边山脉相对脱离,形成了一处独立的,具有特定风情的高山平台云顶草原,置身其中,能看到四周绵延不绝的山海,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除了精致的内饰,还喜欢大狗的颜值,当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喜欢拍它,喜欢和它合影,然后发到朋友圈羡慕死一帮朋友,说实话,大狗从推出到现在才短短两月,却已经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Dream Car。

我最欣赏它的前脸,地球之眼全LED智能大灯与奥林匹斯层峦式进气格栅相结合,充分凸显了大狗的力量感,也让哈弗大狗在路上行驶的身姿看上去更加威武霸气。在朋友圈收了赞,在现实中也是赚足了一众路人的回头率。

我们今晚的露营地,有着绝佳的观景效果,其实,这高坡云顶距离贵阳并不远,只是不通高速,但2小时的行车时间也非常值得贵阳人周末来度个假了,云顶上也居住了不少苗族同胞,村里还可以提供食宿。

今晚的日落很美,希望这样的好天气能伴随我们一路吧,毕竟在川西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雪,好运气也该驾临我们身上了。

微风摇曳着芦苇,橙色的大狗在日落的光辉下显得更有立体感了,复古的设计,线条非常硬派,加上一个外观粗犷的长方形进气格栅和银色挡泥板的前包围,越野气质彰显无遗,这是我们年轻人表达态度的一款车,我们不止需要循规蹈矩的上下班通勤,更需要大狗来承载起我们的远方和梦想。

山顶的风把一首歌刮进了脑子里,“想要和你去吹吹风,去吹吹风...”。是的,我想要大狗带我去三山五岳,带我去五湖四海,去更多更远的地方去追风,去追逐我梦想中的生活方式。

它就是带领我脱离枯燥现实的筋斗云去理想的世界做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大狗,你满足了我对于一台SUV的一切想象,但更可贵的,是我能买得起你,能让之前奋斗的岁月可以兑现生活的美好。

我透过车窗,回头看了一眼我这个认识不到一个月的“新朋友”,露出了有些得意的笑容,我知道,这样的画面还会重复出现,这样的快乐还会持续很久。
当你挑中了自己的Dream Car,开着它去看你想看的风景,你也会和我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容,控制不住想要给它合影,因为你在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和满足。

今晚的星星很好,天空像是播着科幻片的巨幕电影,坐在山顶,和大狗,和朋友一起看风景。
人生总需要一些断断续续的美好时光来温暖心灵,而大狗就是我的时光机。


郎德上寨,盛情难却的十二道拦门酒


当芦笙齐鸣鞭炮炸响时,歌声已经洒满沸腾的苗寨。

拦路歌唱起来了,姑娘们盛装出来了,牛角盛满清洌的米酒,双手捧到客人的嘴边;
长长的竹号吹起来,带来祖先的呼唤。
青色长衫的男人们吹响了各种竹乐打起了铜鼓,挂满银饰的姑娘们举起牛角和酒碗跳起了摆手舞。
人们之间传递着欢乐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芬芳。所有的隔阂与界限感,此刻都已烟消云散。
一起唱起来吧,忘掉生活的烦恼,一起跳起来吧,让我们共同享受短暂的快乐时光!

第二天一早,从高坡云顶下来,驾驶大狗沿着贵州那崎岖的山路继续前行,峰回路转的山谷、树高林密的原始森林……......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创造了如此震撼的美景同时,贵州黔东南这块远离都市繁杂、隐藏在大山里的一片净土,也成为了我和大狗施展拳脚的好地方,优良的操控,充沛的动力,让困难的山路驾驶成为了享受。
特别是在动力方面,大狗搭配的1.5GDIT EVO发动机,曾经拿过“全球十佳发动机”,最大功率124千瓦,最大扭矩可达285N·m,1400转即可实现最大扭矩输出,即使是此次在贵州的行程中落差极大的盘山路,1.5T的哈弗大狗也是轻松自如。
可以说,大狗完美平衡了SUV的实用性和越野的功能性,同时满足了城市和旅行的双重需求,作为一台专为我们年轻人设计的SUV,大狗交出了一份让国人满意的答卷。

甚至,这份答卷上还有主动完成附加题的惊喜,因为黔东南的路龄都普遍偏大,路上的坑多,遇到刮风下雨,山坡上还会掉一地的石头,而哈弗大狗越级存在的透明底盘功能,通过车身底部的摄像头把车底路况影像传输到车内中控大屏上,车底的水坑,石头均可以一目了然,驾驶员可通过观察能够及时进行规避,就少了好多让大狗刮破肚皮的心痛。

抵达黔东南的第一座寨子叫郎德上寨,和印象中的一样,这片寨子依然是木墙青瓦,玉米棒子红辣椒,石阶曲曲折折,伸进看不见的人家。
路上的狗很慵懒,似乎见惯了远来的客人,已经蔑视了那些新奇的目光,它变深沉了,和静静的寨子一样睿智。

新建的村口没见着什么人影,开着大狗,穿过了跨河的风雨桥,就到了老寨子的正门口,在平静之中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郎德上寨距雷山县城北17千米,依青山、傍碧水,是州内最早对外开放的苗寨之一。上寨有三座寨门,青瓦吊脚木楼疏密有致地建筑在近山麓处的山坳斜坡上,木楼建成悬山顶屋面,多数木楼为清代(1616-1911年)建筑。

外面看够了全景,但想进郎德上寨没有那么容易,不是门票贵,是进寨之前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

之前看到纪录片上有介绍:苗家人热情好客,每当远方的亲友到访,苗族男女便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道欢迎,同时吹笙击鼓、载歌载舞,再以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少则设卡一至三道,多则十二道,客未到主人家,而酒已半酣。盛情如斯,世所罕见。

今日终于得见,尽管只有区区几个游客,但苗寨的男女老少人人都是着盛装迎接,男主手捧着芦笙一边吹一跳舞,而女孩儿一边唱歌,一场向客人递上自酿的“拦路酒”,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迎接客人进寨。

据说按照苗族的规矩,拦路酒最低要饮三道,最多也是十二道,但是近几年随着苗寨的开发,千户苗寨的规矩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主随客便,如果不想喝也不会勉强。但是这样的热情,这样从不把客人当外人的处事风格还是非常让人感动,这就是我想要寻找的那没有界限感的生活状态,我要满干了这一碗,今晚就在苗寨住下。

我切实观察了,从寨脚公路开始,到寨头的进寨门楼,真的足足设了12道酒卡,在路中间放一张方桌,两边站着几个身着盛装的苗族女孩,提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两土碗,表示福寿双全。

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莫能。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只要你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即离,并有礼貌他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
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

这是我们到达的第一个苗寨,我着实认认真真喝完了十二道拦路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上头,苗族的米酒还是糯米的甘甜居多,酒精的辛辣为少,正好把我的情绪调整到了一个更兴奋的高度,细细打量起这郎德上寨来。

褐色的木屋,不需要特别的颜色装饰,行走其间,呼吸泥土、青禾、花朵的芳香,尽管中间还夹杂着一点家禽粪便的气味,但并不讨厌,这才是真正乡村的味道。

寨子里值得细细品味的,还有一座座吊脚木楼,大多为典型的三层结构,一层养猪牛,二层住人,三层堆放粮食及杂物。

最惹人注目的,当然是寨子中心的芦笙堂,在地面上用石条铺出了类似于铜鼓上12道光芒的纹样,非常漂亮。

原本的十二道拦路酒已经非常让人感动了,但没想到,还有更惊喜的大礼包在后面,一场苗族原生态的表演即将在芦笙场上演。

这场表演,已经动用了几乎全寨子的老老少少,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一边看我一边羡慕他们的歌舞生活,就并不是专门为游客编排的节目,这就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场景呈现。

候场演出的时候,大家也没闲着。这里没有后台,所有演员在后台的动作尽收眼底。妈妈们照顾孩子,老奶奶一边唠嗑一边绣花。

朗德上寨所表演的舞蹈说不上有多专业,就是他们日常跳的芦笙舞和锦鸡舞,再有的就是两种舞的混编出来的板凳舞,而表演者都是本村的姑娘和小媳妇,她们从小就随着芦笙和铜鼓起舞,所以也用不着什么导演来编排,往往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合计一下后随着音乐就可上去演出了,所以在看她们表演时有的手势动作稍有点差别和不太统一,你也别计较,那热情认真的态度已经足够打动人了。

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色彩非常鲜艳,而在雷山县,大多数都是长裙苗

在郎德上寨,最具文化传承感的是苗族古歌,现在已经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古时期,苗族人民饱受着战争苦难,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因为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苗族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

苗族的节日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将雷山县苗族的节日加起来,多达五百个以上。每到节日,苗族群众必然聚会,聚会时,都要唱古歌,这也是对历史和先人的纪念。

苗族古歌是五言体结构,非常押韵,虽然听不懂苗语,在广场上坐着,四周响起恢弘而神圣的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柔,还真有几分像我们年轻人喜欢的说唱。

寨里的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资历老,就懈怠自己的装扮,歌唱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

表演大概持续半个小时,虽然没有专业的舞台编排,没有灯光没有音响,但就是这样原生态的呈现才最让人动容,这也是我如此喜欢郎德上寨的原因。

晚上的时候,我和客栈的老板聊了聊,问他们每天都这样跳舞,一次能挣多少钱,答案让我非常吃惊,一次一个人2块多钱,上下午各一次,一个月全勤也才120块钱,可能身处功利世界的我们有些不能理解,出门打工他们一天也不止挣那么点,为何还留在山寨之中,每日盛装打扮,为不多的几个游客卖力表演。老板告诉我:“这是苗家的文化和传统,但是在很多寨子已经流失了,我们郎德人不只是为了钱而跳舞,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日常,我们非常骄傲能够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也谢谢你们能来光临,远道而来的都是客人,不管人数多少,我们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你们”。

如果你也来了黔东南,请千万不要错过郎德上寨,你也会和我一样,喝完十二道拦门酒,感动在这苗家最热烈的歌舞里。


季刀苗寨,在满月宴上“蹭吃蹭喝”



原生态的黔东南,因多民族聚集,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众多传统村落。
数目繁多的古村落,有些已名噪四方,但大多还在山间岁月里静静流淌。
他们是一个个具有活力、并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青山脚下、巴拉河畔,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苗寨卧于乡野之间,宁静悠然,散发着淡淡的光辉。


第二天一早离开了郎德上寨,就开着大狗沿着巴拉河畔的乡道一路向东行驶,没有规划目的地,就想着看到哪个苗寨顺眼就进去逛逛,追求的就是这发现的乐趣,感受的就是最原生态的体验。

就这么走着走着,就到了季刀苗寨,远远的望过去,一大片苗家木楼或依山麓,或临水边,或藏林间,与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古朴的原始风貌。

季刀寨以桥为界,上下游分为上季刀与下季刀两寨。过桥沿巴拉河继续往上行驶2分钟,便进入村寨入口,一条铺满碎石板的平整道路一直延伸到寨子深处,车轮下的石头步道,原材料来自于寨前蜿蜒流淌的巴拉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已有上百年历史。

停好车,沿着古道走进寨子,芦笙场上突然传来了人声喧哗,一群苗家姑娘,抬着糯米饭、猪腿、鸡鸭、红鸡蛋、稻花鱼、糖果以及香甜米酒欢欢喜喜地聊着天,看样子像是有什么活动。向一位大叔打听了才知道,原来是孩子满月,新婚夫妻回娘家喝回门酒。这在苗家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喜庆,所以一路上芦笙飘扬,族人送行,场面宏大。

后来通过和主人聊天才知道,“满月回门酒”是苗寨仅次于婚礼的大喜事,婆家人会准备相当多的礼物让新郎新娘带回娘家,今天是15公里外南花苗寨的新郎娶了季刀苗寨的新娘,孩子满月了回来感谢娘家人。

礼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从生活用品到各种食物,甚至还有一头大肥猪,主人家见我们在拍照,知道是远来的游客,便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家里一起喝喜酒,这就是苗家人让我们最为感动的地方,永远都热情似火,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会给陌生人最高的礼遇,从郎德到季刀,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没有界限感的生活。

一头已经整理完毕的大肥猪会成为今天午餐的主菜,米酒有二十几坛,看来今天中午可以体验一次最正宗的苗家料理了。

跟随着婆家人送礼的队伍一路来到了新娘家,新娘家在门口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仪式。

一张方桌上放置了十来个扣碗,扣碗里装着花生,米酒和钱三样东西,客人任选一个,选中什么就得什么,选中米酒就要一口喝干才能进屋。

我和这位大姐一样,幸运的选中了花生,寓意多子多福,ken挑中了一块钱,寓意大富大贵。

这两位大姐就挑中了酒碗,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当然得一口喝干

老远,空气中飘出炖肉的香味,于这几天跑山路吃干粮的我们来说,这种味道更是直钻鼻孔充满诱惑。走进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主人家已经开始炖汤了,一会这些高汤和肉就会成为火锅的底,午餐就是苗家火锅,有时候真的觉得命运就是会眷顾勤劳的小蜜蜂,开着大狗跋山涉水不惧辛苦,总是会有幸运的事在回馈我们。

其实,在这个衣食无忧的新时代,苗家人也过上了幸福生活,一顿免费的午餐并不是价值多少,但其中的情谊却是无价的,给我和阿ken两个外来人留下了这辈子都不愿磨灭的深刻记忆,旅行中,最美好的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这份当地人的热情和淳朴。

吃饭时间到了,我们被邀请到了主屋坐下,大姨大婶们用苗语聊着家常,虽然听不懂,但也被这热情喜庆的气氛感染着。

午餐的猪肉火锅很让人满足,猪皮炖得软糯Q弹!猪肉更是肉汁丰富,满满的肉吃到嘴里特别有满足感,锅中间飘着一碗酱料,在这儿叫沾水,主要配料是辣椒,吃法是把汤锅里的汤浇到碗里,把猪肉沾着吃。

和主人家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在社会发展和变迁中,苗寨一些文化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自己民族的特色越来越少。大家办喜事都爱去镇上的酒楼,省事也省钱。
而今天的各种费用算下来,这场满月酒花了1万多元,这可是他们打工一年存下来的。而如果去镇上办,最多5000元就够了。
但主人说作为苗族人,就必须要有苗族人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句话我完全理解,他们在大城市打工,精神上流浪太久,遇到人生的重要时刻就必须要寻找文化的回归,表面看在物质上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了精神上的认同,回归了本心。
哈弗SUV在造车这件事情也回归了本心,比合资车企投入了更多的成本,售价却更加良心,也是为了得到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同,大狗就是这样一件优良作品,可以预见,这样的良性发展,会让哈弗成为消费者在SUV领域的第一选择。


西江千户苗寨,一切用美丽回答



在黔东南,苗疆绵延千里,村寨难计其数,但没有任何一个寨子,敢于挑战西江苗寨所独有的骄傲头衔——“千户苗寨”。聚居在西江的苗家有1200多户,人口逾6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千户寨,也是中国最大的苗寨。
历史源远流长也罢,文化底蕴深厚也罢,西江让你最先震撼的,当是千户苗寨整体寨貌的壮观与和谐。
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脚楼群鳞次栉比、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宁静而适意;
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山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寨前寨后,稻田依依。西江,委实一派温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
当你想问被开发成景点的西江还值不值得来?游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说过,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说西江千户苗寨平常,那它就是黔东南一个苗族村寨而已,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极为平常;
说西江千户苗寨不平常,那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苗族村寨的历史和文化,确实不平常。
如果你一定要问西江值不值得来,游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说,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无尊敬地称其为“西江大寨”。西江由于受着山高路险,地势险峻的制约,一直以来闭塞的交通使这里和外界鲜有来往,因而很好地保存、创造和发展了自成体系的苗族文化。于全国乃至世界而言,西江都是一个探索苗文化时不可能忽略的地方。

历史源远流长也罢,文化底蕴深厚也罢,西江让你最先震撼的,当是千户苗寨整体寨貌的壮观与和谐。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脚楼群鳞次栉比、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宁静而适意;
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山谷底蜿蜒穿寨而过;寨前寨后,稻田依依。西江,委实一派温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

西江最能让你所倾倒的,便是它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吊脚楼。房子的框架系槜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有上百根,上千个槜眼。
造房木匠没有文化,不用图纸,仅凭一墨斗墨线,便能使吊脚楼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房子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
苗族建筑,实际上是苗族的一种群体艺术,凝聚了苗族先祖的集体智慧。

之所以建干栏式建筑,一则因为苗族的先祖在迁徙中,所到之处,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蚤蝮蛇,建吊脚楼,以避风险。二则依山而建,筑山而建,能集约土地。宽敞的土地用来造田造土,作为维系整个民族生命的源泉。可以说,雷山苗族建筑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土地集约的典范。

很多人对西江千户苗寨褒贬不一,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关于商业化,
宣传定位给游客塑造了想象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形象:苗家人质朴天然,吊脚楼炊烟袅袅,苗寨应该是坐落在大山里与世无争,世代农作,男耕女织,兴起时载歌载舞,大节小节热闹非凡。
每一个走进千户苗寨的人,都渴望见到原汁原味的古苗寨生活,渴望在民风淳朴的村寨里享受远离尘世的宁静,却发现自己的期望值都被商业街上挨家挨户的酒吧打破,都会有些失落,但这种失落却是没有必要的,地方需要发展,村民需要脱贫,都离不开旅游开发和外来投资,但只要苗家人那颗热忱待人的心不变,我就一样会喜欢这里。

很幸运,在今日今时的西江,我感受到的还是这份热忱,在苗寨的北大门,每天10:30就会有一个上百人的欢迎仪式,在不下雨的时候,台阶上会举行超大规模的拦路酒“高山流水”,这也是我来西江的一大动力,可非常遗憾,从出了高坡云顶之后,晴天就和我们说再见了,每天都雨雾蒙蒙,可真应了“天无三日晴”那句老话。

天气阴冷,但也阻碍不了苗家人的热情,下雨没有取消欢迎仪式,而是移到了风雨长廊,难怪每一个苗寨都有一座风雨桥,就是在雨天时也能有一个欢迎客人的地方。

上百位年轻的苗族姑娘两旁列队,芦笙响起,客人从中间经过,这样超级VIP待遇除了黔东南,别处再无可循之处。

这样的民俗,这样的热忱,这样的村落,哪里还需要去国外感受异域民风,黔东南就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和郎德上寨一样,西江也是有表演的,因为人口多,所以表演的场地和规模都更大了,每天下午2点,在古芦笙场上举行,因为游客较多,如果像想坐好位置,还得早一点到。

不得不说,苗族人能歌善舞是天生的,每一个村民都不怯场,我们不能说苗族没有文字,只是歌舞被用来传承历史、传承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发展了起来。
于是,便诞生出了飞歌、酒歌、古歌、情歌、嘎百福歌,便诞生了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用以传情,用以宣泄、用以怀古、用以互诉衷肠。

“饭养身,歌养心,不会唱歌难做人。”这个观念成为苗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习俗。
西江自古就有就有“歌舞海洋”之美誉,那高亢嘹亮的飞歌、深厚雄浑的酒歌、缠绵婉转的情歌、旋律和谐的嘎百福歌,构成西江歌之海的主旋律。

直到现在,苗族人择偶的标准中,会唱歌,会吹芦笙的男孩依然更受欢迎,表演中也专门呈现了一出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过程,如同选秀节目,苗寨好声音,月黑风高的夜晚,小伙子在姑娘门前歌唱,歌声动人了,才会给小伙子开门。

在郎德上寨已经听过一次的苗族古歌,西江这个气势更加雄浑,人数也更多,因为有了专业人士的编排,所以还出现了不同的声部。

西江苗寨的保留节目叫做《锦鸡舞》,这是苗族为了感恩锦鸡救了祖先生命而创造的舞蹈,在节庆祭祀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祈求民族富足和生活幸福,模仿锦鸡把觉得头饰装扮自己,模仿锦鸡的形态动作,或旋转、或飞舞,围成圆圈,双手向上脚步向前、后退。

入夜,肚子也饿了,到了山顶的一家小店,招呼了老板来,要了一锅两斤重现杀的新鲜酸汤鱼,就着半斤米酒和可乐,两个人在美人靠边吃得不亦乐乎。
米酒大约几度,半斤下肚略微醺,兴致却极好。
出门沿着青石路,穿过两旁琳琅满目的店家,一路踱步至观景台时,抬眼一望,万家灯火从山下的店铺一路蔓延至山顶,空气中飘着阵阵芦笙音,仿佛此时一抬手,就能摘走一粒灯光,而那时我的心里,温暖得不像话。

贵州的冬天黑得早,而村民常忙碌到天黑才回家,苗寨依山坡而修建,回家的路不平坦,为了方便行走在路上,各家各户都会在屋檐下、路边挂一盏油灯,为了节能,时至今日,油灯换成了近四千盏节能观光灯。

风雨桥在夜色中炫彩多姿,白水河两岸的灯光沿着山坡铺向山顶,万千灯火蔚为壮观,整个西江苗寨犹如一幅壮丽的描金画卷。

是时候要走了,留恋这里的山路、吊脚楼、风雨桥、还有热情的米酒和苗歌,我很喜欢西江千户苗寨,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商业化表面之下,它本身的亮点和美好。
就像是哈弗大狗用它的品质和驾乘体验来回答人们对于国产车的质疑,西江也用自己的美丽来回答一切。如果你过于挑剔商业化的表象,那就先三大碗米酒把自己灌醉,也许只有宿醉的方式,才能读懂西江是一个美梦的序言。


丹寨卡拉村,苗家的手工非遗传承地



丹寨和许多苗寨一样,这里地处边远,科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照苗族习俗,所有的女人从七八岁起,就要跟随母亲学习蜡染和鸟笼技艺,等到出嫁时,每人手里都有几套像样的服饰和鸟笼作为陪嫁。
这些技艺里都融汇了苗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他们五千年迁徙的历史的印迹,通过女性伟大的双手一点点传承下去。

从西江所在的雷山县去往丹寨县的盘山路因为泥石流而阻断,我们也只能选择了绕行高速,驾驶着大狗畅快的驰骋着,感受着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澎拜动力,感受着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丝滑,更让人安心的是,哈弗还对大狗的发动机+变速箱的核心部件实行终身质保,所以,小伙伴们,放心开着大狗出去浪吧。

可能还有些小伙伴会觉得大狗的名字有些土,我倒是不觉得,比起很多国产车企取一个洋名字,现在哈弗已经有足够的技术自信,开始摆脱了需要沾“洋气”来抬高自己身价的过程,而大狗也绝对不是一个俗气的名字,它通俗易懂,接地气,非常生活化,比什么“探险者,探路者,探界者,探索者.....”喊起来响亮多了。
当我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时候,大狗这个名字就直接在我脑海中投射了一个场景:午后阳光很好,一群年轻人和一只大狗在草地上跑……它注定会成为我生活中的忠实的伴侣,带领我突破群山阻隔,去往梦想之地。

下了高速不久,就到了目的地--卡拉村。
卡拉ok大家肯定知道,可是卡拉村,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丹寨县卡拉村是全国著名的“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还没接近这个村寨,远远的就能看到山头上立着一只大鸟笼,道路两边的路灯都是鸟笼形状,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

这里的村民全部以编织鸟笼为业,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丹寨县最具特色的民族村,全村居民也都是苗族。

用自动泊车功能把大狗停在了一个宽敞的位置,我们开始了步行参观,寨子里一栋苗家木楼下堆放着很多已编制好的精美鸟笼,一位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女子低头正制作鸟笼,妥妥的吸引了我们们的目光,询问之后,她完全不拒绝我们拍照的请求,还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原来这位苗族姑娘叫王秋,也是这家的女主人。

本来她想我们进屋喝茶,但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我们就让她一边做鸟笼,一边和我们聊天,我们很好奇卡拉村的来历,原来在苗语里,卡拉就是“手艺好”的意识,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鸟笼,用竹子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是卡拉苗族人民的绝活。
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做出来的鸟笼只能供自己观赏或养鸟,收入非常微薄。

交通搞好之后,村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村里也成立了鸟笼协会,王秋还搞起了网上销售,据说她们的鸟笼远销日本以及欧美等地。

如今,鸟笼给卡拉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变化,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客热情和本真天性依旧。
在贵州,如卡拉村这样山高路远的偏僻乡村很多,只要像卡拉一样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就会像“鸟笼西施”一样,用自己的巧手,编织精美鸟笼的同时也编织了她们怡然自得、富裕的生活。

在王秋这里也可以体验简单的鸟笼制作,但说实话对于新手来说还是有些难度,因为鸟笼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现今,卡拉村的鸟笼制作技艺也在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丹寨卡拉村,还能见到的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大名鼎鼎苗家的蜡染,说起来,丹寨县的苗族蜡染制作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史记》上都有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进到村子的另一头,就看了好几家蜡染坊,村民正在家门口收集着刚刚收割的蓝靛草。贵州盛产这种蓝靛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把树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

苗族蜡染工艺流程分为烧蜡、画蜡、染布、蒸煮、漂洗等多个步骤,画蜡是其中最具创造力的一步。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刻上了腊的地方,在染缸里就不会被染上蓝色,之后再把腊加热脱掉,布料上就有了蓝白两种颜色。
但蜡染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蓝底白花的图案,它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苗家人背后的丰富的故事跟文化底蕴。
比如老奶奶背后的那巨幅的窝妥纹,这就有了传说一个姑娘生病了,就拿那个蓝靛草挤出来汁液喝,变成那个药水,喝了病就好了。苗家人也不知道怎么感谢它,所以画在衣服上来穿,祛病除害。

很好奇的发现,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
老奶奶告诉我们,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
这种钢刀是用两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
看似简单的操作,但实际上使用蜡刀绘制图案并不简单,单单是保持蜡迹的均匀,就十分吃力,更不用说是我们所看的那些更为精细繁复的图案了。

最终留在布面上的图纹,就取决于手里的铜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融化的蜡迹。
你可能会和我一样好奇,为什么苗族蜡染只会染蓝底白花,不能多几个颜色吗?后来回家查资料后我才知道,由于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
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蜡染在古代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

随着现代工艺及工具的变化创新,有了熔点更高的替代材料,很多彩色蜡染也开始面世。
如今的传统蜡染,已经成为苗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出色的文化特征。我觉得肯定会有一天,我们对民族文化更加自信时,蜡染这项古来技艺肯定会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被现代社会所认可。

说实话,单纯的手工艺可能对游客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丹寨观光,传承苗家的非遗文化,万达在卡拉村附近还投资建造了一座丹寨万达小镇,里面的住宿条件很好,但价格也都在150元左右,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而每天早上十点,在小镇入口处的尤公广场还有欢迎仪式,会邀请苗族侗族的姑娘小伙前来表演民俗歌舞,虽然没有寨子里那么原生态,但也总算是给非遗传承地丹寨增添了几分活力。

最好的一个节目是侗族大歌,这同样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算是第一次领教了,在这样嘈杂开阔的场地也能直击内心,可想而知,等过几天到了小黄,听那世界最高水平的大歌时,我肯定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芭沙苗寨,武士遗风



走进岜沙,仿佛走进原生态历史的风景。
高原山地的野性、粗犷、苍劲,与苗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交融在一起,古朴、强悍、原始、神秘,在这里,被渲染得轰轰烈烈。
走进岜沙,犹如走进远古的部落生活。
那黝黑、刚毅、沉着、健壮的岜沙汉子,他们的打扮、动作、表情、性格,看上去那样远古,头梳发髻包白底挑花头帕,身着土法染制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腰别砍刀葫芦铁砂袋,肩扛火药枪火铳,习惯于赤脚走路。。。

从江县岜沙苖寨是一个与其他苖寨生活习俗完全不同、充满神秘、颇有武士遗风的地方,一个具有诗意的村庄。
它隐秘在丛林深处,隐匿在远古历史深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一直隐藏得很深很深,以至于在一张中国或贵州地图里,根本找不到它的踪迹。

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拍它的纪录片越来越多,这个名叫岜沙的村庄,在公路修通之后,就有点藏不住了。

走进岜沙,仿佛走进原生态历史的风景。
高原山地的野性、粗犷、苍劲,与苗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交融在一起,古朴、强悍、原始、神秘,在这里,被渲染得轰轰烈烈。

走进岜沙,犹如走进远古的部落生活,气氛都和山下的世界大相径庭。

那黝黑、刚毅、沉着、健壮的岜沙汉子,他们的打扮、动作、表情、性格,看上去那样远古,头梳发髻包白底挑花头帕,身着土法染制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腰别砍刀葫芦铁砂袋,火枪扛在肩上,花袋斜挎背着,酒篓弯刀其它装备整齐挂在裤腰带上;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面色刚毅憨厚,头顶挽着椎髻,缠着条状头巾帕,活脱脱一个战国武士。

尽管是黑苗武士,但芭沙人依然传承了苗族人爱唱歌爱跳舞的习俗,山寨里同样有一处古芦笙堂,在寨门接到了客人便会一路迎往那里。

数十人做好了准备,只听到芦笙母一声亮响,乐器齐鸣,众人皆动,舞会开始。
四个男子在场地中心围成一圈,两人手执芦笙母,一人拿芒筒,一人捧着小芦笙,身体随着节奏摆动。
之外是八名男子围成一圈吹奏小芦笙,边吹边舞,在音乐中步伐一致。
最外圈是十多位女孩,双手握着绣帕或锦带,面露微笑。
男人动作粗犷狂野,展示耕猎内容,跌宕腾挪,刚劲猛健。女人姿态舒曼有致,体现日常生活动作,或晒,或采,或绣,或梳,或织,浆洗缝补,动作优柔。

最后,扛枪的几位男子也被音乐调动起来,随着音乐小幅度自由摇晃。持续几分钟后,停住吹奏放好乐器,各自拿起火枪站出草亭,加入最先站立亭外的枪手队列,分开两腿,摆出对空射杀猛禽的造型和表情,次第扣动扳机,呯——呯——呯,枪声响后,火药味散发开来,青烟不绝。

岜沙人的发型也非常独特,祖先定下规矩,头顶中间一束头发是从娘胎下来就留着的,永远不会剃掉,挽成椎髻,人称为“苗纠纠”,四周的头发则在十四岁开始用镰刀剃去,表示已经成年,再戴上扎成圆圈的白色头帕。
剃头时不用剃刀电剪,而用割草割庄稼的镰刀。只见一岜沙老者弯腰躬身,表情泰然,一掌按在一年青人的头顶“苗纠纠”上,另一手持着明晃晃的镰刀对蹲在地上的年青人头上精耕细作,镰刀过处,兹拉兹拉兹拉的声音,旋即露出白花花的头皮。

年青人一动不动,任凭老者摆弄,剃头过程中不用水或肥皂,纯粹的干刮干剃,年青人都不吭一声,果然这芭沙处处都存着武士遗风。

表演结束,热情的芭沙美女开始向客人敬献米酒,甚至看到顺眼的,还要来个交杯,也让整个会场都沸腾了起来。

芭沙的女孩是非常大方的,她们不像城市姑娘那样扭扭捏捏,只要是看得上眼的,便一定要你喝下她手中的米酒。

表演结束,芭沙的族人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男耕女织,我们也找到了一位寨里的老人聊着芭沙的历史。岜沙人现有2100多人,属黑苖的一个支系,据说是蚩尤第三子的后代。他们的祖先逃难到这里定居,磨难加上信仰,使他们有着独特的习俗。
岜沙人崇拜林木,认为祖先的灵魂就附在树上。因而,生长了几百年以上的珍稀树种,在村里随处可见。
他们的生活大都自给自足,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穿着由自织自染的布料缝制而成的苗族服装:男的穿无领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女的穿着百褶短裙并系着肚兜。
岜沙男人爱武装,出门必带腰刀和猎枪。为尊重他们的习俗,有关部门特批,允许岜沙男人每人有一杆猎枪。

临走之时,和我们一直聊天的老人还专门装填火药为我们鸣枪送别,这在芭沙是贵客才有的礼遇

岜沙的世界,固执地坚守一份朴素简单的生活。他们的欲望,不像现代都市人,搞得很复杂,很物质。岜沙男人的财富就是火枪,酒篓、弯刀、烟管、火药葫芦,有这样几样东西,他们就能快乐。


小黄侗寨,行歌坐月


小黄为什么会这么美,因为景里有歌,歌里有景。

一马平川的小黄坝子,矗立的鼓楼,鳞次节比的侗寨和袅袅炊烟,还有与河水相映成趣青翠苍茫、盘根错节的古榕林。
不管是朝雾迷蒙之时,还是落日溶金之际,你总是不知不觉地融入侗歌里,你无法寻到它起于何处又息于何处。
它从清波上飘来,从炊烟里溢来,是夏蝉在榕枝间长吟,是百鸟在林中鸣啭。
歌声升起来了,伏下去了,飞到油灯下的纺车上,飞到古榕树下的水波尖,又回到侗姑馨香的云鬟里,这天籁之声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使你忘去生死之忧乐。

由小黄、高黄、兴黔三村相聚,以“小黄”命名的侗寨小黄,像一束艳丽的鲜花绽开在从江的高山小盆地里。清一色的干栏式的小木楼一栋接着一栋的簇拥在森林与溪水相间的田野里,形成了一处独具风格的建筑群。

挺立于寨子中央如巨杉般的鼓楼和戏台,不停地展现着侗族文化的奥秘,老是把人们引进无题的境地。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和鼓楼、风雨桥、戏台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侗家人唱大歌、学大歌、教大歌的学堂,从那古色古香的宅楼里我感觉到了侗寨特有的芳香。

吊脚楼是侗家人的居家之所,多为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二、三层结构。皆有宽敞的长廊,设有靠坐,供小憩、接待宾客和侗家人哼着侗歌进行编织、刺绣的场所。

屋顶为双面青瓦覆盖,屋脊和檐边借用石灰抹白。在晨曦或暮色中于远处眺望天穹下与青山碧水融为一体的村寨,那袅袅的炊烟从质朴的黄褐与白色线条中升起,再加上隐约可闻的人畜之声和寨外一层层错落有致的梯田映衬,会给人一种误以为在桃源深处的错觉。

小黄寨内的道路比较狭窄,牲畜也四处散养,对于一台SUV来说,需要非常比较熟练的操控才行,好在大狗有360度影像系统,可以把四周的情况投射中控大屏上,在距离低于100毫米后,还会报警显示,对于新手格外友好,行车可以更游刃有余。

进了寨子,当然先看鼓楼和风雨廊桥,一边慢慢拍照,一边看看村民日常的生活。走到一座小廊桥,有个大叔坐在长椅上玩手机,看到我俩对着桥拍来拍去,就微笑着走了过来,和我们搭讪,介绍了村里的一些情况。

我们问,为什么这里的侗族大歌那么出名,却好像很少人知道呢?
他说最近他们村干部也都在筹划这件事。如果对外宣传多了,游客蜂拥而至,村里的招待设施却跟不上去,会给人很不好的印象。所以这两年,村里陆续盖了不少房子,硬件设施提高了,再做好宣传,希望更多的人到这里旅游。
他问我们对这里有什么建议。这问题可难倒我们了。我说:“其实,我们倒喜欢看不那么热闹,比较原生态的东西。假如这里发展太快了,做得和肇兴一样了,感觉又太商业化了。不过,要是保留现在这个样子,又不是你们所希望的,能不能有个折衷的好办法?”
他听完也是若有所思。

随后,又带着我们在村子里逛了起来。

在侗寨和苗寨,都有手工制作侗锦的传统,人们使用天然原料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防雨又耐脏。

侗家的老人依然喜欢这样古朴传统的织布方法,喜爱穿着自己纺织、印染的“亮布”服饰。

侗族人家生有女儿,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一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织锦,出嫁时家人会给她送一套木制土布机作为嫁妆,让她到夫家给全家人织锦,当了母亲后,又把织锦技艺传给下一代,侗族织锦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带我们参观完了侗锦的制作,大叔又告诉我,在吃完晚饭后的8点左右,在大鼓楼下会有姑娘小伙来唱大歌,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过惊喜,要知道,来小黄最大的期待,就是听大歌了。

早早的吃完晚饭,我静静的坐在鼓楼处兴致浓浓地观赏着侗寨的夜色。一弯新月斜挂天际,微弱的月光更给小黄侗寨增添了一种令人遐想的色调,白天的错落有致的密密麻麻的翘檐楼阁,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墨黑的图案,下午认识的大叔又来了,在鼓楼里升起了篝火,这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

快到8点时,侗族的姑娘也来了,坐在对面的板凳上对我们微笑,然后哼着歌秀着花,夜色越来越美了。

汉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侗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智慧、历史都靠语言和歌声留存下来。小孩子听着歌声长大,歌曲告诉他们生活的道理,侗族的历史。年轻男女三五成群,聚集在鼓楼,用歌声传达情意,寻找自己喜欢的人。

刹那间,对面那位水灵灵的小姑娘大方地一声轻轻的起调后,身边的10多位小姐姐接着同时发音,那优美的旋律瞬间充满了鼓楼,响遍了整个侗寨,如一条小溪潺潺而过。突然间一段女高音从溪流中跃起,一段女低音浮在溪面,彼此相拥相依,欢笑着流向您的心田,然后渐渐地渗下去,渗下去……

在小黄人眼里,“歌养心、饭养身”,唱歌和吃饭一样重要,他们以唱歌唱戏来填补精神上的空白,养成了“以唱歌为荣,以唱歌为乐”的良好习惯。小孩从呀呀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唱歌、教拉牛腿琴、教弹奏琵琶等,一直这样唱、拉、弹到老,代代相传至今,可见小黄侗胞对大歌的炽热之情,难怪自古都管它是“大歌”的发源地。

和别处的侗族相比,小黄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全民性的音乐生活,所有的村民都狂热地迷恋于歌唱,从生到死,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歌喉。在这里,男女老少,人人能唱歌。村里组织的表演队,既有少年、青年歌队,还有老年歌队。

歌是侗家人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它浓缩着整个侗族的文化精髓,既承唱着生命的始终,又诠释着侗家人对待自然和生命的谦恭态度。同时,歌唱也是侗家人表情达意、抒发感情、洞悉心灵的一个载体。 

可能正是因了此故,在歌声中才有了崇尚大自然的清亮和谐之音,如晨鸟之鸣叫、高山之流水、林间之清风,不经意的就沁入人的心脾,直达灵魂深处。这对于前往侗寨的各方游客而言,听侗族大歌将是一次难得的休憩身心之旅,抑或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未可知?

旅居在小黄侗寨中,感受着这里以歌传情,以舞抒怀,以酒为礼的情怀,让人犹在故里;
夜里听着低呤浅唱的侗歌,远处那一座座隐匿在雾霭中的侗寨,就像梦中,今晚只有我和阿ken两个观众,但他们依然唱得这么卖力,每一个音符都可以穿过耳朵传进心里。
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自然和声的合唱形式早已入非遗名录,春之声、蝉之声、侗家儿女之声,在这原生态的侗族村寨里,余音绕梁,声声不息。



肇兴侗寨,遗世而独立的桃花源



翠绿群山间的盆地,夹窝着几百户人家,这个被春晚选中的“美人”
在雾气和炊烟袅袅中被勾勒出棱角,她叫侗寨,生在肇兴。
无论是劳形于案牍,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身心疲惫,想找一个远离喧嚣之处;
还是探求人生真谛,想冲出现代工业文明重重包围,找一个怡然静谧的所在;
肇兴侗寨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没有工业文明留下的嘈杂与遗憾,有的只是山野田园间的宁静与质朴;
没有灯火辉煌的都市繁华,有的只是阑珊处不可复制的美丽。

相对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成名较晚,如果不是央视春晚将它作为分会场,肇兴可能至今仍旧存在于背包客的口口相传之中。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器晚成乃是正道,伴随着午后的阳光,我们驶入了肇兴,公路旁,一片水田,几棵杨柳,清风吹过,稻花香铺面而来,原生态的让人猝不及防。

整个寨子夹于两道高高的山岭之间,山下密密麻麻的房子依山势向里延伸,一眼望不到头,仿佛一条熟睡的巨龙静卧于谷底,一动不动,安泰祥和。

如果小黄是色彩鲜艳的油画,那有着“侗乡第一寨”之称的肇兴更像是色彩微妙、意蕴丰富的工笔画,将黔东南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一镌刻其中。

刚进寨子不久,就在入口处的风雨桥遇到了盛装打扮,准备要唱大歌的侗族姑娘们,笑容灿烂,明艳动人,而她们身上穿的侗锦,戴的银饰,总是能衬托出她们最美的样子。

十点钟,肇兴侗寨的迎宾仪式开始了,“歌声起,山花开,欢迎你到侗寨来,哎克呀嗯克久呀哎,欢迎你到侗寨来,朋友哎,盛装的姑娘为你舞啰,古朴的寨门为你开喂......”这首歌词和旋律回来后都还在脑子里循环了好几天。

除了大歌,侗寨最出名的当然还有鼓楼,尤其成群的鼓楼世间少有。
肇兴有鼓楼五座,依房族而命名:仁、义、礼、智、信。还有花桥5座、戏台5座,五五并列的五大房族
在流水田园的村寨里高高矗立,经久不衰。

鼓楼作为侗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既是侗家人的信仰和向往,又是他们议事和进行节庆活动的文化中心。鼓楼的外形主要是塔状,内部集亭、阁为一体。梁柱上题着诗词联句,周边横木上有民俗、传说、历史等图画。

当然,鼓楼除示警、祭祀、庆典和议事等功用之外,更多的是为当居民提供生活休闲之所。楼内多放置长板凳,平时,各式人等分群而聚,三三两两各行各事。

老人们叼一根长长的旱烟杆,吧哒吧哒悠然自得,将日子抽成一缕缕青烟,而后细细品味。
这里,不仅是景区,更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所。对于到访的客人,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以微笑面对,丝毫不理会背包客们好奇的目光和一路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这种原始、自然的氛围,用我们的话说,原生态十足,大概这就是侗寨特有的味道吧。

鼓楼、戏台和花桥是侗寨不可或缺的三原色,如果少去其中任何一种,侗寨的景致、侗乡的生活便会瞬间黯然失色。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总觉得侗寨里所有的建筑都具有超高的仪式感,鼓楼的壮观与花桥的厚重,侗族大歌的嘹亮,仪式感像是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深藏在每一个侗家人的丝丝脉脉。

这是肇兴最后一座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18.47米,鼓楼整体结构与另外四座大同小异。紧挨鼓楼的是戏台,位于一座三进两层木楼的上层正中间,每年正月初四开始,戏楼上演侗戏,昼夜连演,三日不歇。一个团寨演完下一个团寨接着来,五个团寨轮着演,一直演到元宵。当然,人们最喜欢的剧目是侗族地区流传广泛的“珠郎娘美”、“山郎午妹”等著名侗戏。

侗寨中,有一条类似凤凰古镇的老街,正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街而过,一泓碧水,两排吊脚楼,绿树小桥,茅棚水车。溪水两侧都是侗式的老木屋,水车、茅草篷许是农耕时代的场景,我只觉得黄棕色调与草木溪水的翠绿颜色搭配的特别好,赏心悦目,清心凝神。

行走在侗寨里,我总是被一种淡淡的小确幸包围。因为肇兴侗寨是一个神奇的所在,这里的节奏是慢的,游客可以在寨子里逛、吃、玩,侗族同胞在这里生产生活,大家都悠然自得,平和静好,放佛所有的烦忧与焦虑都被大山阻隔,时间流逝的越来越缓。。。
我如此喜欢肇兴侗寨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哪怕懒散的呆着,也会好自在好开心呢。

与美景美色相伴的时光总是溜得太快,走出老街已近黄昏。一会,暮色渐浓,街灯逐次点亮,远处的鼓楼、戏台和花桥在华灯下火光中渐渐隐匿。一幅幅影影绰绰的粗线条窗花剪影,于皎月之下诗意盎然。夜色隔绝了白日游客的喧嚣,放下行囊,游走街头,店铺虽然依旧开着,但老板们早已不把做生意当回事,也许,他们更清楚这些留宿在寨子里的人们,想听大歌的心情更多于购物,偶有三两微醺之人摇晃着走过街头,也觉得应景,毕竟,所有追求的虚无,不如放下自我之后的一场醉。

月出之时,音乐响起,侗寨的表演开始,人们或坐或站,随意自由,但演员们表演的却是认真有加,他们,白天里可能是售货员、司机、讲解员、农妇,到了夜里,他们摇身一变,登上舞台,用身姿和歌喉,诠释着侗族文化的美丽。

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以敬畏来崇拜自然、以微笑来回答苦难、以热忱来面对陌生、以平静来彰显传统”的侗寨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座侗寨一首歌,
说不尽道不完的淳朴风情,听不全看不满的无穷风光
如你也在寻那遗世独立的桃花源,肇兴,等着你来。



排莫村,奔赴一场苗年的狂欢



黔东南的贫困县很多,但也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保留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带来全国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鼓楼下、风雨桥上,快乐的力量给予了他们轻物质重精神的生活选择,面对穷山恶水,他们依然载歌载舞,庆祝着一年两百多个节日,似乎他们的幸福感从来与物质无关。
如果坚定了去黔东南的决心,便要寻一个最佳时机,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11月的苗年了,这是整个黔东南最重要的节日,3天的时间里,山寨里的大街小巷成为了数万人的狂欢胜地,美食、舞蹈、斗鸡、斗牛、这是对于新年的庆祝,却又是一场打破了界限感的歇斯底里的狂欢。

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节日中,苗族的“苗年”是一个集纪年性、祭祀性为一体的节日,自古就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日。
但因为群山阻隔,村寨之间交通联络不多,所以各个村寨过苗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在丹寨县城时,我们就打听到了大山深处的排莫村和排月村会在近期过苗年,我们当然绝对不要错过。

两个村子距离丹寨县都有100公里左右,一南一北,山路崎岖难行,我们也降低了车速以保证安全,其实在车辆安全设计上,哈弗也在大狗身上花了很多心思,车身高强度钢达到了70%左右,并且还配备“不等厚”钢板TRB,车门采用“一体式”热冲压形成。在“乘员安全”、“车辆安全”、“行车安全”三大方面,能够满足NCPA五星安全等级,以及北美IIHS Good安全等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防范于未然,大狗配备的疲劳提醒、防碰撞刹车、车道保持、陡坡缓降,都是我们在长途旅行中非常实用的配置,可以说14万出头的大狗马犬版本比20多万的合资SUV操的心还多。

毕竟,大狗是要陪伴我们一辈子的好伙伴,必须要给我们最踏实的安全感。

丹寨苗族蜡染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又以排莫村最为有名。
而今天的苗年举办的地点,就正好在排莫村。
村庄建在山头上,几十户人家的样子。大多数木楼很破旧,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也有个别几栋是新建的。如今的木楼与时俱进,底层普遍使用了砖头做为维护材料,目的是防火防潮。

因为过苗年的人多,在路上堵了2小时才驶近了寨子的大门,一个在青山包围中的传奇小山村。谁能想到这里竟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更是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方之一。

过了寨门,路上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了,恰好路旁有一个不太宽裕的空位,但又不敢再往前行,这时候大狗的自动泊车功能就派上了用场,顺利的停好车,我们也跟随人群去往寨子深处的广场。

苗年,是苗族人民的专属节日,它的隆重和参与度远远高于我们过新年,在过苗年期间,苗族人民会身着苗家盛装,佩戴起平日很少戴的苗营头饰,千余个银晃晃的头花和闪闪发光的银饰片组成了苗年特有的“银海”。然后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用来庆祝,如:跳芦笙、斗牛、斗鸟、斗鸡、赛歌。

跳芦笙就是有人领吹芦笙,有人跟着芦笙旋律跳舞。吹笙者手持芦笙,一人领头,领头人吹奏着轻快的节奏,然后其它吹笙者尾随其后,步调一致走成圆圈,场面非常壮观。

现场不只是有苗族的参与,还有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多个民族参与,每个民族的服饰也不尽相同,语言也各自不同,但音乐节奏就是最好的指挥棒,大家毫无界限感的跳到了一起。

面对陌生人的镜头,她们也毫无芥蒂,总是会主动露出微笑

载歌载舞,无比热闹与欢腾,那精致的苗族服饰和苗家特有的非遗展演,场面可谓无比壮观。

虽然平时有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每到苗年,他们都要从外地回到家乡过这个节日,返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春节,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苗年时能够为年轻人之间提供见面和了解的平台,在这个节日有很多姑娘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苗族姑娘性格爽朗,长得也特别水灵,而且还心灵手巧,如果有还没结婚的小伙伴,大可以趁苗年时到苗寨了,这里没有套路,不养添狗,看上哪个就主动搭讪,没准你下半辈子的幸福就藏在某个苗寨里。

正对着一个苗族姑娘拍照,突然有人在背后拉我衣角,回头一看是个小姑娘:“哥哥,是不是想约我的姐姐?我都口渴了,给我买瓶可乐,我好去告诉我的姐姐。”
“我家里有姐姐了,但我还是可以给你买可乐,喝了可乐让我给你拍一张”。我总是这样回应着,而那些有意的年轻小伙随身都带着零食的来讨好这些“卖姐姐”的小朋友们。
在这样的节日活动上,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可以买到平日吃不到的零食和玩具。

苗年的民俗活动有很多,其中人气最高的是斗牛,因为这项活动持续时间长,只有在苗年的时候才能看到,与西方的斗牛不同,苗族的斗牛并不是人与牛的决斗,而是牛与牛之间的决斗,而且点到为止,哪方先逃跑就算哪方输。因为也被誉为“东方文明式斗牛。”

当地苗族民众将家中的斗牛牵到比赛场地集合,这些“斗牛”都是村民们家里驯养的擅长搏斗的水牛。赛前,先由活动组织方对参赛水牛进行编号,随后水牛按编号配对,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比赛,热闹非凡。

作为蚩尤的后代,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那为什么苗族会有斗牛这个习俗呢?据说是来源于一个古老传说,有一处苗寨遭水灾,洪水长时间不退,直到有两头水牛在被洪水淹没的岸边打架,大水即消,当年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所以苗族人就把牛打架视作了一个好的兆头。

苗家人都是爱牛的,为了不让牛受伤,比赛都是点到为止,但牛脾气上来了,就不愿意退场,这时候就会有一大群苗族小伙冲上去,奋力的拉住牛脚,让两头牛分开。

不同的牛代表着不同的村寨,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为全村寨带来荣誉,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所以一头好的斗牛往往被视为全村寨的财富。

除了斗牛,苗家人还喜欢斗鸟,因为苗人有养画眉的习惯,几乎家家都养,最爱能歌善斗的鸟,所以苗年相聚时,大家都要互相比比,这也成了苗族同胞的传统习俗,现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两只公画眉相遇,先是鸟毛倒竖,鸣叫挑衅,接着就是你死我活的决斗,像两个功夫大师,闪转腾挪、叮咬、扑抓等招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多轮战斗后,好斗且耐力强的才能夺冠。


离开苗寨前,我拍下来一张张笑脸,来作为这次黔东南之行的表情标注。开着大狗从川西走到黔东南,旅行那么多年,毫无疑问,这是最尽兴的一次,车改变了我的旅行方式,也改变我对生活的理解,我太爱这种在天地自由驰骋,放浪形骸的流浪。
如果有一天你也想来一次更自由更宽广的旅行,那也请带好你的大狗,一起出发。


结束语



北京时间,凌晨三点,
刚写完游记的我还是一点睡意都找不回来,脑海里还是那些歌舞声中快乐的身影。
那里的山很多,那里的人很美,每一个画面都能让我端一杯酒静静发呆,
驾驶着哈弗大狗穿越着丛山峻岭,从一座座苗寨走到了另一座座侗寨,一群孩子就这么跑进了夕阳,那笑声最能拂过心灵,留下印迹。
这里没有灯火辉煌的都市繁华,有的只是阑珊处不可复制的美丽,坐下来,感知舞蹈和歌喉的艺术力量,但最温暖人心的,还是那热情淳朴而没有界限感的待人接物,有的只是笑脸和原本就应该普世存在的人文光怀。

突破界限感,让无惧地形的哈弗大狗带着我在山丘驰骋,这里有清澈撩人的河流可洗净身体的风尘、有天籁般动人的歌声可抚慰心灵的疲惫。

在那一座座寨门,青色长衫的男人们吹响了各种竹乐打起了铜鼓,挂满银饰的姑娘们举起牛角和酒碗跳起了摆手舞。
不再有界限感,人们之间传递着欢乐的气息,一起唱起来吧,忘掉那病态的拘束,一起跳起来吧,共同享受这云贵高原热烈的温暖时光!



2020-11-30发布 阅读量3.5万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景点
  • 美食
  • 行程
  • 文章
  • 问答
  • 玩法
18
5
8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多彩贵州9日游贵阳遵义茅台镇织金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大小七孔中国天眼
多彩贵州9日游自由行贵阳遵义茅台镇织金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大小七孔中国天眼这篇

M46****5103.2千4

好一幅水墨画:荔波樟江,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德天跨国大瀑布
对多数人来说,旅行就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我们也一样,初冬时节奔向西南,来到贵州和广西,纵情山水间,

悠然见五山1.1万25

雷公山上山水美
贵州雷山县境内的

M37****25891.6万18

游凯里苗寨 享文旅嘉途
说到贵州的苗寨,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窝窝volia3.8万14

超详细,手把手带你玩转西江千户苗寨

莎拉善7.6千13

A62-027.拖妻带女国内游之2019年暑假贵州游(D5-6)
D5(2019年8月8日)A.贵阳花果园中央商务区餐馆早餐。B.贵阳—镇远。C.镇远

doudou_hu5.4千11

林城---贵州
快到年底了,每年至少一次的旅游计划实现了吗?每次说到这个问题好多人都会说没有时间去玩

倩菇娘5.2千11

冬日暖阳里,赴西江听一曲乐章
清晨,伴随着一声声鸡鸣狗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在沉梦中醒来,阳光洒满山间,户户相通

飞飞胥同学4.8千11

最美多彩贵州,领略西江千户苗寨的无限魅力!
序言贵州 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太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值得去探索,从 重庆 坐动车过

旅行摄影师冉静2.8万13

西江千户苗寨怎么玩,告诉你3个亮点,让你不虚此行
在哪儿可以体验正宗的苗族生活呢?如果你这么问,我想很多人第一想到的答案都是位于黔东南

老黄带你去旅游3.6万11

冬日里的温暖| 西江千户苗寨
一直心念念的地方总是会再去的。这是我第二次冬季里来西江了,上一次来这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在观景台一览千

北小欧6.4千11

初识西江千户苗寨,寻找别样苗家风情~
关于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喜欢旅行的人来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只要是想去的地方就一定

Spring小小雪1.7千1

西江千户苗寨 | 记冬日里表演穿苗服吃长桌宴喝高山流水的日子
【壹·缘起】西江千户苗寨,我已经想去很久了。大概是2015年左右,那时候刚开始热衷于

左左xians6.1万12

黔南行
贵州已经走过三次,但是位于黔南的有贵州旅游名片之一的荔波小七孔一直没去。其实去荔波的

小鱼力夫6.1千12

2018年国庆节贵州行
贵州行之完美计划书想了N多年的贵州了,2018年的国庆节决定去,攻略做了快一个月,最

qtrqqcl1.1千0

踏入贵州的6天5晚——一睹这人间天堂的美

无告白2.6千1

贵州扶贫行
广州—荔波—凯里—都匀—广州8天二人贵州黔东南扶贫行

红尘一族5.4千9

摄影之约-----------贵州雷山乌东苗寨

M29****87364.7千10

11月的错峰之行,多彩贵州
之前,一直没有怎么关注过贵州,总觉得祖国的西南面,最瑰丽的是九寨沟;吃嘛嘛香的是四川

舞月流云3.4千6

黔东南黄果树荔波西江苗寨3人跟团游

yuanxu_3338.4千13

肇兴侗寨堂安梯田高铁神仙堂客栈2.5天游
11月15日下午,我们一家几口人去广州南站做高铁去贵州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大家好!我叫

周岸威6.1千20

微雨黔东南
一路风尘仆仆赶到镇远,已是华灯初上,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使得古镇的夜景有种凄美的感觉。温度比之前低了许

海豚9911223.8千8

吃美食,看表演,在世界最大的苗寨中过新年是怎样的体验?
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说到新年,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农历的大年初一,毕竟工作

旅游狂魔夏夏夏5.7千12

七月游览黔山万水,见识亦刚亦柔的贵州
盛夏七月,家人放了暑假,我们又开启了一年之中时间最长的家庭出游。这次去的

冰火传奇3.1千1

西江千户苗寨,藏在大山深处的千年苗寨
【 西江千户苗寨概览】俯瞰西江风雨桥吊脚楼西江夜色苗寨迎宾在西江千户苗寨,每天在门口

背包客nic6.4万11

梦幻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 珍惜所有的遇见的九色贵州
  黔东南 ,一直是 贵州 最美也是带着些神秘感的地方,因为这里是苗族、侗族、土家族

四野无人121.6万12

长桌宴串寨酒,打糍粑做蜡染,跳芦笙看巡游,我在苗寨过非遗苗年
苗族的年,类似我们的春节,打糍粑、吃年饭、穿新衣、走亲访友;但苗年特别的是,过年并不

行者老湖5.0千11

踏入贵州的6天5晚——一睹这人间天堂的美
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近段时间,很火爆的一封辞职信。而我,却刚好处于转换工

醉梦n人生3230

(贵州旅游美食攻略)遥望黔东南的壮美尽情苗乡风情——难忘六日贵州之行
我们翻山越岭,只为目睹你的容颜。

爱旅行的小霞12.1万23

成功避开暑假人流的贵州5日精华游
女儿今年高考结束,有个悠长假期,已经去过日本北海道,北京。因为大学新生宿舍装修,突然得知要10月才能开

水电费ee6.5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