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旅游:从美国华盛顿到费城行(图)上
行程天数
10天
和谁出行
夫妻
今天欣喜的看到中美同意举办“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的好消息,不由得让我回想起北美洲之旅中一段美国东西海岸游的行程。2015年11月19日美国西部时间10:50,记者随“美国东西海岸赏名城风采”旅游团离开下榻的拉斯维加斯Arizona Tharlies酒店,途中经到拉斯维加斯奥特莱斯购物后前往拉斯维加斯国际机场,从这里将乘美国2755内陆航班前往东部城市的美国首都华盛顿进行东海岸之旅。
团队离开拉斯(摄影:王珏)
2015年11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02:15,团队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飞行,顺利飞抵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前来接机的地接导游李琦是个来自河南开封的小伙子,由于飞机延误,致使他从纽约赶来后,已经在机场待了好几个小时,因此看上去他极其疲惫。他告诉大家,这里的时差不仅又比西部延后了三小时。而且,当天注定是很辛苦的一天,因为抵达酒店后大家只能睡上五个小时左右,就得开始华盛顿之旅。
下榻的华盛顿酒店(摄影:冯赣勇)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心脏”,是为了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与美国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感觉这里的政治气息较浓。
华盛顿郊外景色(摄影:冯赣勇)
华盛顿历史上曾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7世纪初欧洲移民在此建立烟草种植园。1789年华盛顿决定在此建都。整个市区呈正四边形,布局匀称,视野开阔。全市的建筑物都不超过华盛顿纪念碑的高度,市中心的国会大厦是全城最高的大楼,也不过只有八层楼。全城几乎没有工厂,因而环境异常整洁,当地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公职人员,其他的基本都从事文化、商业、娱乐及旅游业的工作。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摄影:冯赣勇)
当日美国西部时间09:30,记者一行离开下榻的华盛顿Comfort INN酒店,首先驱车来到著名的林肯纪念堂瞻仰。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
林肯纪念堂留影(摄影:王珏)
纪念堂矗立在华盛顿一块相对独立、直径约400米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地表以上是将近5米高的花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纪念堂高约18.3米,加上基石,纪念堂有23米多高。纪念堂柱廊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57米,是一个长方形建筑。
导游李琦介绍景点(摄影:冯赣勇)
纪念堂东门外,宽阔的石阶层层递进,将数不尽的游人引入圣洁的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径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颇有希腊巴台农神庙的风格,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廊柱上端护栏上刻着48个州的名字。在纪念堂正面的一条长长的碧水池的远端,是著名的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前的两侧分别为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纪念地。整座纪念堂周边的环境庄重、典雅与秀美交相辉映。
远眺华盛顿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登上层层石阶来到高高的纪念堂前,进入纪念堂仰望,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堂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这座林肯坐像是由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ChesterFrench)创作的。
林肯坐像(摄影:冯赣勇)
仔细瞩目观林肯坐像非常传神,林肯的目光穿过大门,注视倒影池对面凌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此间寓意无穷,足可令人咀嚼。这尊雕像很大,如果按这个比例改成立像,雕像高度将达28英尺(约8.53米)。雕像由28块石头雕成后拼接而成,看上去浑然一体。这是根据雕刻家提供的放样,再由石刻家皮奇里面利(Piccirilli)两兄弟花了4年多时间雕刻的。整个雕像的估算为88400美元。
林肯纪念堂石柱(摄影:冯赣勇)
林肯汉白玉雕像后的墙壁上方铭刻着4行大字: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展堂南北两边石壁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墙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纪念堂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全文稍长一些。第二次就职演说气势磅礴,充满情感。
纪念堂前遇摄制组(摄影:王珏)
林肯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纪念堂气氛庄严,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瞻仰。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
越战美国士兵雕像(摄影:冯赣勇)
从纪念堂下来首先来到位于左侧的越战纪念墙。越战(1961-1975年),是以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为一方、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南越民族阵线之间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最后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南越、美国撤出越南而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给北越大量政治、外交、经济、战争物资及军事方面的支持。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为了忘却的纪念,1982年美国国会决定建造越战纪念碑,经费与韩战纪念碑一样,由私人募捐。
参观越战纪念地(摄影:冯赣勇)
这里采用了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时年21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方案,当时她在1400多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她的方案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砌3米多高的黑色花岗石墙体,两端从地下往高升起,在中间交会于地面。花岗石刻有越战中阵亡的58132名战士的名字。在纪念墙外还有一座三位满身戎装的美军士兵,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前方,好像是为这里纪念墙上,因这场战争牺牲的英灵们进行守护。
越战纪念地景区(摄影:冯赣勇)
游人们参观这堵墙壁,有如在翻阅一册历史书,用林璎自己的话:“(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处再次相会。”她设计的理念是:是人、而不是政治,接受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主宰自己回归光明。因此整个设计对这次战争没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纪念墙处的一家人(摄影:冯赣勇)
记者在这里参观时,看到有一家人,年长的好像是爷爷一辈儿的,带领着几个孩子在用纸拓贴墙上阵亡者的名字,可能牺牲者是他们的亲人,拓下家人的名字或是为了纪念。战争是残酷的,这里的牺牲者,如果他们在天之灵有知,后人还在惦念着他们,也许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朝鲜战争纪念地(摄影:冯赣勇)
离开越战墙来到对面不远处另一端的韩战纪念处。韩战(1950—1953),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进入朝鲜。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提案,成立以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
纪念地的墙壁(摄影:冯赣勇)
当时,除了韩国外,有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16个国家派军队参战。美国派出三分之一陆军、五分之一空军、二分之一海军投入战争。10月19日,中国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战争打了近三年,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最后仍以三八线为界,分南北朝鲜而治。
纪念地通讯兵(摄影:冯赣勇)
记者在韩战纪念地看到,这里有19个美国大兵的塑像。他们头戴钢盔、身披风雨衣,组成散兵线,在泥泞的土地上艰难前进。表情复杂,样子疲惫、无奈、害怕、恐惧、警惕.......,让人感到了战争的残酷气氛。朝鲜战争用美国人的话说,他们是去为一个不认识、从未见过面的民族打仗,结果以五万多官兵的阵亡和伤兵以及近千万的代价在板门店签署协议。
纪念地留影(摄影:王珏)
对于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是他们最不愿意提起的回忆之一,这也是他们把朝鲜战争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名字由来。在这场战争,中美两国军队和联合国军到底损失了多少呢?纪念地的几块花岗岩上刻有如下数字:死亡是U.S.A54246、U.N.628833;失踪是U.S.A8177、U.N.470267。
两处纪念地周边景色(摄影:冯赣勇)
同行的团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退休干部罗友琳先生,参观后感触颇深,他在自己的微信中写道:“在林肯纪念堂两侧的竟然是美国人精心设计的两片韩战与越战,(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的墓园。为什么这两场战争会给美国历史留下如此永远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呢?在我的眼中,因为它都与我们中国人有关。在此前美国历经的战争中,他们总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尤其是二战。由此也戴上了世界“老大”的桂冠。然而,唯独这两场战争,煞了它的威风,灭了它的锐气,沉重的代价使它不得不这样去做,否则无法向历史、向人民交代。”
罗友琳看拍图(摄影:冯赣勇)
“我从墓园缓缓走过,此刻我是两种心情同在。一种是,我骄傲、自豪。因为是中国人打痛了他,打怕了他,让他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韩战”,我们之间是面对面的博杀。“越战”,我们扮演的是“隐形杀手”的角色,功不可没,它“心知肚明”;另一种是,我怜悯、惋惜。因为战争是不人道的。美国人为此有多少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子女。望着那些前来凭吊的人们,我思绪万千,但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那就是以此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图文:冯赣勇)
推荐阅读
啟明視角3.2万22
bigk2.6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