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通渭榜罗镇:蛟龙入海,千沟万壑的红色热土迸发出转折的力量
出发时间
6月
行程天数
2天
人均花费
1.8千
和谁出行
和父母
从陇西前往通渭的路上,地貌发生了转变,黄土丘陵一层一层如同波浪一般。我们的车队在这些美妙的流线型沟壑中穿行,用无人机视角俯瞰,宛如蛟龙入海。
时间穿越回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叶剑英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抵达通渭这一片神奇土地。这里距离陕北已经很近了,万里长征即将走到胜利尾声。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内展
摆脱国军层层围剿的红军,走进陇西地带,前途形势变得明朗,如蛟龙入海。毛泽东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即将开赴陕北苏区的战士们朗诵了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走进了陕北,翻开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榜罗镇作为长征路上的重要转变节点,一起名留史册。
榜罗镇在波浪梯田中并不起眼,它的外观和通渭其他黄土丘陵小村区别不大。半山上,土坯片山瓦房群围绕着一个古堡。走进镇子,看到绿树成荫,悠闲的乡人蹲在核桃树荫下,心无旁骛欣赏着一出地方戏。戏班子的主唱吼的方式类似秦腔,表情凝重,气势酣畅淋漓,唱出了岁月流逝。间歇休息的时间,喝两口小酒,以此平复波涛汹涌的激情……
古堡是通渭这一带村落的标配,据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有1500多座,形状或圆或方。古堡让人联想到民风彪悍。这本是农耕民族对游牧的对抗,最后发展成地方武装对外来侵扰的避让。
古堡自宋元明时代就开始建了,那时的通渭地处宋、金、西夏诸王朝边境地界,战事频发。最先是官方修筑的寨堡,数量仅几十座。自清同治年间开始兵荒马乱,社会极度动荡不安,乡民开始自发筑堡。于是有了许多族堡、家堡。榜罗镇的圆形古堡即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家堡,名叫“党家堡”。
党家堡至今还留有一面布满弹孔的土墙,无声诉说当时的激烈战况。
“榜罗”一词是吐蕃语译音,一说为“盆地”,也意为“骡马市场”。小镇在通渭、陇西、甘谷、武山四县交界地带。战略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商贸繁荣,现如今还有一截儿4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迹横穿小镇,是通渭县西南方向的重镇。
攻下榜罗镇党家堡,红军终于可以好好休整一下了。这里还有一片很大的打麦场空地,正好用做会场。
很快,在榜罗镇上的小学堂(即现在的“榜罗镇会议”旧址)里存放着大量国民党公开发行的报刊资料被发现。这些资料为中央红军领导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从中了解到全国抗日怒潮高涨以及陕北苏区反围剿斗争的情况,从而帮助红军做出正确战略决策。
两日后,为了避开国军白天飞机轰炸时段,榜罗镇会议在清晨5时举行。上千名红军干部聚集打麦场。毛泽东在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人的陪同下,登上榜罗镇大麦场主席台,作《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最后决定北上陕北,与25、26、27军汇合。因为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红军要到抗日前线去战斗。
榜罗会议的召开,使中央红军结束了长期没有明确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被动局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良好的落脚点。一年后,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也先后进入榜罗镇。从那以后,红军队伍挺进陕北、转战全国,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
时光婆娑,岁月荏苒。80多年过去了,镇子上,打麦场核桃树还在,毛泽东当年住过的小学堂也在,圆圆的党家堡如今成了尖峰时刻最生动的描述。夕阳下,红军战士的雕像泛出金光,嘴角微翘的脸庞充满寄望。暖暖的氛围将时间凝固,在离开榜罗镇那一刻,一股淡淡的幸福感在胸中激荡。
推荐阅读
江南游1971
5.9千
12

老虎的妹妹
8.2千
17

旅游摄影张波
7.0千
11

有色眼镜57
5.2千
22

恩铭行摄记
5.9千
11

潘昶永
8.7千
17

爱的卡路里1
7.4千
11

西门庆大
7.9千
13

元气少女郭小敏
1.8万
20

Grace的幻境
2.5万
11

可可游
1.5千
0

请叫我Summer
7.5千
18

西门庆大
6.6千
12

Chen浩文
3.8万
19

品赏风景
7.2千
14

奔跑的小东东
15.1万
11

奔跑的小东东
13.3万
15

晓_CKathy
4.0万
17

Rikki大叔
4.0万
17

背包客的笔记
6.2万
11

游走旅行的摄影人
6.7千
12

阿眀
6.1千
11

大兵绿草
6.6千
24

诗橙远方
7.0千
0

潘昶永
3.2万
17

夏日雪人
5.7千
11

元元71
3.6万
40

西门庆大
7.1千
14

樱殇之恋
3.9万
6

qtrqqcl
4.4千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