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瀑布,不是黄果树,不是庐山瀑布,而是......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上篇带大家转过了南宁的一些名胜,在青秀山壮锦广场上参观了十二世居民族雕塑,在之前“桂林”一文中也提到一些风俗独特的少数民族,今天我们将去逛逛南宁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八桂民族的历史和风俗,然后去崇左德天瀑布,领略不输桂林山水的壮美景观。
奇特民族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青秀山下、邕江之畔,建成于2008年,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馆常设有“民族文化”、“铜鼓文化”等陈列,但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主馆后还有一座露天展示园,建有10余栋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建筑。进馆前,先逛园。
(主馆外形是铜鼓)
露天展示园叫“广西民族村”,村口有一辆花车,车头显眼位置也是铜鼓造型。
刚一进村,路旁又有铜鼓:
往前可看到一座小湖,湖周布满民族特色建筑,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有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
来看几座少数民族建筑。
下图为侗族鼓楼。鼓楼是侗族具有独特风格的公共建筑,通常一寨一鼓楼,大多呈宝塔形,下部宽敞明亮,为议事、典礼、聚会、娱乐的场所,上部架梁设柱,楼墙彩绘,层层青瓦,顶端置宝葫芦等,蔚为壮观。
下图是客家围屋。客家民居形式多样,规模宏大,以围屋最为著名(之前介绍的“土楼”也是客家民居,不如围屋普遍)。客家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布局规整,卧室、厨房、厅堂、天井、水井、猪圈、鸡窝、仓库等一应俱全,其设计和建造集科学性、实用型和观赏性于一体,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下图为壮族干栏民居,多见于山区,分三层,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家禽,放置农具、杂物,中层为居住层,大多三开间至五开间,内设厅堂、火塘、卧室等,还有露天晒台,可晾晒稻谷、玉米、辣椒、衣服等,第三层为阁楼层,用来储存粮食或放置家什。
下图为毛南族民居,以两层楼房居多,设有阁楼层,底层圈养牲畜、堆放柴草和农具,上层住人,阁楼层存放谷物和杂物。过去,毛南族房屋墙体用料石砌成数尺高的石墙,再在其上泥墙,称为“干栏石楼”,如今房屋以砖墙居多,但仍沿袭干栏式样。
下图为瑶族竹楼。竹楼是金秀瑶族过去为适应刀耕火种而搭建的干栏式建筑,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结构简单,楼分两层或三层,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中层为居住层,上层储物。
下图为侗族风雨桥。风雨桥在西南很常见,又叫花桥或廊桥,桥面廊亭相间,两侧安装长条凳供来往行人西秀,屋顶盖青瓦,可遮风挡雨,故称“风雨桥”。
园中还有染色植物展示,广西各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不少植物中可以提取颜色对纺织品或食物进行染色,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探索。下图为中华里白和观音草,可分别用来编织以及将糯米染成紫色,上篇提到广西美食五色糯米饭,就是这种植物的功劳。
下面我们进馆参观。
跟热情的壮族青年挥手致意后,在大厅正中又发现一座铜鼓:
既然摆在C位,一定不是寻常铜鼓。它叫“四出”钱纹铜鼓,所仿原件为1982年在广西灵山县石塘镇出土的灵山型铜鼓,鼓饰繁缛丰富、立体生趣,是铜鼓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器。
铜鼓有多古老?一楼有“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左江是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处的河流,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在大江转弯处的陡峭岩壁上绘制岩画,记录了距今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其中已出现铜鼓。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绑定,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
(壮族蚂拐节中的铜鼓演奏)
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融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里素质,堪称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广西白裤瑶乐器牛角号)
迄今在广西已经发现了从春秋到清代末叶各个时代多达两千面以上的铜鼓,从《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就不绝于书,直到今天,铜鼓习俗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可谓源远流长。
下图为白裤瑶的打铜鼓。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每逢丧礼或盛大节日,都要打铜鼓。白裤瑶打铜鼓很有特点,一人敲鼓,另一人负责拿木桶从鼓腔来回接送鼓音,以产生最佳的共鸣效果和声调变化,还有一人击打皮鼓来指挥鼓点,打皮鼓的人模仿猴子动作,时而跳跃,时而转身,边击边舞,非常风趣。
铜鼓由铜和少量的锡、铅合金铸造而成,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铜鼓分鼓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鼓胸、鼓腰、鼓足三部分。鼓面和鼓身由平行弦线形成晕圈,晕间施以花纹,有的铜鼓还有青蛙及其他立体装饰物。
下图为东汉的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铜鼓纹饰放大模型:
两千多年的铜鼓历史,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风格的铜鼓,依据形制和纹饰,古代铜鼓可划分为归属于滇桂系统的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和麻江型,以及归属于粤桂系统的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各类型之间或传承递变,或互相影响,反映出民族变迁和文化融合。铜鼓虽是古代南方民族特有的器物,却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不同类型铜鼓的不同太阳纹,反映了铸鼓民族的审美情趣)
广西在战国时代已有铜鼓出现,魏晋南北朝时铜鼓铸造达到顶峰,唐宋时期铜鼓一度衰落,明清之际又得以发展流行。铜鼓的历史,也是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各民族发展历史的见证。
(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鼓)
下图为西汉的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古代以体型硕大、制作精美著称的北流型铜鼓,面径165厘米,重约300公斤,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王”。广西发现大量大型铜鼓,说明古代广西地区民族统治阶级曾竞相制造大铜鼓,以示权力的强大和威严。
下图为云南出土的诅盟贮贝器(复制品)。诅盟是古代南方民族的重要制度,部落联盟的一切大事都要举行诅盟仪式,此贮贝器器盖上的雕塑再现了当时滇族人诅盟仪式的隆重场面,会盟高台上陈列着十六面铜鼓,作为权力象征。
铜鼓之后,我们再去领略其他壮族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2021年统计近2000万人口),其中85.4%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湖南、贵州等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
(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绣球)
壮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的西瓯和骆越部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和新石器时代的桂林甑皮岩人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壮族人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表明壮族自古就是这一地区生息劳作的土著民族。中国南方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而壮族先民是最早栽培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稻作基础上,他们因地制宜,安居乐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建筑文化、糯食文化、织锦文化、服饰文化、山歌文化等等,成为灿烂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下图的五联陶罐为出土于广西平乐的汉代文物,与今天壮族民间用于盛放调料的陶罐颇为相似。
壮族劳作场景和家居布置:
前文几次提到的“蚂拐节”是流行于广西西北红水河流域境内的节日,壮族把青蛙成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仪式,祈求风清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蚂拐节面具)
歌圩是深受壮族群众喜爱的另一盛会,“歌圩”即是在坡场上会歌,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说到会歌,不得不提刘三姐,壮族人尊她为歌仙,至今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
博物馆中还有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服饰展,展示了布依族人民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一生的服饰,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审美,也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怀。
下面展示广西其他民族民俗。
下图为汉族的舞炮龙,为广西宾阳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举行的年俗,舞龙队到各家各户拜年,主人将鞭炮点燃丢到龙身上,人们认为可以消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保佑来年兴旺发达。
下图为龙胜侗族的草扎工艺,做工精细,惟妙惟肖,被誉为“侗家一宝”。
下图为坭兴陶工艺品——《骆越古韵》:
东兴京族的哈较:“哈”在京族语言中为唱歌之意,“哈节”是京族一年一度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节期三天或七天,以祭祀、宴饮、歌舞为主要内容。
至于老广西的骑楼老店、纵横商道,古邕州山形水势、天人合一,由于篇幅原因,双图带过,感兴趣各位可在网上查查或亲去博物馆一转,一定收获不少。
接下来,我们前往中越边境的崇左德天瀑布。
(瀑布景区内的界碑)
跨国瀑布
2015年热播剧《花千骨》中的仙侠胜境在德天跨国瀑布取景,带火了这处之前小众的景点。
赋予德天瀑布“仙气”不止是仙侠剧,景区随处可见的树石“纹身”,也讲述着古老的神话传说。铜鼓的星芒大家已了然,符文包围的青蛙有什么来头呢?
传说,千年以前,德天大地旱涝交替,雷神派蛙神下凡拯救苍生。蛙神留恋时间美好,邂逅美丽少女拉苮。他舍弃神力,为爱成人,冲破禁锢,私定终身。雷神震怒于人神之恋,降下轰雷烈火,陷苍生于火海。关键时刻,蛙神化作甘霖拯救万物,让大地重获生机,德天家园得以重建。从此,蛙神永远留在德天,作为壮族家园的守护神,为归春河畔的五谷丰登、家园平安带来祥和。
上文提到的蚂拐节祭祀青蛙,就与此神话有关。实际上,和铜鼓一样,蛙也是广西地区流传甚广的图腾崇拜,蛙神信仰由来已久。
德天瀑布景区夜晚灯火神秘,再现了蛙神传说的奇妙浪漫,但要欣赏山水胜景,白天游览是上策。
德天跨过瀑布位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中越边境的德天屯,横跨中国、越南两个国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瀑布三级跌落,最大宽度200多米,纵深60余米,落差70余米,年均水量为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三倍。四季观瀑,景色各异,春季柔美,夏季壮美,秋季纯美,冬季静美,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瀑布。
瀑布下是归春河,中越只隔一河,这里生活的中国居民大都有在越南的亲朋,疫情以前,骑个小摩托就可以出国探亲了。
我去的时候是冬季,水量不大,游客不多,静谧美好。沿栈道而行,归春河潺潺悠扬,碧绿清凌,近有蔽日繁茂树,远有连绵青黛山,有桂林山水之奇秀妩媚,更添碧空长河之辽阔壮美。
有时树枝天然成框,框中山瀑别有一番美感。
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壮观的三级瀑布了,沿河有不少观景台,可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远看时三级层次尽收眼底,错落有致,好似流动的丝绸,柔美不可方物。
接近瀑布时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观景台,可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宽阔或巧窄的瀑姿。
下层瀑布直泻入水,宛如源源不断的牛奶,滋养山清水秀。《圣经》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挺过旷野,最终抵达“流奶与蜜之地”的佳地迦南,我看,迦南再好,也不过如此。
中层瀑布落差27米,观之银珠滚落,闻之山呼海啸,大珠小珠,触手可及。
上层瀑布或宽或窄,窄处为涓涓细流,贴石而下,宛若披在绿石上的哈达。
瀑布美的撼人心魄,林间栈道旁的小溪同样动人心神,下一次再遇这样的美好,是在号称“水景之王”的九寨沟。
此情此景,不由我不作诗一首(宋晓峰上身):
水织丝绢木流奶,山献哈达石遮帘,迦南淌蜜不过尔,何羡天堂何羡仙!
观瀑台西侧有德天寺,是德天村民为纪念抗交趾的壮族英雄侬智高而建。每逢初一、十五,当地村民均会前来进香,缅怀英雄,同时祈求国泰民安、人畜兴旺。
德天寺北侧为德天寺广场,广场背倚青山,面临飞瀑,中央立一座巨型铜鼓,鼓后是西南民族特有的吊脚楼,民族风情浓郁,景致壮观。
广场西行来到中越跨境街,这里已是中越边境线,南行不过百米就出国了。街道面朝越南,建筑青瓦白墙,风格简洁古朴,店铺售卖越南特产和美食,可谓“开门是越南,跨步进东盟”。
边境街北侧炮台山上可“登高望越”,我们这就登山览越,也从另一个角度观赏瀑布。
山上第一个观景台是望越台,此处海拔520米,抚栏而望,跨国瀑布上游、曲折归春河远方即是越南境内,造型奇特的独栋建筑便是越南民居。绵延流淌的归春界河被中越边民视为母亲河,它从广西百色鹅泉流出,流经越南后返回中国。喀斯特群山比肩耸立,德天瀑布和越南境内的板约瀑布是山林中的姊妹明珠。
往前来到将军岭,此处海拔566米,环顾四周,仿佛一幅山水画,中越界河、越南风貌、飞瀑流泉、云端梯田、河中竹排、竹林寺庙、峡谷玉带一眼尽收,百花齐放,有将军点将于百里山水画廊之豪迈。
沿悬崖栈道继续前行,来到仙姑峰。
仙姑峰海拔570米,临近下山出口。经数公里峭壁回廊的山林穿越,到达最后可以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传说这里曾是蛙神仙山,在此呐喊,可听到节奏感很强的回音。这里也是观瀑佳地,德天、板约尽收眼底。
下山后来到全景观瀑台,这里距瀑布较远,也是山下最高的观瀑平台,是拍摄德天瀑布的最佳位置。
沿水观水,登山望山,步行距离也不短,美景中时间过得却很快。下山后壮族小伙投我以热情的笑脸,我致壮乡的山水以不舍的留恋......
世间诸般美好,终有一别,林黛玉以为,与其别恨,不如不见,而我见恰与黛玉相反——无别之美,不值留恋。
正是离别,赋予了曾经珍贵和美好,正如死亡,赋予了生命伟大和值得。
不拒美好,不惧离别,八闽八桂之后,彩云之南之南。
下一站——西双版纳!
推荐阅读
扁舟听雨5.3千16
a锅alison1.8万12
baojuan03151.4万7
暮秋子9.5千11
暮秋子9.0千11
王缘雄壹4.1万30
shenyuanyinjie1.9万18
花山岩画景区2.7千3
a****no4.2千13
冯赣勇3.0千6
若有所思CS4.8万12
花山岩画景区7.1千11
晓鸣祥铃9.3千13
好景致7.5千19
M48****7461.2万13
好景致3.7千19
云游四海翁5.7千13
云游四海翁5.8千13
云游四海翁5.3千11
三人行万里路8.0千13
云游四海翁5.3千13
悠然见五山1.1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