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爱——2016年1月柬埔寨6日4晚自由行
出发时间
1月
行程天数
5天
人均花费
6.0千
和谁出行
亲子
柬埔寨之行缘于偶然间看到台湾知名美学家蒋勋的一个公开课视频——《吴哥窟之美》,然后就被圈粉了,被吴哥窟圈粉,也被蒋勋圈粉。蒋勋在视频里非常全面而细致地讲解了包括吴哥文化的历史(如高棉名称的来历,高棉族、扶南国、真腊王朝、柬埔寨国家与古代中国的关系,吴哥城是怎么被遗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等等),印度教的主要神灵及蛇、象、猴、牛等多种动物图腾,吴哥窟建筑及雕刻的材料、宗教主题与艺术特点等等等等。所有的繁冗错综、旁枝末节,都被蒋勋归拢梳理得井井有条,化为他的娓娓道来。蒋勋的声音非常舒服,非常治愈,声如碧波清澈明朗,林青霞曾称“蒋勋的声音是入梦的良方”,实名羡慕那些现场听他讲课的观众。视频时间比较长,但真的非常值得一看。
蒋勋还著有《吴哥之美》一书,这本书是十几年前他在吴哥旅行时,边游历边写给爱人林怀民的信,后来整理集结出版成书的。这本书分为六大部分,结构上是依吴哥窟各景点的地理方位,按顺序做的章节划分。全书以信件的方式、文学的笔触、深邃的个人思考来呈现吴哥之美,优美的文字配以吴哥窟真实的照片,充分展现了作者眼中的吴哥。蒋勋所描述的吴哥之美,是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美,是痛苦与微笑相结合的美。
神秘又荒芜,毁灭又永恒,吴哥窟完全符合我这个伪文艺中年对景点的无限憧(冲)憬(动)和遐(瞎)想。尽管事先已阅览过不少有关吴哥窟的照片和资料,但当我站到真实的她面前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差点出窍!那些看过的照片和资料瞬间显得苍白无力,任何书面的、影像的、文字的、立体的东西都抵不过亲身走一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灵魂去呼吸。
感性过后,还是先回归理性,理一理这次自由行的脉络。
我购买了携程的往返机票+酒店套餐:3770元/成人,另外柬埔寨当地采用包车形式,三大一小(我们一家三口和我表弟),包车费用共USD115(四天行程,包括接送机,每天冰水供应,停车费,过路费,汽油费等一切杂费),吴哥窟三日券:40美元/人(当时的价格,现在貌似涨价了),柬埔寨电子签证费33美元/人。电子签证在柬埔寨官网上申请,很简单,三个工作日即可出签,把电子签证打印出来,贴在自己的护照上即可。再加上用餐等一些杂费,人均6000元左右。
行前临时抱佛脚:
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简称柬埔寨(Cambodia),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泰国湾。柬埔寨古称高棉,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9-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9月被日本侵占,1953年11月9日宣布独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去吴哥窟之前,需要好好补补课。我们概念中的“窟”,通常是沿着山崖峭壁开凿的一系列洞窟,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或塑有精美佛像。而吴哥窟实际上不是一个“窟”,而是一个建筑群。我们经常在明信片上见到的Angkor Thom俗称“大吴哥”,Angkor Wat俗称“小吴哥”,Thom“坟墓”意味着这里不仅是寺庙更是千年前王族墓地所在,Wat是指僧人居住修行的寺庙。
广义上的吴哥窟是对吴哥古迹群的统称,坐落于暹粒市区北部约6公里处,这里曾是古高棉王国的首都。在吴哥王朝(公元802-1432年)期间,高棉人大兴土木,兴建了大量的宫殿与寺庙,吴哥逐渐成为整个王国的社会与精神中心。后来泰国人入侵,高棉人被迫遗弃吴哥迁都金边,从此吴哥的辉煌逐渐被丛林所掩盖。
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重新“发现”了吴哥,这一伟大的历史古迹才闻名世界。此后,吴哥窟的清理、修复工作便一直在进行。虽然经历了丛林侵蚀、坍塌、文物被盗以及红色高棉时期的中断,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至今仍远未完成。
狭义的吴哥窟指的是吴哥寺(Angkor Wat),即“小吴哥”, 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作为柬埔寨的标志被印在国旗上。它规模宏大、完美对称、浮雕精美,体现了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东南亚国家都是信奉佛教的。其实在1000多年前,东南亚大陆上信奉着印度教,后来才逐渐被佛教所替代。吴哥王朝恰好见证了这一场宗教的更迭,吴哥文明最重要的两大古迹——吴哥寺和巴戎寺就分别是印度教和佛教的代表作。
吴哥文明其实是多种文明的融合,最开始兴建时走的印度教风格,崇奉湿婆、毗湿奴等印度教诸神,到12世纪下半叶,当时的国王开始信奉大乘佛教,佛教寺庙也应运而建。后来,最初的印度教又压过佛教的风头,很多佛教寺庙在修建过程中又改回印度教寺庙的风格,两种浓厚的宗教色彩糅合在一起,竟毫无违和感。
提起印度教,就需要了解一些印度神和印度神话的来龙去脉。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也称三相神,指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与湿婆(Shiva)。
梵天是创造之神,也称创世之神,宇宙之主;
毗湿奴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之神,也称维护之神;
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之神(鬼眼王),也称毁灭之神。
这三大神皆能自由变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诸神祇中处于最顶端的地位。
在印度教的神话中,神仙们主要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因陀罗领导的天神(Deva),也就是自诩正统的神仙,还有一个就是比较好战的阿修罗(Asura)。两大种族互相敌对,经常发生争斗。
搅动乳海(Samudra manthan,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是印度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天神和阿修罗为了获得不死甘露(Amrita)而共同搅动乳海的故事,述说了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纠葛,也展示了天神贪婪的一面。
传说有一天因陀罗无意间得罪了大神湿婆,受到湿婆的诅咒,使得天神的力量逐渐衰弱,而湿婆本身也无法解除诅咒,最后是毗湿奴大神给因陀罗出了个主意:由天神和阿修罗联手,找到不死甘露,条件是跟阿修罗平分甘露。这样不仅可以解除危机,还可以从此长生不死(天神本身并不能长生不死)。而阿修罗也想长生不死,就同意和天神合作,在毗湿奴的协调下,就连湿婆也同意帮忙,于是众神魔就开始了浩大的搅动乳海的工程。
为什么找不死甘露要搅动乳海呢?这就要先说说乳海是什么了,乳海就是印度神话中由乳汁组成的大海,世界、宇宙甚至众神等,都是由乳海中孕育诞生的,可以说乳海就是一切物质诞生的本源。所以搅动乳海能产生各种宝物和生灵,应有尽有,而这种工程自然也不是随便拿个小棍划拉划拉就行的。毗湿奴让众神魔把各种草药投入乳海,拔了一座叫曼荼罗(Mount Mandara)的大山用作搅海的杵,用那迦(Naga)蛇族的首领蛇神婆苏吉(Vasuki)充当捆住杵的绳索。但是曼荼罗山一插入大海就沉底,于是毗湿奴化为他的第二个化身海龟库尔马(Kurma),沉入海底以龟背支撑曼荼罗山。
阿修罗族要求拉婆苏吉蛇头的一侧,而天神一族在毗湿奴的授意下,同意拉蛇尾的一侧。毗湿奴的“偏心”在此体现无疑——当婆苏吉身体被绞紧时,蛇口吐出毒烟,把阿修罗们熏个半死。但蛇尾在空中挥舞,却形成香云,时有甘雨撒落,因此天神们的工作轻松愉快——当然,这也是阿修罗咎由自取,毗湿奴深知他们多疑,一开始是建议阿修罗拉蛇尾的。如此这般阿修罗和天神们交替拉动蛇身,带动曼荼罗山旋转,从而搅动乳海。
毗湿奴坐镇山顶护持众神,就这样一直持续搅动了数百年,最后不仅搅出了手持不死甘露的医神,还顺便搅出了谷酒女神、吉祥天女等天神,以及各种法宝。尤其是吉祥天女,最后还成了毗湿奴的老婆!要说这乳海能搅出宝物也就算了,连老婆也能搅拌出来,真是神奇无比。
搅拌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意外,充当绳索的蛇神婆苏吉压力山大,忍不住吐出一口足以毁灭世界的毒液。幸好湿婆发威一口吞了毒液,脖子都被毒青了,因此湿婆得了个外号叫青喉者。
由于众神分赃不均,引起了阿修罗的不满,他们趁机抢走了不死甘露,毗湿奴见状化身为美女,用尬舞吸引了阿修罗们,趁机又夺回了不死甘露。
这个剧情可谓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三大主神中的维护神毗湿奴亲自操盘,并动用了化身巨龟,破坏神湿婆当仁不让吞下毒液拯救苍生,创造神梵天旁敲侧击指点众神。阿修罗辛苦了数百年,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自然愤怒无比要和天神开战,但天神喝到不死甘露恢复了神力,阿修罗不是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到头来阿修罗被众神算计,结局还是比较悲催的。
天神在这场无妄之灾中一度束手无策,曾经很强悍的因陀罗颜面扫地。阿修罗短暂地达到权力顶峰,在大小天神们的阳谋、欺骗和美人计下又被打回原型,仅有罗睺(卡拉)的头和手臂获得永生。太阳和月亮则因为告密遭到罗睺(卡拉)永久的追踪和报复。
在“搅动乳海”的过程中,神魔力量的来回拉扯是一种动态平衡,这个拉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运动的世界。神话中的天神和阿修罗代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对与错,而人性本身就是在善恶、对错之间徘徊、纠结。
“搅动乳海”这个史诗故事是吴哥文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吴哥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在吴哥窟中有大量体现。吴哥王朝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但在他兴建的大吴哥城、圣剑寺的入口石桥都采用了天神和阿修罗拉拽七头蛇的石雕装饰。在崇拜毗湿奴的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兴建的吴哥寺中,更是有数十米篇幅的浮雕洋洋洒洒地讲述了“搅动乳海”的故事,吴哥寺的路拦也采用了七头蛇装饰,这个符号在吴哥的建筑中被大量运用,几乎随处可见。
这里既然提到了吴哥王朝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王,那就顺便充实一下这两位国王的形象。
“太阳护卫神”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2-1150在位),柬埔寨三神王之二(另两位是苏耶跋摩一世和下面要讲到的阇耶跋摩七世),雄心勃勃,好战成性。本为王室旁系,趁内乱杀王自立,在肃清内部敌手后向南进军,结束了阇耶跋摩六世篡位以来的分裂局面。与占婆、安南、泰人、孟人等诸邻开战,虽互有胜败,仍大大扩张了国家领土。他同宋朝保持友好关系,多次遣使朝贡。对内恢复生产,并大兴土木,开始修建吴哥寺(即“小吴哥”),从1112年到1201年方修建完成。然多年战争加之庞大的建筑计划过度消耗了国力,为之后近半个世纪的王朝衰落埋下伏笔。苏耶跋摩二世统治留下的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吴哥寺,但这座寺庙直到他死后半个世纪方才完工。
阇耶跋摩七世(JAYAVERMAN II,执政时期1181-1201年),现在普遍认为他是现代柬埔寨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他眼见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为了江山社稷与千秋大业,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国兴盛之大旗,终于还是登上了帝王台。
阇耶跋摩七世执政时期,他以帝王的谋略与胆识,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吴哥城的巴戎寺中建有49座四面佛巨塔,再加上大吴哥城5座城门上的四面佛,共计54座,它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 个省份,阇耶跋摩七世在任期间是高棉王国疆域最广阔的时期。
阇耶跋摩七世登基后,因旧都遭战火毁坏,他着手新建了大吴哥城;为母亲建造了塔布笼寺;为父亲修造了圣剑寺;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槃寺;为自己重整了巴戎寺,闻名世界的 “高棉的微笑”就是以他的面容为原型。
在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宗为大乘佛教,这种改变被他赫然昭示于巴戎寺中——莲花、四面佛像等佛教元素成为巴戎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争斗与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
在参观吴哥窟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建议要去做,那就是观看蒋勋的《吴哥窟之美》教学视频和阅读他的《吴哥之美》一书,对吴哥窟的前世今生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如果还有兴趣的话,墙裂推荐从网上下载《走遍全球——柬埔寨和吴哥寺》和《柬埔寨——五月盛放》,这两份读物从游客的角度非常详细地列举了各个值得细细观摩的微妙之处及相关的历史信息,不妨随身带上这两份读物,在游览的时候一一对应地寻找藏在吴哥窟角角落落的神秘惊喜。
Day 1 上海—柬埔寨
Ready? Go!
这年冬季,上海前所未有的冷,据说有一股寒潮大BOSS来袭,极限温度达到零下七、八度,好多人家的水管都冻裂了。好巧不巧,最冷的那几天正是我们在柬埔寨的时候,受这波全球寒潮的影响,处于热带的柬埔寨反而少见地气候温和,最高温度在26度到30度之间徘徊,虽然阳光还是很晒,但已经算是很舒适的天气了。而等我们返回上海以后,寒潮的影响减弱,柬埔寨的气温又开始直线上升,往35、36度冲击。这么会挑日子,实在是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的英明神武。
一早起来拉一波仇恨先,这边阳光独好:
去过吴哥窟的都知道,游览分小圈、大圈和外圈(见下图)。而实际上司机在带我们转圈的时候也并非完全按照这种圈圈来走,除了外圈因为距离比较远,与中心区域没有什么交集,小圈和大圈就并不是区分得那么严格了,反正把我要去的那些寺庙告诉司机,让他自由安排,只要那几个重要的寺庙都圈到即可。
于是,我们的第一站被拉到了圣剑寺(Preah Khan Temple)。
圣剑寺是一座建于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时期的主要庙宇,它紧邻大吴哥城东北方,相传阇耶跋摩七世与暹罗军作战取得胜利,为了纪念此次胜利而修建了圣剑寺,同时该寺也是国王父亲的家庙。
圣剑寺规模很大,结构复杂,整个建筑呈十字型,中心是中央圣堂,周边是由拱顶长廊连着的东南西北四扇大门,门外则是长长的甬道。笔直的甬道干干净净,视线毫无遮拦。两侧是两排石柱,顶端是倒扣的莲花,中间是林迦(linga),底下是奋力支撑的伽鲁达(Garuda,亦称“大鹏金翅鸟”,是毗湿奴大神的坐骑)。
圣剑寺是整个吴哥古迹群中唯一保存有“林迦”的神庙,这种象征着神圣生殖崇拜的雕塑,曾是千年吴哥王朝的信仰根本。“林迦”是湿婆神的化身之一,湿婆具有毁灭与创造的双重性格,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代表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迦即是湿婆神创造力的象征。窃以为,印度教的象征性有点简单粗暴啊。
甬道两旁长满了几十米高的参天大树,树冠罩住了头顶的天空,盘曲的树根在地面上四处突起,垂荡的树枝悠悠悬在半空,成了天然的摇摆秋千。
圣剑寺犹如一座小型的吴哥王城,城门前也有护城河,护城河长堤上是两排象征天神与阿修罗的石雕,合力拉着七头那迦在“搅动乳海”。
进入圣剑寺门廊,迎面是一道华丽的大门。大门两侧各塑有一尊威武的将军雕像,只是已被“斩首”。虽然失去了头部,但手中的长剑依然紧握,另一只手放在胸口,像是在宣誓,抑或是祈祷?不得而知,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想象。。。
步入寺中,感觉像迷宫一样,阡陌交错,小径纵横,但里面的建筑多已坍塌,不复往日的辉煌。即便如此,圣剑寺的建筑之宏伟,仍让人心生震撼。
寺内通向中央圣堂的道路由拱顶长廊组成,长廊两侧以粗大的四方石柱支撑,一路上一扇扇石门边上装饰着诸神的雕像,墙上装点着无数的跳舞女神Apsara,姿态曼妙。
我们就这样在廊道中穿行,通往中央殿堂须经过19道石门,越往里走,石门越来越窄,高度越来越低,使进入的人必须低头方能顺利进入。这种设计亦体现出阇耶跋摩七世的一片孝心,让每一位进入者都必须低头向他的父亲行礼。
继续前行约十余分钟,便来到圣剑寺的中央殿堂,主要的建筑早已垮掉,但正中心尚有一柄石剑矗立,一说圣剑寺得名于此,另一说这是阇耶跋摩七世父亲的骨灰塔——一个螺旋式的浮屠石塔。石塔的上方刚好有一个如烛火状的石洞,当我们低头敬拜时,阳光透过石洞刚好落在塔尖,如同一盏点燃的烛台。真是一个神奇的组合,冥冥中有这样一个石塔矗立于此,冥冥中上方的石墙有了这样形状的破损,冥冥中这两个破损的石洞刚好能透进阳光,形成燃烧的火焰。。。是残缺,却也成就了另一种美。
靠近东门的藏经阁,是一栋吴哥独一无二的两层石构建筑,如同希腊的古代神殿。没有人知道为何在规模浩大的吴哥古迹群中出现了这样一栋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因此记住了圣剑寺。
龙蟠水池最初的建造目的是医疗,古人相信,置身于这些水池可以使浴者体内的元素恢复平衡,从而治疗疾患,它是阇耶跋摩七世所修建的众多医疗机构之一,以印度教的平衡观为基础。中间的大水池四方各连有一个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过四个雕塑的喷口流入小水池,北方为象,代表水;东方为人,代表土;南方为狮,代表火;西方为马,代表风。当时在大水池的池底种满有医疗作用的草药,待雨季到来,池内水涨,药水就会流入小水池中,而人们认为四个池中的药水疗效不同,所以根据每个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里。
在龙蟠水池的入口看到有卖这种提线人偶的,应该是他们的特色吧。
寺庙比较小,寺庙周围曾经住过很多的僧人,至今还可以看见他们居住过的痕迹。塔逊寺的墙壁上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较完好,女神们姿态优美,表情也很丰富。
东塔门是整座寺庙的亮点,整座门被一棵大树的根系完全覆盖,寺门与树融为一体,与门上的四面佛塔相伴千年之久。门与树的纠缠,已穿越千年。
柬埔寨当地儿童,大多都是赤脚走路,有鞋穿已是幸事。
还有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画摊,虽画得简单,但色调看着挺舒服。
一座人烟稀少的金字塔式建筑,可能因为这里据说是以前举行火葬仪式的地方吧。因属红砖结构,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暖红色,加之视野开阔,所以这里也是除了巴肯山以外另一个欣赏日落的选择地。
因台阶又高又陡,我只是远远地拍了几张照打卡:
第五站豆蔻寺(Prasat Kravan)
豆蔻是拥有沁人心脾香味的花朵的名称,这个寺庙的名字听起来就很芳香四溢,让人浮想联翩。这里虽然是一处看似简单的遗迹,但却大有看头。
一大看点是特有的五座砖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开。一般情况下,吴哥建筑中的主体是一个十字台基上的五座须弥塔,中间主塔,四周四个副塔,环绕主塔,呈十字分布结构。而豆蔻寺的五座塔却呈一字形排列,中间主塔,两边两个副塔,这种排列结构十分罕见,而这种砖结构建筑在吴哥寺庙中更是非常罕见。
这个寺很小,而且残破不全,当初法国人发现它时已坍塌成一个砖堆,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一砖一砖重新搭建起来。残存的砖块不够用时,不得已用新砖代替,新砖上就会刻着缩写“CA”(Conservation Angkor)以示区别。
还有一大亮点是特有的红砖浅浮雕。这座印度教寺庙是吴哥窟最小的寺庙之一,却是吴哥窟砖雕的代表。这座寺庙供奉的是毗湿奴大神,在中央尖塔的内部雕刻了以毗湿奴为题材的浮雕,在最北侧的尖塔内部能看到毗湿奴的妻子拉克希米的立像。
中央高塔西墙(面对正门)上的砖雕是八只手的毗湿奴,象征着最高权力,周围被无数祈祷的信徒所包围。中央塔南墙上的砖雕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侏儒瓦摩纳Vamana,他左边两只手拿着圆轮(象征圆周和时间的无限)和莲花;右边两只手拿着法螺(象征无所不在来自虚空的声音)和摧毁仇敌的金刚杵。侏儒瓦摩纳也叫三步神,他曾经对魔王请求给三步远的地方,魔王以为小侏儒没什么了不起的就答应了,没想到侏儒迈出两步就跨越了天堂和人间,然后停步不前,将地狱留给了魔王(求魔王的心里阴影面积)。中央塔北墙上的砖雕是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伽鲁达身上,手里拿着四件法器。
北塔里面有两幅女性砖雕,都是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手拿圆盘、莲花(象征吉祥)、三叉宝剑和白象。浮雕凹凸有致,放眼望去,特有的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一种粉红色调的光芒,使原本看似荒凉的庙宇雅致动人。
第六站巴肯山/巴肯寺(Phnom Bakheng)
巴肯山是位于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 Baray),东南方向的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把整个吴高窟的风景尽收眼底。
巴肯寺建于巴肯山平坦的山顶,建造于9世纪,是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寺庙。它由吴哥王朝国王耶苏跋摩一世所建,是供奉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征着须弥山,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有些石狮已破损严重,看不出狮子的模样了。
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了象征符号:
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
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祇。
由于去巴肯山观日落的游客很多,我们早早地赶到山下,希望能占个拍照的好位子。谁料巴肯山也早早地实行了限流措施,从山脚下就开始排队,山上下来一个,山下才放上去一个,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才上得山顶。山顶上无遮无拦,阳光肆意,在光天化日下晒了俩钟头才等到日落时分。
候场两小时,拍照五分钟,说值得也值得,说不值得也不值得:
终于结束了这一天漫长的东奔西走,到了晚上觅食时间。网红餐厅高棉厨房,来一顿高棉特色饱餐。
今天又是超级充(lei)实(ren)的一天,行程中有吴哥寺和巴戎寺这两个超重量级的寺庙,还有因成为电影《古墓丽影》拍摄地而名声大噪的塔布笼寺,精彩纷呈。
吴哥寺(即小吴哥,Angkor Wat)的日出历来为世人推崇,享有很高的声誉。于是,我们老清老早四点多就起床,让司机带我们去吴哥寺了。天还没亮,路灯也没有,路上却已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同行人了。到了吴哥寺门口才发现,早有大队人马聚集于此。在到达吴哥寺主体建筑前还有长长的通道要走,两边没有栏杆,也没有路灯,全靠手机自带的手电筒微弱发光,照亮路面。前前后后的人很多,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低头赶路,没有喧哗,也没有大惊小怪,就像朝圣的人们都为了同一个信仰而来。
拍照的最佳位置在主体建筑右前方的一片水塘边,这样拍出来的照片里不仅有吴哥寺有日出,还有水塘里的倒影,怎么拍怎么美。此时的天空还是一片漆黑,水塘边却已被黑压压的人群包围了,前几排根本挤不进去,只能往后站。
终于,迎来了破晓时分。不过云层太厚,没有想象中光芒四射的惊艳,但也别有风情。
话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又起个大早,又挤在人群里伸长脖子等了老半天,却连咸蛋黄的影子都没看见,实在有些不甘心。于是,随着人群的散去,我一步三回头地朝身后的吴哥寺望去。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天光大亮,咸蛋黄似有破云而出之势,我赶紧拉着表弟往回跑,生怕错过见证奇迹的那一刻。
然鹅,奇迹并没有出现。。。好吧,在吴哥寺的正前方再拍一张,好像也不错:
出了吴哥寺,司机载着我们向大吴哥城驶去。
大吴哥城(Angkor Thom)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又称通王城,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鼎盛时人口达上百万。曾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修,最终在1426年被废弃。Angkor在梵语里是城市的意思,Thom的意思是大,百万人口当年确实是大城市。
大吴哥城呈正方形,城墙周长14公里,以宽达百米的护城河环绕。全城共五道城门,南门和北门是百姓日常通行之门,东门为出丧使用,西门是给犯罪者走的。东门北侧还有一道胜利门,直通王宫,属国王专用。皇宫在城市的西北部;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上都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搅动乳海”,两边各有一列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一边象征天神,一边象征阿修罗,双方共同拉扯七头那迦搅动乳海。
区别那些雕像是天神还是阿修罗可以看他们头顶的发饰,尖尖的一坨是天神,冠玉状的则是阿修罗。
Angkor Thom城门口,一边是神一边是魔,还是助神一臂之力吧:
巴戎寺(Bayon)
巴戎寺居于大吴哥城之中心,象征着宇宙的中心须弥山,通向四大城门的四条道路都从这里出发。让我们一起从众神的世界踏入菩萨居住的城堡。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
乍一看,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因为阇耶跋摩七世笃奉佛教,因此寺庙的整体构成是采用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即宇宙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的。与吴哥窟相似的是,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呈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49座塔,形成林立的塔群。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着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巴戎寺最著名的就是刻在49座塔身上的四面佛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巨大的佛像均为典型的高棉人面容,眼睑下垂,眼睛微闭,厚唇微翘,鼻子扁平,前额宽坦,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每面佛像随着光照的强弱或观看角度的不同,还会展现出多面形体与多种情状,显得变幻莫测。
在这个古老的寺庙里,藏着世上最美的微笑,每一尊佛面都斑斑驳驳,镌刻着千年的岁月风霜。但每一个微笑,又都那么美好纯净,动人心魄,让你在见到她的那一瞬间,心就停止了一切躁动,变得安静而深远。那张经历了愤怒、痛苦、嫉妒、绝望,哭过、恨过之后的面容,仿佛幻化成了从污泥中升起的一朵莲花,那是从繁华与废墟的转化中,看破人世因果轮回的微笑,是从毁灭与永恒之中顿悟的微笑。
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错错落落,无所不在的低眉浅笑,这就是穿越千年“高棉的微笑”!
有人认为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来这里朝拜的臣民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菩萨就是自己的国王,而这样的国王也是值得效忠和敬仰的。
除了四面佛,巴戎寺的回廊浮雕也不容错过。巴戎寺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浮雕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这些丰富且生动的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展示了吴哥王朝当时的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
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真正的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根据宋代、元代典籍记载,王宫极为壮丽,镶金墙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
空中宫殿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字塔形,象征须弥山,各层须弥台的四角,装饰着狮子或大象。须弥山四边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阶连通上层。最高层的须弥台周边有一道现已不完整的画廊。空中宫殿顶层须弥台中央,原有金宝塔一座,现已不存。据1295年随元朝使团出访真腊国的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的叙述,空中宫殿的金塔是国王的寝宫,国王每晚必到金塔中过夜。民间传说,金塔内住着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夜化女身,与国王同寝交媾,连王后也不敢入内。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有灾祸降临。这传说听着着实有点让人头皮发麻,后脊发凉。
战象平台(Elephant Terrace)
战象平台也叫斗象台,位于王宫前面,长达350米,正对着的是从胜利之门延伸过来的大道,也被称为国王的平台。当时,从战场上凯旋的将士们就在这里接受国王的接见,同时,这里也是迎接邻国国王的场所。值得一看的是平台北侧的岩石上刻着拥有三个头颅的巨象雕像,其三条采摘荷花的鼻子如同三根柱子。
癞王台(Leperking Terrace)
关于平台上癞王的雕像,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有认为癞王是患了癞病的国王,也有认为从拥有胡须和獠牙来看,癞王已经成为了阎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平台上的雕像是复制品,真品藏于金边国立博物馆。
千万不要以为癞王台毫无看点,其实精彩的浮雕就藏在高高的平台内部。平台高约6米,每条边长约25米,采用红土和岩石为原料进行修筑。内壁和外墙之间设有通道,便于欣赏浮雕。一定要走下台阶,顺着狭窄的通道绕平台一周,难得一见的九头那迦浮雕就藏在这里。
托玛侬神庙(Thommanon)
从以王宫为起点的主要道路向正东前进,会发现在道路的南北两侧分别有一个差不多同等规模的小寺院,在道路两旁互相呼应。北侧为托玛侬神庙,南侧则是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虽然二者都是建于12世纪初叶,属于同时代的建筑物,但是托玛侬神庙还可以看到当初建成时的样子,而周萨神庙却损毁严重。这是应为法国远东学院对托玛侬神庙进行了十年以上修复工程的结果。
托玛侬神庙是一处排列简洁并紧凑的平地式寺院建筑,中央殿堂是一处四面建造了台阶的十字形平面建筑。托玛侬神庙可以看作是向建造比吴哥寺更加复杂的寺院建筑前进的原型。
塔布笼寺(Ta Prohm)
塔布笼寺位于吴哥窟东面,是由大型石头堆砌而成的佛教寺庙,吴哥遗址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2世纪末,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的母亲而建造,也叫“母庙”。塔布笼寺完全按照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修建而成,在当时还配有高僧、祭司和舞女。
来到塔布笼寺,要看的是“树抱石”、“ 石长树”的奇观。作为好莱坞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拍摄地,塔布笼寺一夜成名,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前来感受这座神奇庙宇的神秘气息。
一般来说,大部分吴哥古迹在被发现后都会逐渐得到修复,而塔布笼寺却还保留着当初欧洲探险者第一次进入时看到的状态:整座寺庙被巨大的树木所包围,树根向四面八方匍匐伸展,长达十多米。粗壮发达的根系盘根错节,巨蟒一般紧紧缠绕住佛塔和庙墙,如龙爪般紧紧地攀附在各式建筑之上;树枝密密麻麻,使阳光难以穿透,甚至封住了寺庙的门窗。有的大树骑跨围墙,撑破穿透了建筑,导致众多顶部的砖石全部倒塌下来,形成了多个废墟。
头顶上树冠相连,脚底下树根相接。高低交错的板根像一堵墙,古老的石墙与回廊早已被树根穿透,古寺只得在大树的根部苟延残喘,坚持着不被压垮。树根的盘绕与古寺的坚持成为一种鲜明的对比,也带给世人无一例外的仰望兴叹。
当初19世纪法国人发现这里时,也曾纠结过是否要将古寺恢复原貌:如果任由古树生长蔓延,已经部分受损的古建将会分崩离析;如果将缠绕的古树砍倒,树根萎缩,地基塌陷,那些古建又可能会在瞬间坍塌。结果他们最终放弃了整修而保持了最初的模样,就是因为整个寺庙被当地人称作蛇树的卡波克树(Kapok)粗大的树根茎干盘结缠绕,粗壮得发亮的树根树茎伸到屋顶,缠上梁柱,探入石缝,裹起回廊,攀上门窗,它们无所不在,几乎与庙宇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可能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寺庙,但也一定程度地支撑了寺庙,到了今日更是再也无法将它们分开。
如今的塔布笼寺依然被压在树根下,坚守着世纪之迷,由于树根与寺庙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也无从下手,无法想出既不让古树枯萎,也不让古寺受损的方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者更深地结合。。。
千年缱绻难分离!幽深古老而又神秘!一颗种子,经历500 年可以孕育成大树,也可以穿透瓦解雄伟壮大的建筑。繁华与荒烟,睁眼闭眼,也就是一瞬间而已。
午后再访吴哥寺(Angkor Wat)
清晨的吴哥寺日出匆匆一瞥,午后的小吴哥继续让人沉迷。。。
吴哥寺,又称小吴哥,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寺最初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寺是吴哥窟古迹群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寺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吴哥寺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吴哥寺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等等,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全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更是瑰丽精致。当时的石匠可能还未掌握拱券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吴哥寺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吴哥寺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有两重石砌墙。面积1000×850平方米,外墙之外有壕沟,壕沟宽190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300米,周长约5.6公里。吴哥寺正门向西,与大吴哥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门楼上立三塔,门内是一庭院,院东有一长147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
大道两侧各有藏书室和池塘一处。内围墙宽140米,长270米,墙内的主体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矗立着象征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五座尖顶宝塔,正中央的一座宝塔最高,达42米,其余四塔较矮,分立于平台四角。第二层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顶宝塔。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阶梯的栏杆上都有七头石雕巨蛇盘绕,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全部宝塔、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约有一万个之多。
吴哥寺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寺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它的浮雕石刻。
吴哥寺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寺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搅动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东壁是“搅动乳海”的传说,北壁是毗湿奴与魔怪交战图,西壁是这个故事的继续,即“神猴助战图”,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婆人入侵的战争情景。
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空间的深远,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
吴哥寺外层回廊的浅浮雕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神话“搅动乳海”。居中手持法器盘坐的是毗湿奴,左边是88名阿修罗,右边是92名天神。毗湿奴的化身海龟库尔马的脑袋面向阿修罗一侧,龟背上驮着曼荼罗山,毗湿奴盘坐在曼荼罗山上。蛇族之王婆苏吉缠绕着曼荼罗山,做为搅海的绳索。海里鱼虾鳄鱼翻滚,搅海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成为牺牲品。随着浪花飞溅,女神(Apsara)在乳海中产生,飞翔于空中。
那一个蓝天白云的午后,我就这样在无穷无尽的长廊间兜兜转转,四周是光线明灭闪烁的窗棂,铺天盖地的石刻,仙女、精灵、魔怪、国王、平民就在面前一一闪现:飞舞、搅动、祭祀、行军、打仗。。。我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灵魂已穿越到浮雕中的场景:从乳海中诞生的飞天女神们正在翩翩起舞,她们上身赤裸,腰肢纤细,仿佛在阐述水的涟漪荡漾,指尖就像花瓣一样一片片绽放,仿佛在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儿从含苞到绽放、再到枯萎的演变;一排排手持叉戟的士兵紧紧护卫着御驾马车,坐在马车上的国王一声令下,军队就浩浩荡荡地行进开拔,轰隆隆的脚步声、车行马踏声、兵器碰撞声,排山倒海似地碾压过来,在茂密的雨林间穿行。。。
小吴哥就是拥有一股神秘而奇异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吸引,而后迷离,进而。。。灵魂出窍。
这一天逛的都是外圈也就是距离比较远的寺庙。
在柬埔寨的吴哥地区,有着上千座古文明遗迹,其中有一座距离吴哥城约25公里,远看似火般红艳的神庙最为独特,原名为班蒂斯蕾,柬埔寨文原意是“谋求幸福” 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称这儿为“女王宫”。
女王宫其实与女王一点关系也没有。关于它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女王宫是由女子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图案花纹,每尊石像都造型巧妙,栩栩如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人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细的艺术品;另一种传说则认为它是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与邻国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了这座宫殿,用以在战争爆发时藏匿皇宫佳丽。其实“女王宫”这个名字据说是西方人起的,一位法国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一幅雕刻精美的女人像,姣好的面容,妖娆的身段,曼妙的舞姿令人无限遐想,所以称这里为“女王宫”。 而实际上,这座古迹整体均为红色砂岩雕刻而成,里面的石雕精巧细致,呈现出阴柔秀美的风格,很难让人相信这些婀娜圆润、细腻繁复的花纹,居然是雕刻在坚硬冰冷的石头上的,所以这里也就被很多人误会成是女人的城堡,于是人们依然坚持把它叫做“女王宫”。
听过了民间野史,再来听一听官方解说:据碑文所载,女王宫始建于公元967 年,于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公元968 年~1001 年在位)统治时期建成。之后,她也曾在深山丛林中隐藏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法国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是吴哥古迹群中发现最晚的一处古建筑遗址。
通过这里发现的奠基石考证得知,原来女王宫实际上是一座神庙,供奉的是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神。但它和吴哥窟其他主要遗迹群不同的是,这座寺庙并不是皇家寺庙,而是由阇耶跋摩五世的老师耶若婆罗诃修建的家庙,这位国师是罗贞陀罗跋摩时期的参赞大臣,也是当时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这整座神庙坐西朝东,内外有三层红砂石砌成的围墙,围墙长约400米。最外围是参道,长约67米,大道两旁竖立着两排对称的2米多高的朱红石柱。在每道门前,都有一对守护神的石雕,两侧墙上则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则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中心为三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在一个1米多高的台基上,建有朱红色的塔祠,居中的一座最高,约10米,用来供奉湿婆神。而这第二层城墙里面,才是迷人的精华所在。
由于是家庙,在规模上不能僭越皇家的寺庙,建筑主体区域面积仅500平方米,但是在细节上却做足了文章。女王宫的雕工是所有吴哥窟遗址群中最为精致细美的,在这座庙宇里,无论是门楣、石壁还是窗棂,都被刻镂得一丝不苟、异常精致,这些浮雕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由于远离吴哥城,且发现得较晚,女王宫的建筑保存得较其他吴哥窟寺庙要完整。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夺目。这种松软、零散的红土运输起来较为方便,工匠把红土放在特制的大模具里,夯实成形,经过晾晒风干,松散的红土就成了坚硬无比的红砂岩,千年不坏。红土块表面黏性好,在风干的过程中会变得异常坚硬,用手抚摸,大有触刃的感觉。这种人工石块的发明为高棉帝国的建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特别适用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这不仅是使女王宫的雕刻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穿越千年风雨依然能够留存下来的原因,还真实地反映出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杰出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女王宫的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徜徉在女王宫精美绝伦的浮雕中,仿佛穿行在一座艺术博物馆内,纵深百米的庙宇,每根石柱、每个门楣,都非常精细地雕刻着,或神、或魔、或兽、或人,无一遗漏,那些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甘心沉浸在那些古远的场景中。虽然我们并不能读懂每一幅雕刻背后的故事,但是我们的内心依然会为这些艺术所深深感动。吴哥工匠竟能将坚硬的石块,雕刻得精致剔透、高贵典雅,像一件件经过精雕细琢的首饰,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被雕饰得一丝不苟、巧夺天工,给人一种超梦幻的感觉。
这里最为美丽的浮雕是位于三座神殿外墙上的仙女浮雕像,这些浮雕处理得非常精致,富有强烈的立体感。仙女们的姿势和表情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着优美大方的迷人风度。她们装束大致相同,腰部裹着长至脚踝的纱裙,不过双臂会摆出不同的姿势,体态十分优美。头上插着各种各样的花饰,耳朵上戴有样式复杂的耳环,肚子上挂着长长的脐链,腰间系着镶嵌有宝石的腰带,手腕和脚腕上还各佩着两个手环和脚环。仙女们的表情安详、宁静,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被誉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可惜核心部分现在都被围起来了,只能远远地膜拜一下。
还是欣赏一下网上现成的图片吧,是不是如同在石头上刺绣一般精巧细腻,是不是360度无死角随便怎么拍怎么好看:
游客照也来几张:
女王宫以其精美绝伦的石雕和壮丽华严的建筑,当之无愧地享受着世人赋予的“吴哥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
罗洛士群遗址
在都城迁往现在的吴哥地区之前,高棉王国曾在罗洛士建都,从暹粒出发向东南方行走约13公里便可到达。罗洛士群是在公元9世纪的吴哥王朝时期建成的,遗址共有三处,分别为巴孔寺(Bakong)、罗莱寺(Lolai)和神牛寺(Preah Ko),罗洛士群遗址被认为是高棉艺术的开端。
罗莱寺是耶输跋摩一世迁都吴哥前的最后一个主要庙宇,里面供奉的是湿婆林迦。罗莱寺曾经是一座岛庙,建在高棉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池中央的一个小岛上,水池现已成为稻田。学者们认为,把寺庙修建于四面环水的岛上是为了强调它对众神之家须弥山(Mount Meru)的象征意义,因为在印度教神话中,须弥山就由世界的海洋所环抱。
如今水池早已干涸的罗莱寺显得规模很小,可以看出损毁得挺严重,主殿还在维修,门口的植物倒是很茂盛:
巴孔寺(Bakong)
巴孔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庙宇,曾经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庙宇,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印尼的婆罗浮屠特色影响,霸气当道。
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的国寺。巴孔寺原已成废墟,后由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层的方形金字坛,底层边长65米,各层的基点原有塔门,最顶层中心矗立一座宝塔。它算是吴哥遗迹中第一座多层式的神殿山,也是吴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块代替红砖的寺庙,因此意义非凡。远远望去,只见一尖顶方型的高塔,立于宽阔的塔基之上。五阶式的高塔象征着须弥山,神殿里供奉的是湿婆神。
神牛寺得名于中央庙塔前的三座砂岩神牛南迪雕像,南迪是湿婆的坐骑。神牛寺由六座砖塔组成,塔建于砂岩平台上,分为两排,每排三座。庙塔面东,前排中间的塔最为高大。
神牛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第二大的建筑物,用来供奉湿婆和国王的祖先,女王宫的建筑风格就是在神牛寺风格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至此,吴哥窟遗迹之旅圆满结束,我们花了三天时间游览了大圈小圈外圈,看了无数的寺庙,领略了无数的建筑之美和艺术之美。小吴哥和巴扬寺的浮雕、女王宫的石雕、豆蔻寺的砖雕,仿佛是一张张巨型的画卷,向人们讲诉着一个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无论是砖雕还是石雕,都蕴藏着线条和色彩的美感,似乎能让人感受到那些石块的呼吸、体温和脉动,感触到长达数百年在荒烟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对大自然的牵挂与不舍。
有人说,吴哥的浮雕像织绣,像印花,像一种迷离的光影,优美而充满活力。蒋勋说,吴哥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而又崇高,有戏剧性活泼生动的人物肢体动态,又能呈现细腻的心理静态之美,艺术成就可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我们被这样的精美艺术环绕,感受到的是古文明的涌动和深厚的沉淀。这样的雕塑艺术,被人类的思想浸染,她们便有了生命的律动和永恒。所以,尽管古老的王国早已消逝,繁华也随之飘零殆尽,璀璨的文明却仍被延续着、传承着、欣赏着、赞叹着。
1992年,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从1993年算起,至今已有24个国家参与了保护吴哥文化遗产的行动中,经过共同努力,2004年,吴哥古迹被从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单中移除。
我国从1993年开始参与到吴哥古迹的国际保护行动中。1998年至2008年,我国对周萨神庙进行修复并完成;2010年至2018年,我国对茶胶寺修复并完成;2018年,又承担了吴哥古迹最重要的王宫遗址的考古、修复、研究和展示。
我们很遗憾,未曾见到完整辉煌的吴哥窟;我们也很庆幸,还可以见到今天这样阅尽沧桑、得以精心修护的吴哥窟。
在柬埔寨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去观看了当地的特色仙女舞(Apsara dance)。
柬埔寨舞蹈体现的是浓郁的柬埔寨文化,舞蹈是作为对神灵的祈祷,舞蹈者有极高的地位,被人们视为人间的仙女,是国王与上帝和祖先之间的信使。
柬埔寨仙女舞以色彩艳丽的服饰和优雅的手势而著称。舞姿中的头、手臂和腿的位置,甚至手指的扭转和舒展等动作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些都作为灵魂的语言向神表达着人类的情感。这就要求演员经过长期的规范训练,使其双臂﹑手指动作柔韧绵软,身体动律细腻而丰富,舞蹈程式严谨﹑雕塑感强,表情端庄,舞姿典雅,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仪态万千,连绵不断,显示出内在含蓄的东方美。
介绍是很不错,不过节奏也是真的很慢,难怪有人说看得快睡着了。旺季来看演出的人还不少,偌大的厅里几乎满座。
我们的包车司机,开车很稳,服务很周到,车里永远备着冰水供我们取用,赞一个:
Day 5 柬埔寨—上海
最后一天,四人小组出发:
午餐在酒吧街解决,吃了几次老得嚼不动的牛肉、味同嚼蜡的鸡肉,学乖了,还是选虾吧,个儿大味儿美:
午餐后继续在街上闲逛,表弟心心念念要吃点重口味的,结果还真让他找到了,下图可能会引发不适,慎点慎点:
由于回程航班是晚上11点左右的,所以还有足够的时间吃晚饭,纠结了半天还是去了大名鼎鼎的红钢琴酒吧(Red Piano),这是当时《古墓丽影》女主安吉丽娜·朱莉在暹粒拍电影时用餐的地方,她还亲自调制了一杯“古墓丽影”鸡尾酒,红钢琴酒吧因此而大红大火,许多人慕名到此,这款鸡尾酒也被加入了酒吧的推荐菜单。我们也不可免俗地点了这款鸡尾酒,还有意面和披萨,味道倒还不错。完美结束了这趟柬埔寨之行。
编后语:
这篇游记是我目前为止写过的最费脑细胞也是文字部分最多的一篇,一路写来,就发现有太多地方需要交代清楚,柬埔寨的历史(尤其是吴哥王朝时期的辉煌),大吴哥和小吴哥的定义,吴哥文明对印度教和佛教的信仰和转变,印度教的诸位大神及牵涉到的神兽、神女、神话,吴哥王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王的生平和做出的贡献,吴哥窟遗迹群每座到访过的寺庙的来历、建筑特色、看点、象征意义、可能隐藏在背后的故事等等等等,写完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
虽然很多都是从度娘或相关读物上借鉴过来的,但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工,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排列组合、加工润色、借题发挥等等,然后我惊喜地发现:结合我对五年前这次自由行的残存记忆、当时留下的照片影像、再次解读各类相关资料和细节所呈现出来的吴哥窟,比我去之前了解到的和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更为清晰和详实。虽然我的所见所知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但这一“角”却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然而也正因如此,我发现自己留下了太多遗憾:当初有太多细节来不及去验证和欣赏,错过了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如果事先没有积攒足够的了解就贸贸然奔赴吴哥窟,那些宏伟的建筑就和一堆堆破败不堪的石块没什么区别,哪儿哪儿看起来都差不多,很快就会审美疲劳。而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底蕴去观摩吴哥窟,就会发现历经千年沧桑的建筑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册,将曾经的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风土人情、战争风云、潮起潮落、惊心动魄都镌刻进了它的角角落落,如同一卷绵长的历史画卷渐次浮现在眼前。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蒋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到访吴哥窟,每次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领悟。吴哥窟真的是一个宝藏之地,即便如今的遗址已远没有周达观写《真腊风土记》时万分之一的辉煌盛大,它仍是独一无二、摄人心魄的存在。
我想,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去吴哥窟的。如果当地交通状况和生活水平能有所改善,海关能不再针对中国人收小费的话,就更好了。
推荐阅读
Rinko咩咩1.8万21
M27****51165.2千22
老两口的美好生活1.1万15
环球旅行家神威6.1千19
看天上云卷云舒6.0千11
看天上云卷云舒5.3千12
看天上云卷云舒5.3千12
黄昏独坐1.5千10
黄昏独坐3.5千18
Vicky灬8.1千23
黄昏独坐1.7千6
云水游悠7.4千22
云水游悠7.4千24
ele****6104.2千12
天山老顽童6.7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