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没去过阿里不能算去过西藏,去了阿里就离不开西藏!
普兰、阿里等3地

没去过阿里不能算去过西藏,去了阿里就离不开西藏!

出发时间

4

行程天数

12

人均花费

1.5万

和谁出行

和朋友

(本文很长,但震撼大片也是目不暇接,你会一口气看完的。)

提起西藏,人们会想起什么?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地球上最高最纯净的地方,雪山,湖泊,蓝天,白云,草原,河流,藏羚羊,无人区,藏传佛教,布达拉宫大昭寺,仓央嘉措,高原反应,放空心灵,屏保级美景,拍星轨,青稞酒,神山圣湖,象雄古格,文成公主......

我什么都没想,就是觉得这地方该去一趟。待同学发来行程,一看正合我意:时间不长不短,短了不过瘾,长了受不了;不但有神山级的雪山,圣湖级的一错再错,还有札达土林古格遗址,最后再一览珠峰倩影。一网打尽,这行程perfect!

我们的行程见上图,红线去,蓝线回。在拉萨呆了两天,游览布达拉宫、大昭寺,准备后勤给养,适应高原环境,等待后到的同伴。第三天就雄赳赳地出发了。首先直奔羊卓雍错,经卡若拉冰川江孜,夜宿日喀则。第二天过拉孜,夜宿萨嘎。第三天见到了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夜宿普兰。第四天穿过土林,游览古格遗址,夜宿札达。第五天专门绕道寻访了东噶皮央的壁画,夜宿阿里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第六天掉头返程,搓板路上蹦跶了一天,夜宿改则。第七天又蹦跶了一天,傍晚时在措勤终于盼到了柏油路,夜宿桑桑镇。第八天过定日,夜宿珠峰大本营。第九日原路返回,宿日喀则。第十日走318国道回到拉萨。然后购物、逛街一天,第二天各回各家。

大家时间都紧,索性让高反来得猛烈一点吧,直接飞机到拉萨集结。一下飞机就很用心地体察高反,忐忑中期待高反的来临,紧张又兴奋。行李都等到了,没高反,上了车还没高反,有点失望。谁把高反忽悠得那么玄,这不跟平原上一样嘛!还好接机的老马给我们献上了热情的哈达,这异域风情替代高反让我们感受到真是到了西藏。

客栈,我们此次西藏之行在这里会师,从这里启程,最后回到这里洗尘、举杯相庆,也从这里握手言别。 天台,客栈的心灵客房,我们在这里喝茶吃饭,远眺布宮,仰望星空,胡扯海吹就是不敢抽烟喝酒!

布达拉宫,西藏的象征,宮、寺一体,政教合一。布宮里都是游客,大昭寺里都是信徒。

布宫对面的广场前,孤独而又醒目地竖着一座让人侧目又不明就里的方柱形纪念碑,查了一下资料,它叫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也称外碑,屹立布宮对面,像一把利剑,默默守护布宮一千多年。这座碑之所以不被提及,估计跟汉藏关系有关,当年就是这个恩兰达札路恭率军打入长安,逼走了唐代宗。

大昭寺,导游说,没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就没有大昭寺,没有大昭寺就没有拉萨。大昭寺最早的名字叫惹萨。

来大昭寺的藏民主要是三件事,广场上磕长头,围绕大昭寺转寺,进寺添酥油拜佛。

跟很多旅游胜地一样,拉萨也有大型的实景剧演出,不过不叫“印象西藏”,叫“文成公主”。实景效果非常震撼,气势恢宏。这是西藏除了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唯一具有时代感的旅游产品。

出拉萨不远,我们就爬山了。汽车在山上绕来绕去,就像一只蚂蚁在一块硕大的岩石上跑来跑去。岗巴拉山口,此次离开拉萨西行的第一个山口。这个山口也是一个驿站,吃的喝的都有的卖,最大的特色就是跟藏獒拍照。十几头藏獒被铁链拴在一个个水泥石墩上,驯服温顺。给主人十块钱,你就可以任选一头随意亲密,任摆pose,拍无数张照片。还好我在这里跟藏獒亲密接触了一回,再后来就再也没见到过藏獒,除了在狮泉河的宾馆后院里,一只家养藏獒跟一只土狗打闹玩耍。这里4280米海拔,我们倒是还都没有太大的高原反应,就是在山坡上跑上跑下拍照还是很累,气喘吁吁。

褐色岩石裸露的山体,一条蜿蜒曲折的黝黑公路,像一条腰线和谐完美地搭在了山体上,苍凉中蠕动着活力。羊卓雍错,三大圣湖之一,离拉萨最近。蓝色的湖水,褐色的山体,不知是谁装饰了谁!

走近湖水,清澈见底,远处幽蓝,深邃所致。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仓央嘉措,你要是干了喇嘛当了王,这高原将会失去最后的绝唱!

卡若拉冰山,离公路最近的一座冰山,停车下去走几百米,就可以触摸倾泻而下的冰舌。由于离公路太近,冰舌已退回到半山腰,本来洁白如云的冰雪,现已浸染了人间凡尘。

满拉水库,就像羊卓雍错的姊妹湖,一个幽蓝,一个碧绿,一点儿也看不出人工的迹象。就像这里的城堡、寺院,依山而建,自然和文明融为一体。

公路边偶尔出现的藏民屋居,村名路牌,提示着初次进藏的人们,这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遥远,荒芜。

阿里展示出的大部分面貌,好像已不是风景,更像是史前地貌!你会深深地似乎陷进去了似的看着眼前的风景,是不是潜意识里似曾相识,那就是我们的前世。

在这里,标示的意义很重要,除了告诉你“我在这里”,其实更直接的是时间意义,让你知道是现在,而不是过去。

置身这严酷又荒茫的天地,没有信仰你如何撑得过去?“那一天,那一夜,那一年,那一世......”,该是怎样的孤寂?

幼年的雅鲁藏布江可曾想到,长大后自己会变得那样桀骜不驯,气吞山河!

费了很大劲,给这支拉孜附近的小错找到了名字。因为它很美,不应该没有名字,即使刚从羊湖下来,也必须为它驻足凝目,浪措。

碧云天,黄草地。这片高原离我们太遥远了,不仅仅是地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差距。这里的人依靠信仰和牦牛生存,我们将生存视为信仰。

连绵不断的雪山,延伸无尽的公路,你不知道远方天际间是目的地,还是一如眼前这样继续前行。跋涉尽头,迎接我们的,或许不是神灵,而是我们为接近神圣所付出的真心和磨难。

阿里不是一座城,是一片山水,是一片天地。我们不在意去到哪里,而是在意路上看到了什么。生机盎然的桥,为什么屹立?静静的马泉河,两边没有渡河人,是为了连接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吗?

临水的残垣断壁,掀起了阿里的历史一角。曾经见过却没有任何感知的两个字闪现脑海,象雄,据说是西藏最早的文明。如果西藏只有雪山、一错再错,史前地貌、藏羚羊,高原反应和奇景,那它仅仅就是个第三极,跟北极、南极一样,除了奇特的极地旅游价值,可能没有现在这般的诱惑和磁性。阿里的魅惑就来自于这片土地和它的文明演变。

在阿里广袤无际的崇山和原野间,时而弯曲、时而笔直的黝黑公路,在把我们拉向古象雄文明的同时,也续写了现代文明。我们一路上不止一次地感叹这条路的价值与艰辛。也许西藏的公路和铁路早已超越了长城的价值。

219国道,本身就是阿里的一道风景。估计世界上没有几条公路可以让人停车驻足,而且是一次又一次,以公路为背景,以远处的雪山、湖措为背景,躺着、坐着、跳着、行走着,各种pose创作着,记录下阿里的自己,不一样的自己。

马泉河的上游,雅鲁藏布江的源头。稚嫩的河水,一点一点挣脱沙丘、草甸的包围和吞噬,流着流着就长大了,流出了自己的精彩!

黄得像麦田一样的岩土上,一位藏民骑着摩托车跳跃着渐近,渐远,茫茫荒原,没有一座房子,一顶帐篷,一缕炊烟,他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

这趟来阿里,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玛旁雍错的真容。当然,或许有了这遗憾,才会让我再次朝圣湖而行。下了公路,我们沿着曲曲折折、时有时无的车辙,来到了圣湖边上。湖边是滩涂湿地,无法走近掬水沐心,只有痴痴地望着绵延至天际的湖水,心与湖重叠,简单又平静。来与不来,她都在那里。

佛教、印度教、本教、耆那教四教皆崇奉为圣湖的玛旁雍错,据传也是汉人传说中王母娘娘居住的西天瑶池。四教教徒们都深信到圣湖沐浴,并饮一口圣水,可以洗去一生的罪孽,全身的疾病,并得以升天。盛名之下,面对湖水,皈依神圣,“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紧挨在玛旁雍错西面的就是拉昂错,两湖被一条低矮的小山梁隔开,正好通向普兰的公路也修在了这条小山梁上。行驶在两湖之间,就像漫步苏堤之上。不同的是,苏堤的两边都是西湖,而这里的两边是天地之别,左边是圣湖,淡水,右边是鬼湖,咸水。不过,我们这趟眼中的拉昂错美过玛旁雍错。

刚才在玛旁雍错时还若影若现的纳木那尼峰,到了拉昂错这边已清晰可见,棱角分明。其实这座喜马拉雅山西端的守望者最有型,虽然后来看到的冈仁波齐和珠穆朗玛名不虚传,但那毕竟是盛名之下,我等慕名而来,不虚此行而已。而纳木那尼峰我们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压根儿不知道它,像是海市蜃楼从两湖间升起,闯入视线。它是那么的冷峻、刚毅,气场非凡!即将进入普兰时,我们才在路边的一块木牌上看到它的名字。纳木那尼和冈仁波齐一南一北守护着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两姐妹,两山两湖,纳木那尼有点被冷落、遗忘。

普兰,因与印度、尼泊尔接壤,从古至今都是阿里的对外通商口岸,“国际市场”、“桥头市场”小负盛名。同时它也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教徒往返于神山圣湖之间的中转站。

峡谷中流淌的这股碧绿的溪流,孔雀河,穿过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的恒河了。普兰的神山圣湖区域,是“江河之源”、“万水之母”,通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河流,把佛的庇佑带给了天下众生。除了已经路过的向东流去的雅鲁藏布江上游马泉河,向南流去的恒河上游孔雀河,还有接下来就会见到的向西流去的象泉河,和向西北流去的狮泉河,他们最终都汇入了印度河。“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河向东流啊”,平原上的人们对河水由西向东流的认知,在阿里被默默地颠覆了。

“千山之宗”,冈仁波齐峰,与圣湖玛旁雍错一样,四教均奉为神山。除了本教是逆时针转山,其它教派都是顺时针转。每当马年,神山的本命年,转冈仁波齐就成了西藏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转山活动。转山,本没有路,走的人、爬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一条围绕冈仁波齐山麓,总长57公里的转山路。路边也就慢慢产生了宗教和商业机构,曲古寺、哲热普寺、尊最普寺等寺院,也充当驿站的作用。转山的人,沿路撒下了信念或信仰!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是疤痕,还是LOGO?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阿里奇异惊世的地貌;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寻,促进了阿里文明的演进。据说,有了路就不能叫无人区了。

前往札达的路上,看到这样一池碧水,像一块翡翠跌落在山底。旁边还有更小的一汪水,已褪去了鲜艳的色彩,浑浊,即将枯竭。一大一小,小的感觉再过几个月就看不到了,大的或许还能再撑个一两年。他们是菩萨滴在阿里的两滴眼泪?就叫它们泪湖吧!真不敢去想,玛旁雍错和拉昂错,当惹雍错当穹错,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淌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那么说,我心中的眼泪,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后一面湖水”,难道齐秦也曾站在过这里?

沧海桑田,原来在这里变得这么真实。札达土林,是在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中受到流水的切割,又经过数万年的风雨侵蚀,终成一片“人工造林”!札达最壮观的土林叫毛刺沟,站在沟边放眼望去,日间的土林在高原太阳的照射下,除了一望无际、明晃晃的深浅不一的黄色,一无所有。

望着这些高高低低的土林,自然的伟力所创造的震撼在全身蔓延。难得在这里我们还碰到了另外一帮造访者,几天来我们除了自己还没有看到其他平原上来的旅行者。他们带了一架无人机,航拍整个土林,那将是怎样不可思议的一番景象啊!心灵好像也被那份苍茫浩渺托举着超越升空了,以致看到了土林的前身后世。

均匀、层次分明的沟壑和皱褶的山脊,瑰丽、浩然、壮阔。这些随心所欲,又鬼斧神工的“雕塑”、“建筑”,陈列在象泉河谷,经历了多少的磨砺与怎样的孤寂,用自己的身躯记录了多少的沧海桑田和斗转星移,才换来了现在的壮观与勾魂摄魄,才换得这坐观风起云涌,而无与争锋!

在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土林中来来回回地穿梭,像是来到了科幻电影中的异域世界。两边活灵活现又似是而非的景象,似乎就在等待我们的到来,等着享受我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从我们的震惊、被俘获中汲取满足感,然后继续孤芳自赏、自得其乐地等待下一波粉丝来袭。

穿过土林,就来到了扎布让的古格王宫遗址。一个王朝的崛起与陨落让人唏嘘。曾经的象雄远去,吐蕃也已远去,在藏西的阿里高原上,又迎来了赞普的后人,他们于苍凉绝境中开启了阿里叱咤风云700年的神秘王朝——古格。一个厚重得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一个时至今日仍是整个阿里最为生动,最具诱惑的名字。

王城遗址,残垣断壁,洞穴密布,城池破败,很难想象其曾有过的繁荣昌盛。但古格的崛起、兴盛,以致最后的陨落,都极富传奇性地在阿里这佛之盛土上,留下了迷一样浪漫、峥嵘的岁月!

天地间,一定有扇门能让你走过去。

四面悬崖的古格之顶,是沿着王城依山而修的山路,再通过一条数十米的山顶暗道登上去的,暗道只容一人上下,推开洞口的木门,便是古格核心区,象征着王权的坛城。经过了红殿、白殿,但没能看到壁画,最后登顶到达了王城最高点。放眼望去,才发现,爬了这么高,就为了这一眼——王的视野!背靠喜马拉雅,面朝象泉河,三面环水,当年古格创始人(转世为拉里佩奇了?)肯定受了神的指点,才找到了这里。

王城的制高点,站着的不是王就是佛。整个古格就在脚下,子民,山河,方圆百里皆在视野之内,俯视人间。是否太高了?对比现在的白宫、唐宁街、中南海,才明白文明的进程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

据说,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古格遗址的墙体至少塌了20%。古格遗址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古格壁画,而壁画最有生命力的载体就是它原来的母体,墙壁或山岩。如果移植到博物馆就是展品了,在这里它是历史。

王城根下,通往干尸洞的路上,有一个姑且称作小建筑物的遗址,看见它的第一眼,不用思考,就知道那是冈仁波齐——看来微缩景观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年前的西域高原。由此也可见神山的历史地位。正是这座“西迁”至王城下的冈仁波齐,守护着古格王朝延续了700年;也正是它欲与王城试比高的气势,导致古格王朝仅存在了700年。这惟妙惟肖的仿制冈仁波齐,与坚硬而倔强的古格遗址一样,虽历经岁月的沧桑,风雨的侵蚀,如今依然孤独而顽强地矗立着,似乎向后人传递着探究传奇古格的密码。

传说,古格扎布让王城,在被拉达克围攻数月即将攻克屠城之际,古格王朝最后的第26代王扎西扎巴德,为了保护子民和王宫不被伤害摧毁,主动投诚,在他下山前,让法师将心爱的王后变成一只黑猫逃生,并下了最后一道旨,将来谁得到了这只黑猫,谁就是古格新的主人。非常奇巧诡异的是,我们的领队,就在我们即将出发时,在车旁发现了一只猫。要知道,荒凉孤寂的古格遗址,几乎看不到任何动物甚至植物,而且一路走来,除了见到过几次野狗,一直未见到过猫,无论白猫黑猫。这只猫不黑,棕灰色。当时不知道这个故事,要知道的话,可能我们会怂恿她抱回去。她本身养猫,所以对那只猫很是关爱,还给它留下了很多吃的东西。如果当时收养了那只猫,可能会就地称王了。

绝世的风光里,藏着如此辉煌的过往。教派纷争,王朝更迭,都不过是舞台般的湖水上,卷轴般展开的一幕幕历史剧,转瞬即逝。唯有神山和圣湖,伴着一岁一枯荣的山花野草,亘古不变的肃穆天地,仿佛不曾灿烂过,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一抹余晖,不忘轻抚惆怅而坚毅的断壁。

曾经的辉煌,终究被时间还原为本色,尘归尘,土归土!

折射着古格王朝的绚丽光芒,东嘎皮央遗址,淹没在札达土林磅礴的躯体下,陌生而神秘。来这里还是要有点诚意的,须专门绕道而来,离开柏油路,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近一小时才能到达。

东嘎遗址我们没有特地去寻找,村口的村民直接就把我们指引到了两公里以外的皮央遗址。就在村口的另一面,我们转身一望,似乎又看见了扎布让古格王宫遗址。洞穴、碉楼,集寺庙与王宫于一体的一座依山遗址拦截了我们的目光。虽然残破、坍塌,但布局气势不凡,估计不是古格王的行宫,就是哪个亲王的王宫,或者王妃的后宫。应该不是传说中的扎西曲林寺吧?

皮央遗址位于皮央村干涸的河岸高地上,沿着绵长陡峭的山崖一字排开,是一处由寺院、石窟以及城堡组成的大型遗址。皮央最为显眼的是其庞大的石窟群,布满整个山崖,洞窟的数量号称“前山一千,后山一千”。皮央与东嘎隔河而望,各自镇守两岸,感觉历史上他们应该是死对头的两个部落。但从遗址和壁画来看,他们似乎是一个有着同样宗教文化、文明体制的城池,就像现在的很多城市一样,有一条著名的河流穿过。这跟我们看见的情形也一致,进入皮央村时,村口竖着“皮央”的牌子,但走进去后,发现村民家的大门上钉的却是“东嘎村xx号”的门牌。

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群。看来在古格时期,这东嘎和皮央也曾达官显贵云集,商贾僧侣穿梭往来,形成了区域性繁华的政治、宗教和商业中心。随着古格王朝的消失,这里的古格人也人去楼空,只留下宏大的遗址、口口相传的故事和精美绝伦的壁画。

古格不在了,但壁画还在。它既是古格的艺术之魂,也是古格之魂。秀丽的姿态,雅致的图案,精湛的画技,柔和的线条,活泼的色彩,这是西藏绘画艺术里少有的,这些壁画应该是印、藏、汉三种风格的结合体。用文字对这一幅幅千年前的绝美壁画进行描述,纯属多余,也许只有眼睛才能领略其独有的魅力吧。

看守东嘎皮央遗址几十年的老人,他的腿因风湿走路不是很方便,几乎没下过山,生活给养都是山下村民送上来的。东嘎皮央壁画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极为宝贵的画卷,不亚于敦煌石窟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什么国家或西藏政府对它的保护几乎看不到呢?

老人坚毅执着的背影,是凝固和沉默的信仰,在这艳丽古老的壁画世界里,也幻化为青缕素衣、拈花微笑的出尘之美及文化浪漫。

王朝破灭了,但古格艺术的美学与生命力却持久地展示给世人,曾经灿烂、辉煌的古格文明。

阿里这片土地上的古文明,让人神往;自然美,让人窒息。这里的美景真的会让人窒息,当你端着相机,投入的取景、拍摄时,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这样一幅景致拍下来,在海拔4500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上,你已经气喘吁吁,缺氧到将近窒息。我们的每张照片都是这样拍回来的!

从东嘎皮央出来去狮泉河镇的路上,在我们车行一千多公里,奔波五六天后,终于经过了西藏西部,阿里大地上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昆莎机场。这是不是电影《2012》中,全世界拥有船票的人,来这里登上诺亚方舟的地方?

到底应该叫狮泉河镇还是噶尔县,没弄清楚,反正是一个地方两块牌子。这就是茫茫阿里的心脏,政治、文化、商贸、经济中心,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藏西南线、北线和新藏线的驿站。一路走来,这是排在拉萨、日喀则之后,唯一可看得见现代化蛛丝马迹的小城,孔繁森的丰碑。这里有个星空公园,专门是数星星、拍星轨的地方。我们觉得那里还不一定效果好,就到城外的公路边,找了个开阔的地方,由于没带三脚架,技术也很业余,所有星星的照片都拍成黑麻麻一片了,但星星还是看了个够,似乎把眼睛洗了一遍。满天繁星,稠密拥挤得似乎都能掉得下来。高原荒野上,为什么天空繁华似锦,而繁华似锦的都市,它的天空却是那样荒芜黯淡?

离开了狮泉河,我们的此次阿里之行算是过半。沿着小北线开启返程模式,没有公路,没有城堡、土林,没有洞窟、壁画,进入准无人区。

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所谓的路,就是搓板路+无路时的车辙。真是“一骑嚼尘”,车轮扬起的黄尘裹挟着汽车前行,粉尘的颗粒度估计已达化妆品级的细微了,密封的车门车窗根本挡不住它们的侵袭,我们只有架起第二层防护网,带上了口罩。这样的路我们整整跑了两天,更刺激的是,第一天晚上我们的车坏了,第二天晚上我们的车又没油了。不过这都被我们司机的江湖影响力摆平了。当然这样的经历也换来了新的体验,第一天晚上我们体会了高原夜晚的冷,高冷,牙齿打架根本停不住;第二天晚上又享受了比狮泉河更加惊艳的视觉盛宴,踩着5200的海拔感觉可以随手撸下一地的星星。

无人区见到一个人比藏羚羊还稀罕。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放羊的藏族姑娘,我们下车想跟她聊几句,还给她水果、零食,但由于语言不通,以及对不速之客的陌生,她掏出了电话......不一会儿,远处两骑扬尘,快速逼近......毕竟骑摩托的两个男子还是跑世界见过世面的,加上我们司机良好的沟通能力,没说两句就民族大团结了。

这样的一些插曲,配上绝世的美景,让我们的小北线行程痛并快乐着,艰辛又诗情画意!

我们这帮人来阿里有一个默认的刚性理由,或者说是动力,就是马上要老了。趁年轻还能走得动,一定去一趟西藏,尤其是阿里。否则,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高血脂马上就来了,到时候虽然自恃有三高,也抵不上阿里的一高——高原反应。年纪再大一点可能在拉萨、日喀则、纳木措等这些藏东低海拔地区就已经紧张了,更别说珠峰、神山圣湖、大北线了。而那却是西藏的大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大漠孤烟直!大面积水落石出的湖床,砾土比较松软,水位已退无可退。天地岁月,沧海桑田,在这里不是抒情,而是写实。

看来路,似是逃离;看去路,像是皈依!

珠峰大本营,此次阿里行的压轴之境,或者说是最后一个挑战。也是我们民主决议最激烈的一个话题,到底要不要在大本营过夜?晚上零下十几度,海拔5200米的地方,帐篷里睡一晚上,还能醒得过来吗?一位队友真是这么想的,其他人只是觉得会不会太辛苦。我们把珠峰安排在了回程,而跟我们在拉萨住同一家客栈的一对小两口,是安排在去程,也就是离开拉萨第二天晚上就宿珠峰大本营了,这时高反还没过,甚至是高反最严重的时候。非常巧,当然也许是西藏的公路上就看不到几辆车,我们回程的路上,居然跟他们迎面相逢,隔着车窗问了一句大本营感觉咋样,女的还想绘声绘色的跟我们好好描述一番,男的却有气无力的抛下一句“生不如死”,我们一车人全部石化。本来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夜宿大本营,毕竟高反已经适应,甚至我们在5566米的海拔也丝毫没有反应。但一个被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活样板,现身说法,我们脆弱的心脏又开始颤抖,退堂鼓被一点一点敲响。还是领队和司机坚定,不管住不住,总得上去看一下吧,不行了就下来。

这也行,没异议了,大家重新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两边的风景上。川藏线上的72拐,没去过,但在去珠峰的路上,经过的这一段盘山路,估计不会逊色于其它地方的各种各样的弯啊、拐啊的。简直是一幅油画,带梵高范儿的。画布平整,背景纯色的金黄色岩土,黑灰色的路,一环套一环,短短的几公里,一二十道弯,密度和角度,叹为观止。还没到珠峰,序幕都这么酷!

到了大本营,进了帐篷一看,不错啊,好暖和的炉子,厚实的被褥,高反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住这儿也比前一晚在桑桑镇强多了。

大家赶紧卸下行李,抄起家伙,分头寻找最佳位置,捕捉马上就要掉到山那边的落日。刚进帐篷的时候,还是整片的日照金山,待从帐篷里出来,只剩下鱼鳍一样的山脊,金光闪闪,像是镶了金边的化石。

倒是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第三女神”(就像四姑娘山,最高峰都不是老大,或者是老四,或者是老三),披着金纱,也遮不住她霸气灿烂的笑容。缭绕峰顶的旗云,更像是女神头顶的王冠,昭示着她永恒的荣耀!

待到珠峰脱去最后金色的霞衣,我们亢奋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得以仔细端详雍容典雅、银妆素裹的珠峰真容。金字塔状的身型,将全世界仰望的目光,聚集成了她遗世独立的磅礴气场。

我们所在的帐篷区,其实是一个过渡区,将游人、车辆、旅游服务挡在了大本营的外边。真正的大本营还要乘营区的中巴再往里走5公里左右。既是到了那里,也不让我们进入那些正在集训,整装待发的帐篷区。一是需要登山证,二是要在登山学校(就是珠峰的登山服务商)报了名,统一组织才能进去驻扎。中巴司机带我们登上了一个大概二十多米高的小山坡,上面有两个藏族青年,一边帮游人悬挂经幡,一边照看着佛塔的香火。这里既能察看到大本营的状况,也能对珠峰做一次最亲近的凝望。对于我们这些到此为止的俗人凡客来说,只能望着大本营帐篷里胸怀梦想的勇士,心里酸溜溜地安慰自己,“虽然我不能登上去,但我用心触碰了珠穆朗玛”!

那一天正好是母亲节,我在珠峰下的佛塔旁,为母亲挂起了风马!

在西藏,牦牛粪可能和牦牛一样,是这里的人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东西。之所以我们进了帐篷后,不假思索、高度统一地决定在珠峰过夜,主要还是那热烘烘,温暖整个帐篷的火炉。

而燃料就是那黄灿灿,轻飘飘,珠峰脚下贵过油的牦牛粪。这牦牛粪可是高原上最高级的燃料,它质轻易着,热量高,一小筐要卖200块钱。偶尔在路边会看到整整齐齐垒起来的牛粪墙,也是藏区的一道独特景致。

住在珠峰下,没人会错过看日出的机会,哪怕被窝里多暖和,高反多严重。天刚亮一点,帐篷里的人陆陆续续都出来了,山谷里密密实实地排起了一道人墙,墙前的长枪短炮期待地对准了远处的珠峰。谁也不想挡住别人,因为谁都不想自己的镜头里有人破坏了珠峰日出的圣洁与纯粹。

但说实话,珠峰的日出真不如日落。若不细心观察,真看不出第一抹阳光是如何自峰顶向下一点点铺洒成曙光的。甚至要不是山谷里的人聚人散,你都不知道这天地间最近距离的,珠峰下最虔诚的仪式是何时结束的。

第二天下了薄薄一层雪,看完日出,我们在雪地上为一位因病无法同行的同学留下了祈福。启程了,要离开了,有些不舍,这感觉一路还未曾有过。拿相机猛拍一通,似乎可以带走她。珠穆朗玛,那么安宁、明亮。“这一夜,我支起毡房,不为入眠,只为在你怀中;这一天,我深深看你一眼,不为分离,只为心中与你相见”,仿效一把仓央嘉措,聊以抒发对珠穆朗玛的不舍之情。

再热闹的生命,在珠峰下,都会静下来,都会空出一段时间,一块空间,远离尘世。空净的心,那时刻,像雪山一样,纯粹如风景。站到山顶,是因为想爬上来,还是想看得更远?

你要是想来看看,我一直在这儿;你要是想知道自己能爬多高,在哪里都可以。

西藏的野生动物近年来保护的不错,估计跟《可可西里》那部电影有关。公路边时不时地会看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标示牌,当然,也会时不时的看到野生动物。

每当我们发现有野生动物出现时,拿手机的都会抱怨该带单反来,拿单反的又抱怨怎么没带长镜头来。当然最后还是拍到了很多照片,无论好坏,总是拍到了那些知名度很高又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

藏羚羊很敏感,如果我们下车时车门关得重一点,都会惊跑它们。

藏野驴胆子较大一点,我们两位持单反的队友向它们逼近到二三十米的时候,它们才不紧不慢地跑掉。

由于西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卓有成效,导致近些年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问题就从另一个方向产生了:以畜牧业为主的西藏,草原、草甸是高原的生态链源头,野生动物数量剧增,尤其藏野驴,导致与人畜争地盘,引发了环境与人的关系再平衡问题。真是一个悦心的问题!

岩羊也是西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因在山间岩石上行走、奔跑如履平地而得名。拍到岩羊我们的运气不错。

一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牦牛,但我们分不清哪些是野牦牛,哪些是家养的。说是野生的吧,又看见草场时不时地被线网围起来;说是家养的吧,又看不见牧人,几乎在可视范围内看不到与这些牦牛有关的任何事物。

眼疾手快,“抓”到了一只兔子。贫瘠的土地上,还能长得那么毛厚膘肥;空气稀薄,还是那么敏捷矫健。如果我们带一只宠物来就好了,看看它和人谁能更快适应高反。

孤寂、荒凉的天地间,黑白相间的羊群,为高原增添了不少生机。没有生命的地方,更显生命力的强大!阿里、羌塘、可可西里这些无人区,高寒缺氧,人类难以生存,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可就是天堂了,因为没有人,动物也就没有了最大的天敌。

从珠峰下来到日喀则,我们的阿里行就接近尾声了,也该吃一顿藏餐了。习不习惯,也是个记忆。那家餐馆叫吾尔多,是日喀则很有名的藏餐馆。

席间还有藏族歌舞表演。青稞酒度数不高,很好喝,像黄酒。糌粑做得很精致,不是藏族人用手抓着吃的那种,还是很好吃的。一路上同甘共苦,互助帮扶,革命友情大幅增进,最后这青稞酒一浇,更是点亮了这段激情燃烧的日子。

回到拉萨,抽空去了趟罗布林卡,西藏的颐和园。除了作为夏宫,供达赖们消暑纳凉外,它还是一座艺术博物馆,不但沉淀了西藏建筑的智慧和风格,还用壁画记录了西藏的整个历史。

宗教作为政治的工具,能翻身做主人,由佛兼了王的活儿,只有在梵蒂冈和过去的拉萨才出现过。硕果仅存的梵蒂冈,与其说是国中国,不如说是罗马的一个景点。就像札达土林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给自然界留下的一道风景一样,梵蒂冈也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留给我们的一道人文景观。

八廓街,曾经围绕着大昭寺的转经路,现已发展成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游人如织,商户和小贩,兜售着西藏特产。心猛然一揪,这里会不会变成丽江、凤凰?旅游业带来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同时,一定要把文化都变成遗产吗?冈仁波齐的转山路,如果沿途都修建了旅馆、餐厅,并有丰富的补给和运输服务提供,我们还会把转山视为自己的小目标吗?信徒还会把信仰撒在那条路上吗?辩经和天葬都变成了旅行社行程的一部分,西藏还能有什么不可以贩卖?诚然,僧人用iPad、微信习经传法无可厚非。科技能使武器升级,为什么不能使宗教更多地普惠众生,让信仰涤荡人们的心灵,坚实我们的信念和执着?但当辩经成为一场表演时,佛学还能通过逻辑与争鸣自我进化吗,还能成为迷路人或者遁世者的皈依吗?

今天的西藏,需要外来者带来现代文明,与新一代的藏民开拓新气象。也需要陪伴、尊重,并帮助那些转动经筒、匍匐路上的藏民信徒,守住他们独一无二的灵魂。

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信仰,讴歌朝拜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一步步接近神祇,是为了洗今生,还是为了修来世,或许已不重要。一辆大货车停下,两个藏民司机下车,朝着冈仁波齐方向匍匐在路边,磕长头。这个镜头不能说震动,但至少留在了记忆中。有没有信仰,信仰什么,都不会让你为之所动。甚至为了信仰的虔诚和执着,也要看什么情况。我一直不信,苦行的信仰是佛所要的。真正让你为之所动的是,信仰给了信仰者神圣的力量,用以拯救众生。这好像是在说最近的一部电影,《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如果我们只能在西藏,在教堂看到信仰,而到了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找到信仰,那这部电影一定会简单生动地告诉你。

这片神奇的土地,神奇得那么简单。219国道的1314里程碑段,下了公路就是冈仁波齐峰。神奇吧?很简单,就是巧合而已。

走了,再美的风景,终有告别的时候。所有的风景都留在原地,一起看风景的人,也将各自远去。归去来兮,那颗心已比出发前开阔宁静。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放下繁华、光鲜,又束缚、惰性的身外物,回归简单,开始上路,并坚持一直走在路上。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是从西藏,阿里取回的经幡。

一颗自由的种子,在灵魂深处开了花。

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


2021-10-26发布 阅读量330

热门推荐

  • 重点推荐
  • 目的地
  • 景点
  • 美食
  • 购物
  • 地标
  • 行程
  • 文章
  • 问答
  • 玩法
1

推荐阅读

全部
亲子
和父母
和朋友
一个人
夫妻
情侣
环游西藏阿里南线,你必须知道的事!附阿里地区线路住宿
都说西藏往西,才是真正的西藏,往西就是“藏西秘境,天山阿里”。阿里是“万山之祖”、“

小张游记12.2万11

西藏往西,与神耳语。阿里,一生必去一次【冈仁波齐转山】!
青藏高原的 阿里 ,凝聚了时光了力量,更见证了自然的奇迹。

_CFT01****82411167.3千23

阿里通往人间天堂的大门--2019年一路向西,秋色无疆
西藏阿里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初世纪古象雄王国所在地。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

老顽童-阿敏一哥6.3千11